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涉及發(fā)動機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改變氣體流向的閥門系統(tǒng),包括殼體和閥門,殼體為中空殼體,閥門為四個,四個閥門依次排列設置在殼體內(nèi),將殼體分隔成五個空腔;殼體上設有四個連接管,四個連接管分別與殼體內(nèi)部的內(nèi)部相連通。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專利技術在不抽負壓和抽負壓時兩種狀態(tài)下,實現(xiàn)了改變氣體流向的目的。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發(fā)動機
,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閥門系統(tǒng)。
技術介紹
在對發(fā)動機臺架測試時,通常都設有閥門來協(xié)助測試,閥門主要包括普通機械閥和可受控的電磁閥。現(xiàn)有技術中,在進行發(fā)動機臺架測試時,不能對發(fā)動機運行進行轉(zhuǎn)換,制約了測試靈活性、增加了測試時間。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改變氣體流向的閥門系統(tǒng),解決以上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種改變氣體流向的閥門系統(tǒng),包括殼體和閥門,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為中空殼體,所述閥門為四個,分別為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和第四閥門,所述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和第四閥門依次排列設置在所述殼體內(nèi),將所述殼體分隔成五個空腔;所述殼體上設有四個連接管,分別為第一連接管、第二連接管、第三連接管和第四連接管;所述四個連接管分別與所述殼體的內(nèi)部相連通所述第一連接管與所述第一閥門前方的空腔相連通;所述第二連接管與所述第一閥門和所述第二閥門之間的空腔相連通;所述第三連接管與所述第三閥門和所述第四閥門之間的空腔相連通;所述第四連接管與所述第四閥門后方的空腔相連通;本專利技術采用四個閥門、四個連接管,通過上述結(jié)構設計后,實現(xiàn)改變氣體流向的目的在不抽負壓時,關閉第一閥門、第四閥門,打開第二閥門、第三閥門,氣體流向從第三連接管流入第二連接管。在抽負壓時,打開第一閥門、第四閥門,關閉第二閥門、第三閥門,氣體流向為從第一連接管流入第二連接管、從第三連接管流入第四連接管。上述方式,在用于發(fā)動機臺架測試時,可以在發(fā)動機運行的同時進行轉(zhuǎn)換。進一步地說所述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和第四閥門均采用電磁閥。還包括一微型處理器系統(tǒng),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tǒng)分別連接所述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和第四閥門;通過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tǒng)來控制所述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和第四閥門。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tǒng)還連接一網(wǎng)絡模塊,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tǒng)通過所述網(wǎng)絡模塊與外部網(wǎng)絡設備進行遠程連接。所述網(wǎng)絡模塊采用局域網(wǎng)模塊、藍牙模塊或3G模塊中的一種。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tǒng)還連接一人機交互裝置,所述人機交互裝置包括顯示器和按鍵。此外,所述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和第四閥門均可以采用機械閥門。機械閥門相對于電磁閥,系統(tǒng)重量輕、便于攜帶,不需要外接任何電源供電,實現(xiàn)手動控制的目的。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在不抽負壓和抽負壓兩種狀態(tài)下,實現(xiàn)了改變氣體流向的目的。 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在不抽負壓時的氣體流動方向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在抽負壓時的氣體流動方向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專利技術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jié)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參照圖I、圖2,一種改變氣體流向的閥門系統(tǒng),包括殼體和閥門,殼體為中空殼體,閥門為四個,分別為第一閥門I、第二閥門2、第三閥門3和第四閥門4,第一閥門I、第二閥門2、第三閥門3和第四閥門4依次排列設置在殼體內(nèi),將殼體分隔成五個空腔。殼體上設有四個連接管,分別為第一連接管21、第二連接管22、第三連接管23和第四連接管24。四個連接管分別與殼體的內(nèi)部相連通,具體地說第一連接管21與第一閥門I前方的空腔相連通;第二連接管22與第一閥門I和第二閥門2之間的空腔相連通;第三連接管23與第三閥門3和第四閥門4之間的空腔相連通;第四連接管24與第四閥門4后方的空腔相連通。本專利技術采用四個閥門、四個連接管,通過上述結(jié)構設計后,實現(xiàn)改變氣體流向的目的在不抽負壓時,關閉第一閥門I、第四閥門4,打開第二閥門2、第三閥門3,氣體流向為從第三連接管23流入第二連接管22 ;在抽負壓時,打開第一閥門I、第四閥門4,關閉第二閥門2、第三閥門3,氣體流向為從第一連接管21流入第二連接管22、從第三連接管23流入第四連接管24。上述方式,在用于發(fā)動機臺架測試時,可以在發(fā)動機運行的同時進行轉(zhuǎn)換。第一閥門I、第二閥門2、第三閥門3和第四閥門4可以采用電磁閥。電磁閥可以進行自動控制,尤其在發(fā)動機臺架測試時,可以采用自動控制的方式進行測試。還包括一微型處理器系統(tǒng),微型處理器系統(tǒng)分別連接第一閥門I、第二閥門2、第三閥門3和第四閥門4,通過微型處理器系統(tǒng)來控制第一閥門I、第二閥門2、第三閥門3和第四閥門4。微型處理器系統(tǒng)還連接一網(wǎng)絡模塊,微型處理器系統(tǒng)通過網(wǎng)絡模塊與外部網(wǎng)絡設備進行遠程連接,實現(xiàn)遠程控制。網(wǎng)絡模塊可以采用局域網(wǎng)模塊,也可以采用藍牙模塊、3G模塊或者其他無線網(wǎng)絡模塊。微型處理器系統(tǒng)還可以連接一人機交互裝置,人機交互裝置包括顯示器和按鍵。通過顯示器和按鍵實現(xiàn)對閥門的控制和參數(shù)的設置。當然,第一閥門I、第二閥門2、第三閥門3和第四閥門4也均可以采用機械閥門。機械閥門相對于電磁閥,系統(tǒng)重量輕、便于攜帶,不需要外接任何電源供電,實現(xiàn)手動控制的目的。本專利技術應用于發(fā)動機臺架測試,具體安裝實施方式如下第一連接管21連接絕對濾芯進口,第二連接管22連接發(fā)動機油霧分離器出口,第三連接管23連接發(fā)動機空濾后,第四連接管連接絕對濾芯出口,并在殼體的兩端連接負壓管,在負壓管的接口 31處接一個真空槍,用于在要抽負壓時打負壓。在不抽負壓時,關閉第一閥門I、第四閥門4,打開第二閥門2、第三閥門3,氣體流向從第三連接管23流入第二連接管22,氣體不經(jīng)過絕對濾芯。抽負壓,打開第一閥門I、第四閥門4,關閉第二閥門2、第三閥門3,氣體流向為從第一連接管21流入第二連接管22、從第三連接管23流入第四連接管24,氣體經(jīng)過絕對濾-!-HΛ ο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專利技術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專利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專利技術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專利技術范圍內(nèi)。本專利技術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權利要求1.一種改變氣體流向的閥門系統(tǒng),包括殼體和閥門,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為中空殼體,所述閥門為四個,分別為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和第四閥門,所述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和第四閥門依次排列設置在所述殼體內(nèi),將所述殼體分隔成五個空腔; 所述殼體上設有四個連接管,分別為第一連接管、第二連接管、第三連接管和第四連接管;所述四個連接管分別與所述殼體的內(nèi)部相連通 所述第一連接管與所述第一閥門前方的空腔相連通; 所述第二連接管與所述第一閥門和所述第二閥門之間的空腔相連通; 所述第三連接管與所述第三閥門和所述第四閥門之間的空腔相連通; 所述第四連接管與所述第四閥門后方的空腔相連通; 在關閉第一閥門、第四閥門,打開第二閥門、第三閥門時,氣體流向為從第三連接管流入第二連接管; 在打開第一閥門、第四閥門,關閉第二閥門、第三閥門時,氣體流向為從第一連接管流入第二連接管、從第三連接管流入第四連接管。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改變氣體流向的閥門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第四閥門均采用電磁閥。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改變氣體流向的閥門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微型處理器系統(tǒng),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tǒng)分別連接所述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和第四閥門;通過所述微型處理器系統(tǒng)來控制所述第一閥門、第二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改變氣體流向的閥門系統(tǒng),包括殼體和閥門,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為中空殼體,所述閥門為四個,分別為: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和第四閥門,所述第一閥門、第二閥門、第三閥門和第四閥門依次排列設置在所述殼體內(nèi),將所述殼體分隔成五個空腔;所述殼體上設有四個連接管,分別為:第一連接管、第二連接管、第三連接管和第四連接管;所述四個連接管分別與所述殼體的內(nèi)部相連通:所述第一連接管與所述第一閥門前方的空腔相連通;所述第二連接管與所述第一閥門和所述第二閥門之間的空腔相連通;所述第三連接管與所述第三閥門和所述第四閥門之間的空腔相連通;所述第四連接管與所述第四閥門后方的空腔相連通;在關閉第一閥門、第四閥門,打開第二閥門、第三閥門時,氣體流向為從第三連接管流入第二連接管;在打開第一閥門、第四閥門,關閉第二閥門、第三閥門時,氣體流向為從第一連接管流入第二連接管、從第三連接管流入第四連接管。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本杰明,方偉寧,
申請(專利權)人:馬勒技術投資中國有限公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