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風空調系統,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設有隔板,所述隔板豎直放置并將殼體分為送風單元和排風單元兩個部分;所述送風單元部分的殼體上設有新風口和送風口;所述送風單元內設有送風風機、第一熱交換器和新風過濾裝置;所述送風風機設于送風口處,所述新風過濾裝置設于新風口處;所述第一熱交換器設于新風過濾裝置與送風風機之間;所述排風單元部分的殼體上設有回風口和排風口;所述排風單元內設有排風風機、第二熱交換器和排風過濾裝置;所述排風風機設于排風口處,用于排出室內空氣;所述排風過濾裝置設于回風口處,用于過濾室內回風;所述第二熱交換器設于排風過濾裝置與排風風機之間。本發明專利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新風空調的熱回收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空調器
,尤其涉及一種新風空調系統。
技術介紹
傳統的空調器通常在封閉條件下調節環境中的溫度,這使得室內的空氣污染物含量超標、空氣質量下降,長期在設有空調器的環境中生活會對人體的健康受到不利的影響,于是,通過補充新風來改善室內空氣品質逐漸成為空調設備發展的新方向。由于大量補充新風會造成空氣中冷量的浪費,同時會提高空調設備的能耗,現有技術通過在排風道和新風道之間設置翅片使新風和排風進行換熱,但在實際使用中,其熱回收效率不高。
技術實現思路
(一 )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風空調系統,其能夠提高新風空調的熱回收效率。( 二 )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新風空調系統,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設有隔板,所述隔板豎直放置并將殼體分為送風單元和排風單元兩個部分;所述送風單元部分的殼體上設有新風口和送風口 ;所述送風單元內設有送風風機、第一熱交換器和新風過濾裝置;所述送風風機設于送風口處,用于向室內補充新風,所述新風過濾裝置設于新風口處,用于對所述新風進行過濾;所述第一熱交換器設于新風過濾裝置與送風風機之間;所述排風單元部分的殼體上設有回風口和排風口 ;所述排風單元內設有排風風機、第二熱交換器和排風過濾裝置;所述排風風機設于排風口處,用于排出室內空氣;所述排風過濾裝置設于回風口處,用于過濾室內回風;所述第二熱交換器設于排風過濾裝置與排風風機之間。前述的新風空調系統中,所述新風過濾裝置和排風過濾裝置分別包括靜電吸附裝置、活性炭板、銀離子過濾網和光催化過濾模塊。(三)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新風空調系統通過分別在送風單元和排風單元內設置熱交換器,從而使送風單元和排風單元之間形成熱泵,能夠有效提高新風空調的熱回收效率。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中所述新風空調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但不用來限制本專利技術的范圍。如圖I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新風空調系統,包括殼體I和設于殼體I內的隔板2,所述隔板2豎直放置將殼體I分為送風單元3和排風單元4兩個部分;所述送風單元3部分的殼體上設有新風口 5和送風口 6 ;所述送風單元3內設有送風風機7、第一熱交換器8和新風過濾裝置9 ;所述送風風機7設于送風口 6處,用于向室內補充新風,所述新風過濾裝置9設于新風口 5處,用于對所述新風進行過濾;所述第一熱交換器8設于新風過濾裝置9與送風風機7之間;所述排風單元4部分的殼體上設有回風口 10和排風口 11 ;所述排風單元4內設有排風風機12、第二熱交換器13和排風過濾裝置14 ;所述排風風機12設于排風口 11處,用于排出室內空氣;所述排風過濾裝置14設于回風口 10處,用于過濾室內回風;所述第二熱交換器13設于排風過濾裝置14與排風風機12之間。所述回風口 10連接用于引導室內 空氣的回風管道。所述新風過濾裝置9和排風過濾裝置14分別包括靜電吸附裝置、活性炭板、銀離子過濾網和光催化過濾模塊。本專利技術新風空調系統還包括壓縮機、換向閥、節流元件等,圖I中未示出。當送風單元3中的空氣溫度高于排風單元4中的空氣溫度時,第一熱交換器8用作蒸發器,吸收送風單元3中空氣的熱量,第二熱交換器13用作冷凝器并利用排風單元4中的冷風對冷凝器進行冷卻。當排風單元4中的空氣溫度高于送風單元3中的空氣溫度時,第一熱交換器8用作冷凝器并利用送風單元3中的冷風對冷凝器進行冷卻,第二熱交換器13用作蒸發器,吸收送風單元3中空氣的熱量。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而并非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有關
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和變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也屬于本專利技術的范疇,本專利技術的專利保護范圍應由權利要求限定。權利要求1.一種新風空調系統,包括殼體(I),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I)內設有隔板(2),所述隔板(2)豎直放置并將殼體(I)分為送風單元(3)和排風單元(4)兩個部分; 所述送風單元(3)部分的殼體上設有新風口(5)和送風口(6);所述送風單元(3)內設有送風風機(7)、第一熱交換器(8)和新風過濾裝置(9);所述送風風機(7)設于送風口(6)處,用于向室內補充新風,所述新風過濾裝置(9)設于新風口(5)處,用于對所述新風進行過濾;所述第一熱交換器(8)設于新風過濾裝置(9)與送風風機(7)之間; 所述排風單元⑷部分的殼體上設有回風口(10)和排風口(11);所述排風單元⑷內設有排風風機(12)、第二熱交換器(13)和排風過濾裝置(14);所述排風風機(12)設于排風口(11)處,用于排出室內空氣;所述排風過濾裝置(14)設于回風口(10)處,用于過濾室內回風;所述第二熱交換器(13)設于排風過濾裝置(14)與排風風機(12)之間。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風空調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風過濾裝置(9)和排風過濾裝置(14)分別包括靜電吸附裝置、活性炭板、銀離子過濾網和光催化過濾模塊。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風空調系統,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設有隔板,所述隔板豎直放置并將殼體分為送風單元和排風單元兩個部分;所述送風單元部分的殼體上設有新風口和送風口;所述送風單元內設有送風風機、第一熱交換器和新風過濾裝置;所述送風風機設于送風口處,所述新風過濾裝置設于新風口處;所述第一熱交換器設于新風過濾裝置與送風風機之間;所述排風單元部分的殼體上設有回風口和排風口;所述排風單元內設有排風風機、第二熱交換器和排風過濾裝置;所述排風風機設于排風口處,用于排出室內空氣;所述排風過濾裝置設于回風口處,用于過濾室內回風;所述第二熱交換器設于排風過濾裝置與排風風機之間。本專利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新風空調的熱回收效率。文檔編號F24F13/30GK102914033SQ20121047708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2日專利技術者李越 申請人:蘇州啟山電器技術開發事務所(普通合伙)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風空調系統,包括殼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內設有隔板(2),所述隔板(2)豎直放置并將殼體(1)分為送風單元(3)和排風單元(4)兩個部分;所述送風單元(3)部分的殼體上設有新風口(5)和送風口(6);所述送風單元(3)內設有送風風機(7)、第一熱交換器(8)和新風過濾裝置(9);所述送風風機(7)設于送風口(6)處,用于向室內補充新風,所述新風過濾裝置(9)設于新風口(5)處,用于對所述新風進行過濾;所述第一熱交換器(8)設于新風過濾裝置(9)與送風風機(7)之間;所述排風單元(4)部分的殼體上設有回風口(10)和排風口(11);所述排風單元(4)內設有排風風機(12)、第二熱交換器(13)和排風過濾裝置(14);所述排風風機(12)設于排風口(11)處,用于排出室內空氣;所述排風過濾裝置(14)設于回風口(10)處,用于過濾室內回風;所述第二熱交換器(13)設于排風過濾裝置(14)與排風風機(12)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越,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啟山電器技術開發事務所普通合伙,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