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傳送裝置及噴墨記錄裝置,抵接部可不與片材接觸地充分離開驅動輥,并降低使抵接部改變姿勢所需的力。傳送裝置的第2傳送輥對具有第2驅動輥(55)及第1齒盤輥(56);在第1齒盤輥(56)的前方配置旋轉部件;旋轉部件(120)具有第4旋轉軸(121)、從第4旋轉軸(121)的周面突出的第1抵接部(122)及第2抵接部。第1抵接部(122)通過托盤引導件(90)的移動而進入第1傳送路徑的直線部(35),并被所插入的托盤(80)推壓而推上托盤(80)的上表面。第1抵接部被托盤(80)推壓,由此,第2抵接部上推下支架(110),使彈性軸(63)變形,使第1齒盤輥(56)從直線部退避。(*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傳送放置有記錄介質的托盤及片材的傳送裝置、向通過該傳送裝置傳送的記錄介質及片材噴出墨滴的噴墨記錄裝置。
技術介紹
存在下述噴墨記錄裝置通過傳送裝置傳送放置有⑶、DVD等作為記錄媒體的記錄介質的托盤及片材,向記錄介質及片材記錄圖像(參照專利文獻I)。在專利文獻I所述的噴墨記錄裝置中,在供片材及托盤通過的傳送路徑中,設有第I驅動輥及第2驅動輥。并且,設有隔著傳送路徑而與第I驅動輥相向的齒盤及隔著傳送路徑而與第2驅動輥相向的從動輥。齒盤被設置為姿勢能夠變化為與第I驅動輥抵接的 第I姿勢及離開傳送路徑的第2姿勢,并且,在第I姿勢下被朝向第I驅動輥施力。從動輥以比托盤厚度小的分離距離從第2驅動輥離開。用戶在第2驅動輥和從動輥之間插入托盤時,從動輥離開第2驅動輥,與該從動輥的動作相聯動地,齒盤離開傳送路徑。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3-211757號公報在使托盤與配置在傳送路徑中的抵接部(從動輥)抵接并改變姿勢、與抵接部的姿勢變化相聯動地使齒盤離開第I驅動輥的結構中,片材有可能接觸到配置在傳送路徑上的抵接部。為解決這一問題,可考慮使用驅動電機、由用戶操作的被操作部件等,使齒盤離開第I驅動輥。但是,需要克服向第I驅動輥對齒盤施力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齒盤離開第I驅動輥,因而產生了驅動電機需要較高的轉矩、或者用戶操作性差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鑒于以上情況而出現,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抵接部可充分地離開驅動輥而不會與片材接觸、且可降低使抵接部改變姿勢所需的力的機構。(I)本技術的傳送裝置具有托盤,放置記錄介質;傳送路徑,供上述托盤及片材通過;第I輥,設置在上述傳送路徑的下側,并傳送上述托盤及片材;齒盤輥,在上述傳送路徑的上側與上述第I輥相向地設置,并且,姿勢能夠變化為與上述第I輥抵接的第I姿勢及比上述第I姿勢靠近上側、且比在上述傳送路徑上傳送的上述托盤靠近上側的第2姿勢;第I施力部件,對處于上述第I姿勢的上述齒盤輥朝向上述第I輥進行施力;旋轉軸,向與上述齒盤輥的軸線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出,并能夠從第3位置經由第I位置向第2位置旋轉;第I抵接部,從上述旋轉軸向徑向突出,通過上述旋轉軸從上述第3位置向上述第I位置的旋轉而進入上述傳送路徑,并在上述第2位置處與通過上述傳送路徑的上述托盤的一面抵接;第2抵接部,從上述旋轉軸向徑向突出,通過上述旋轉軸從上述第I位置向上述第2位置的旋轉,來克服上述第I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處于上述第I姿勢的上述齒盤輥的姿勢變化為上述第2姿勢;以及旋轉單元,使處于上述第3位置的上述旋轉軸向上述第I位置旋轉。片材被第I輥和處于第I姿勢的齒盤輥夾持傳送。旋轉軸位于第3位置時的第I抵接部離開傳送路徑,不與傳送的片材接觸。通過旋轉單元使旋轉軸從第3位置向第I位置旋轉時,第I抵接部進入傳送路徑。用戶將托盤插入到傳送路徑時,進入傳送路徑的第I抵接部被托盤推壓,第I抵接部與托盤的一面抵接,并且使旋轉軸從第I位置向第2位置旋轉。使旋轉軸從第I位置向第2位置旋轉時,第2抵接部克服第I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處于第I姿勢的齒盤輥的姿勢變化為第2姿勢,使齒盤輥從傳送路徑退避。在本技術的傳送裝置中,第I抵接部在第3位置處不與所傳送的片材接觸,不會妨礙片材的傳送。并且,當使旋轉軸從第I位置向第2位置旋轉時,克服第I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齒盤輥的姿勢變化,因此通過旋轉單元使旋轉軸從第3位置向第I位置旋轉時,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不會傳遞到旋轉軸。即,旋轉單元不必克服 第I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即可使旋轉軸旋轉。其結果是,可使第I抵接部充分地離開所傳送的片材,并且,旋轉單元可以以較小的力使旋轉軸旋轉。(2)可如下構成,上述第I抵接部具有滑動部件,該滑動部件設置在轉動前端部上,在上述第2位置處在通過上述傳送路徑的上述托盤的一面上滑動,并且,滑動阻力上述第I抵接部的滑動阻力小。第I抵接部在托盤的傳送過程中降低了對托盤的阻力。(3)可如下構成,上述第I抵接部具有第2輥,該第2輥設置在轉動前端部上,在上述第2旋轉位置處在通過上述傳送路徑的上述托盤的一面上滾動。第I抵接部在托盤的傳送過程中進一步降低了對托盤的阻力。(4)可還具有第3抵接部,從上述旋轉軸向徑向突出;上述旋轉單元具有可動部件,該可動部件的姿勢能夠變化為第3姿勢和第4姿勢,并且,在從該第3姿勢向該第4姿勢進行姿勢變化的過程中,該可動部件與上述第3抵接部扣合而使上述旋轉軸從上述第3位置向上述第I位置旋轉。可動部件由用戶改變姿勢,從而使旋轉軸旋轉。可動部件不必克服第I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即可改變姿勢,因此用戶可容易地改變可動部件的姿勢,使用便利性良好。(5)可還具有托盤引導件,該托盤引導件的姿勢能夠變化為將插入到上述傳送路徑的上述托盤向上述第I輥引導的第6姿勢及離開上述傳送路徑的第5姿勢;上述可動部件與上述托盤引導件從上述第5姿勢向上述第6姿勢的移動相聯動地從上述第3姿勢變化為上述第4姿勢。旋轉軸與引導托盤的托盤引導件的姿勢變化相聯動地旋轉,因此,在可插入托盤的狀態下,旋轉軸始終位于第I位置,通過托盤的插入,齒盤輥從傳送路徑退避。因此,可防止齒盤輥未退避而與插入的托盤抵接。(6)可如下構成,上述第I輥以姿勢能夠變化為與處于上述第I姿勢的上述齒盤輥抵接的上側的第7姿勢及比該第7姿勢靠下的下側的第8姿勢的方式設置,并且,上述第I輥的姿勢通過姿勢從上述第3姿勢變化為上述第4姿勢的上述可動部件從上述第7姿勢變化為上述第8姿勢。在可插入托盤的狀態下,第I輥始終為第8姿勢,可防止第I輥未移動到下方而與插入的托盤碰撞。(7)上述旋轉單元可具有驅動電機,該驅動電機使上述旋轉軸向從上述第3位置朝向上述第I位置的方向旋轉。驅動電機不必克服第I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即可使旋轉軸旋轉,因此可使用轉矩小的的驅動電機。(8)本技術的傳送裝置可還具有第2施力部件,該第2施力部件以比上述第I施力部件小的作用力、且向從上述第I位置朝向上述第3位置的方向對上述旋轉軸進行施力。當托盤被用戶從傳送路徑拉出時,旋轉軸在第I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下從第2位置向第I位置旋轉。旋轉到第I位置的旋轉軸在第2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下進一步旋轉,返回到第3位置。(9)本技術也可是一種噴墨記錄裝置,其具有托盤,放置記錄介質;傳送路徑,供上述托盤及片材通過;第I輥,設置在上述傳送路徑的下側,并傳送上述托盤及片材;齒盤輥,在上述傳送路徑的上側與上述第I輥相向地設置,并且,姿勢能夠變化為與上述第I輥抵接的第I姿勢及比上述第I姿勢靠近上側、且比在上述傳送路徑上傳送的上述托盤靠近上側的第2姿勢;第I施力部件,對處于上述第I姿勢的上述齒盤輥朝向上述第I輥進行施力;旋轉軸,向與上述齒盤輥的軸線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出,并能夠從第3位置經由第I位置向第2位置旋轉;第I抵接部,從上述旋轉軸向徑向突出,通過上述旋轉軸從上述第3位置向上述第I位置的旋轉而進入上述傳送路徑,并在上述第2位置處與通過上述傳送路徑的上述托盤的一面抵接;第2抵接部,從上述旋轉軸向徑向突出,通過上述旋轉軸從上述第I位置向上述第2位置的旋轉,來克服上述第I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處于上述第I姿勢的上述齒盤輥的姿勢變化為上述第2姿勢;旋轉單元,使處于上述第3位置的上述旋轉軸 向上述第I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傳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托盤,放置記錄介質;傳送路徑,供上述托盤及片材通過;第1輥,設置在上述傳送路徑的下側,并傳送上述托盤及片材;齒盤輥,在上述傳送路徑的上側與上述第1輥相向地設置,并且,姿勢能夠變化為與上述第1輥抵接的第1姿勢及比上述第1姿勢靠近上側、且比在上述傳送路徑上傳送的上述托盤靠近上側的第2姿勢;第1施力部件,對處于上述第1姿勢的上述齒盤輥朝向上述第1輥進行施力;旋轉軸,向與上述齒盤輥的軸線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出,并能夠從第3位置經由第1位置向第2位置旋轉;第1抵接部,從上述旋轉軸向徑向突出,通過上述旋轉軸從上述第3位置向上述第1位置的旋轉而進入上述傳送路徑,并在上述第2位置處與通過上述傳送路徑的上述托盤的一面抵接;第2抵接部,從上述旋轉軸向徑向突出,通過上述旋轉軸從上述第1位置向上述第2位置的旋轉,來克服上述第1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處于上述第1姿勢的上述齒盤輥的姿勢變化為上述第2姿勢;以及旋轉單元,使處于上述第3位置的上述旋轉軸向上述第1位置旋轉。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飯島章太,佐野巖根,
申請(專利權)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