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復合式光學膜與使用該復合式光學膜的背光模塊。此復合式光學膜包括一反射偏光層與一結構表面層,其中結構表面層與反射偏光層相結合,而結構表面層的表面上具有多個微結構。結構表面層主要是由一第一透明材質所構成,該第一透明材質可使射入的光線分解成多束光線,這些光線包括一第一光線與一第二光線。其中,第一光線依一第一折射率偏折,第二光線依一第二折射率偏折,且第一折射率不同于第二折射率。另外,復合式光學膜例如是設置在背光模塊的擴散板或導光板之出光面的一側。(*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關于一種復合式光學膜,此復合式光學膜同時整合擴散膜、增亮膜、與反射式偏光膜的功能。
技術介紹
這幾年來,液晶顯示器的進步可說是突飛猛進,從而也大幅提升人類的生活水平。液晶顯示器主要是由液晶面板與背光模塊所構成,其中背光模塊是用以提供光源。為了提高液晶顯示器在某一視角范圍的輝度,一般會在背光模塊上添加增亮膜(BrightnessEnhancement Film)。而且,目前許多制造廠商,還會在背光模塊中添加反射式偏光膜(Reflective Polarizer),以更加提高液晶顯示器的輝度。增亮膜的表面上具有多個棱鏡狀的微結構(microstructure),這些微結構可將光 線的角度集中在+/-35度的視角范圍內,以提高中心視角的輝度。一張增亮膜約可提高60%的輝度,而通常制造廠商會在背光模塊中添加二張增亮膜,而這二張增亮膜上的微結構之延伸方向是彼此互相垂直。反射式偏光膜則是利用多層膜技術形成一具有特殊性質之薄膜,其可使某一偏極方向的光線通過,并使另一偏極方向的光線反射。其中,通過反射式偏光膜的光線會穿透下偏光片而進入到液晶面板(LCD panel)中。另一偏極方向的光線則會被反射式偏光膜反射,后經背光模塊回收再利用,達到全面增光的效果。此外,也有廠商提出將增亮膜與反射式偏光膜進行整合的方案,從而使組裝的次數減少,例如美國專利號7,038,745所揭露的技術即為一種整合增亮膜與反射式偏光膜的復合式光學膜。在美國專利號7,038,745中,復合式光學膜包括一反射式偏光層與一結構層,其中反射式偏光層具有與上述之反射式偏光膜相同的功效,而結構層則配置在反射式偏光層上并與反射式偏光層相結合,此結構層的表面上則具有多個可聚光的微結構。然而,隨著成本的壓力愈來愈大,有些制造廠商也開始考慮將更多張的光學膜整合在一張復合式光學膜上,例如將擴散膜、增亮膜、與反射式偏光膜整合在同一張復合式光學膜上,以更進一步降低成本。然而,目前這些嘗試所達到的效果并無法讓人滿意。因此,如何設計出一種復合式光學膜,其同時整合擴散膜、增亮膜、與反射式偏光膜的功能,是值得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值得去思量地。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之目的是提供一種復合式光學膜,此復合式光學膜同時整合擴散膜、增亮膜、與反射式偏光膜的功能。根據上述目的與其它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復合式光學膜,此復合式光學膜包括一反射偏光層與一結構表面層。此結構表面層的表面上具有多個微結構,且結構表面層與反射偏光層相結合。結構表面層主要是由一第一透明材質所構成,該第一透明材質可使射入的光線分解成多束光線,這些光線包括一第一光線與一第二光線。其中,第一光線依一第一折射率偏折,第二光線則依一第二折射率偏折,且第一折射率不同于第二折射率。于上述之復合式光學膜中,第一透明材質為紫外線硬化膠。于上述之復合式光學膜中,第一折射率之值是介于I. 4與I. 6間。于上述之復合式光學膜中,第二折射率之值是介于I. 4與I. 6間。于上述之復合式光學膜中,微結構是呈菱鏡柱狀。根據上述目的與其它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背光模塊,此背光模塊是使用上述之復合式光學膜,且該復合式光學膜是配置在擴散板或導光板之入光面的一側。由于射入結構表面層的光線會分解成多束光線,故結構表面層具有擴散的效果。因此,使用復合式光學膜的背光模塊便無需使用擴散膜。而且,反射偏光層具有與反射式偏光膜相同的效果,故使用復合式光學膜的背光模塊也無需使用反射式偏光膜。由于復合式·光學膜具有反射式偏光、擴散、與聚光的效果,故背光模塊所需裝設的光學膜片的數量便較少,如此一來便可降低成本。為讓本技術之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更能明顯易懂,下文將以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示,作詳細說明如下。附圖說明圖I所繪示為本技術之側面入光式背光模塊的實施例。圖2所繪示為本技術之復合式光學膜的實施例。圖3所繪示為反射偏光層的放大剖面圖。圖4所繪示為本技術之直下式背光模塊的實施例。圖5所繪示為本實施例之復合式光學膜的制造流程圖。圖6所繪示為本實施例之復合式光學膜的制造設備。實施方式請參照圖1,圖I所繪示為本技術之側面入光式背光模塊的實施例。此背光模塊100包括一燈罩110、LED燈120、一反射片130、一導光板140、丨下增亮膜180、與一復合式光學膜170。其中,LED燈120是設置于燈罩110內,其所發出的光線有部份直接射入至導光板140內,而有部份的光線則被燈罩110反射后再射入至導光板140內。而且,藉由反射片130與導光板140之助,可使光線往復合式光學膜170的方向射入。其中,復合式光學膜170的結構與特性將于下文做詳細地敘述。請參照圖2,圖2所繪示為本技術之復合式光學膜的實施例。此復合式光學膜170包括一反射偏光層172與一結構表面層174,其中結構表面層174與反射偏光層172相結合,且結構表面層174是設置在反射偏光層172的上方。其中,結構表面層174主要是由一第一透明材質所構成,該第一透明材質可使射入的光線I分解成多束光線,這些光線包括一第一光線I1與一第二光線12,其中第一光線Ii依一第一折射率偏折,第二光線I2依一第二折射率偏折。由圖中可看出,第一折射率并不同于第二折射率。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折射率為I. 6,第二折射率則為I. 4。然而,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也可需要來調整第一折射率或第二折射率之值,第一折射率與第二折射率較佳是介于I.4與I. 6間。而且,上述之第一透明材質例如為紫外線硬化膠。在本實施例中,光線I是分解成二束光線(即第一光線I1與第二光線12),但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也可依情況調整第一透明材質的材料組成,以使光線I分解成更多束的光線,即三束以上的光線。另外,請參照圖3,反射偏光層172則是由兩種不同的聚合材料(例如圖中所示的A材料與B材料)的交替層所組成。在制作反射偏光層172時,是將擠壓后的兩種材料沿著其中一軸(例如圖中的X軸)拉伸,而另一軸(例如圖中的Y軸)則不進行拉伸。其中,B材料的折射率不會隨著拉伸而改變,但A材料的折射率則會隨著拉伸而有所變化。因此,拉伸后,A材料與B材料會在拉伸方向上出現較大的折射率差,而在非拉伸方向上A材料與B材料的折射率基本上相同。也因此,偏振方向為Y軸方向的光會穿射過反射偏光層172,而偏振方向為X軸方向的光則會被反射偏光層172所反射。在本實施例中,A材料例如是聚萘二酸乙二醇酯(PEN),B材料例如是萘二羧酸和對苯二酸的共聚酯(CoPEN)。請再同時參照圖I與圖2,結構表面層174的表面上還設有多個第一微結構174a,此第一微結構174a呈菱鏡柱狀,故能使通過其中的光線產生聚集,也就是說第一微結構174a具有聚光的功效。另外,下增亮膜180上則設有多個第二微結構182a,其中第二微結構182a的延伸方向與第一微結構174a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由圖2可知,當光線I通過結構 表面層174會分解成二束光線,故結構表面層174具有擴散的效果。因此,使用復合式光學膜170的背光模塊100便無需使用擴散膜。另外,由于結構表面層174具有聚光的功效,故相較于習知的背光模塊,本實施例之背光模塊100僅需設置一張增亮膜,即下增亮膜180。或者,本領域具有通常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復合式光學膜,其特征在于,該復合式光學膜包括: 一反射偏光層;及 一結構表面層,其表面上具有多個微結構,該結構表面層與該反射偏光層相結合,該結構表面層主要是由第一透明材質所構成,該第一透明材質可使射入的光線分解成多束光線,這些光線包括第一光線與第二光線,其中該第一光線依第一折射率偏折,該第二光線依第二折射率偏折,該第一折射率不同于該第二折射率。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復合式光學膜,其特征在于,該復合式光學膜包括一反射偏光層;及一結構表面層,其表面上具有多個微結構,該結構表面層與該反射偏光層相結合,該結構表面層主要是由第一透明材質所構成,該第一透明材質可使射入的光線分解成多束光線,這些光線包括第一光線與第二光線,其中該第一光線依第一折射率偏折,該第二光線依第二折射率偏折,該第一折射率不同于該第二折射率。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復合式光學膜,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第一透明材質為紫外線硬化膠。3.如權利要求2項所述的復合式光學膜,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微結構是呈菱鏡柱狀。4.一種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背光模塊包括一光源;一導光板,于該...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長志,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冠恒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