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屬于生態環境治理
技術介紹
駁岸作為一個生態交錯地帶,它對水陸生態系統間的物流、能流、生物流發揮著廊道、過濾器和天然屏障等功能,由于該地帶異質性高,使得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水平高,適于多種生物生長,優于陸地或純水域。 然而,目前河岸、湖岸植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破壞、退化現象相當嚴重,植物群落的構建缺乏合理的空間布局、植物種類組成不合理、缺乏系統的群落構建模式研究,未能實現涵養水土、凈化水質、美化生態環境的各項功能目標。關于自然駁岸的植物群落構建方法的研究很少,導致在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中沒有參考依據,在城市駁岸建設中只能采取硬化或修建種植池、種植帶的方式。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駁岸的植物配置不合理,尤其缺少群落式植物景觀,提供一種自然駁岸灌木群落的構建方法,可改善現有的單調駁岸景觀,對濱水區植被恢復和群落構建具有重要意義。本專利技術通過對武漢市人工以及自然駁岸作為樣本進行植被調查,以自然分布狀態下的植物群落為構建基礎,同時為了增加植物群落的景觀多樣性以及穩定性,根據植物的生長特性再增添部分觀賞植物,從而得出更加合理的植物群落模型。,包括如下步驟 1)選擇優勢植物為水楊梅rubella)、後嫩iTamarix或茶條槭(Acer ^i/7/7a7a),選用蓬徑50_150cm的扦插容器苗,種植間距為I. 5-2. 5m,種植在水位線以上,種植時間為春季或秋季; 2)草本層主要植物為石菖蒲(Jcorus種植間距為20_30cm,種植時間為春季或夏季;點綴種植顯脈香茶菜(/fe&Zosia ...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然駁岸高叢灌木群落的構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選擇優勢植物為水楊梅、檉柳或茶條槭,選用蓬徑50?150cm的扦插容器苗,種植間距為1.5?2.5m,種植在水位線以上,種植時間為春季或秋季;2)草本層主要植物為石菖蒲,種植間距為20?30cm,種植時間為春季或夏季;點綴種植顯脈香茶菜,種植間距為30?40cm,種植季節為春季;3)水位波動區種植水蠟燭,種植間距為30?40cm,種植時間為春季或夏季。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然駁岸高叢灌木群落的構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O選擇優勢植物為水楊梅、檉柳或茶條槭,選用蓬徑50-150cm的扦插容器苗,種植間距為I. 5-2. 5m,種植在水位線以上,種植時間為春季或秋季; 2)草本層主要植物為石菖蒲,種植間距為20-30cm,種植時間為春季或夏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宏濤,袁玲,王福龍,劉濤,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