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含有復合纖維的高性能混凝土,解決了現有高性能混凝土纖維添加量大、力學性能較差、拉伸韌性及彎曲韌性較差的問題。技術方案包括混凝土,還含有復合纖維,以混凝土體積100%計,所述復合纖維的摻率為混凝土體積的0.8-1%,所述復合纖維由鋼纖維、塑鋼纖維和聚丙烯單絲纖維組成。本發明專利技術混凝土抗壓強度、劈拉強度和韌性以及彎曲韌性等綜合力學性能均好、纖維添加量低、應用范圍廣。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建筑材料,具體的說是一種含有復合纖維的高性能混凝土。
技術介紹
隨著混凝土結構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規模的增大,使結構工程向更高、跨度更大、荷載更重的方向發展,對其性能的要求也更高。纖維混凝土是當代迅速發展的新型復合材料,尤其以鋼纖維混凝土及合成纖維混凝土發展最快。鋼纖維對混凝土具有顯著的阻裂、增強、增韌作用,鋼纖維混凝土在土木、水利等許多工程領域都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合成纖維對防止混凝土早期收縮裂縫,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作用十分明顯。鑒于基體混凝土多組分、多相、多層次的特征,摻加單一纖維很難綜合提高混凝土的力學性能,為了獲得需要的纖維混凝土特性和較低成本,以纖維橋聯法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考慮了纖維特性、基 上的纖維復合使用,稱為混雜纖維混凝土。目前關于混雜纖維混凝土的研究大多為鋼纖維-聚丙烯纖維二元混雜增強的混凝土,雖然鋼纖維/聚丙烯纖維二元混雜較單摻鋼纖維對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有很大改善,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自重大、造價偏高、纖維容易結團、現場施工不便的缺陷,導致實際工程中一次性投入成本過高,而纖維結團又將極大的限制纖維增強增韌性能的發揮。與此同時,混雜纖維混凝土在高層建筑轉換大梁、隧道支護、機場道面、橋面鋪裝、核廢料儲存器等方面的應用卻逐年增加,這就迫切需要研究開發一種新型性能更優、性價比更高的混雜纖維增強高性能混凝土復合材料。針對鋼纖維-聚丙烯纖維二元混雜纖維增強混凝土的綜合力學性能,國內學者已經做了一些試驗研究孫偉等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由聚丙烯的橋接作用阻止早期混凝土塑性裂縫的發生和發展,提高了材料介質的連續性,從而使硬化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提高,由鋼纖維阻止硬化混凝土破壞時的宏觀裂縫擴展,使硬化混凝土在裂后仍能保持一定的抗拉強度,提高了硬化混凝土的斷裂韌性;畢遠志等(2008)發現采用聚丙烯仿粗纖維(PppfO.6%)和鋼纖維(P彎拉強度O. 4%)混雜時,彎曲韌性比單一纖維時平均提高了 30% ;高淑玲(2010)等采用聚丙烯仿鋼絲粗纖維代替部分鋼纖維(Psf O. 7%,Pppf O. 5%),初裂撓度比普通混凝土提高了 4倍以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學者對鋼纖維與合成纖維混雜效應也做出了大量相關研究Feldman 和 Zheng (1993)、Komlos et al (1995)、Qian et al (2000)研究表明,由強度和硬度較大的鋼纖維提高混凝土的初裂強度和極限強度,由延性較大的聚丙烯纖維提高韌性和初裂后的應變能力。P. s. Song (2005)研究表明,鋼纖維(P sf O. 5%)與聚丙烯纖維(Pppf O. 1%)混雜使混凝土初裂強度比鋼纖維混凝土提到了了 59%,極限強度提高了 52% ;Mohammd (2009)研究表明,由工業廢料制成的鋼纖維和聚丙烯纖維以總體積摻量O.75%的多尺度混雜使纖維混凝土的延性和裂后變形性能提高幅度更大。綜上,目前雖然在鋼纖維(SF )及聚丙烯纖維(PPF)混雜增強混凝土的基本力學性能、增韌增強機理等研究方面有了一些發展,但增強纖維的混雜形式仍停留在鋼纖維/聚丙烯纖維二元混雜的階段,混雜纖維混凝土的拉伸韌性及彎曲韌性提高的幅度尚不明確。纖維混凝土韌性是指材料開裂后產生較大變形仍可保持材料強度不明顯降低的能力,這是纖維混凝土的一個重要特性。纖維混凝土韌性的改善在很多應用條件下比強度改善更為重要,對纖維混凝土優良韌性的認識,成為需要有較大變形適應能力的結構設計思想的改變和廣泛采用纖維混凝土的理論基礎。近年來,又有相關學者做過鋼纖維-塑鋼纖維二元混雜纖維混凝土的試驗研究,其創新點在于用塑鋼纖維完全取代聚丙烯單絲纖維,但取代后聚丙烯單絲纖維對混凝土硬化前期塑性裂縫產生以及擴展的抑制作用也隨之消失,并且對基體混凝土開裂后期的韌性提高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作用,顯示出該種纖維混雜方式仍然需要進一步改進,以使混雜纖維混凝土的拉伸韌性及彎曲韌性提高的幅度增大。由此可見,從設計上進一步改進鋼纖維、聚丙烯單絲或聚丙烯仿鋼絲粗纖維的混雜比例,以使混雜纖維混凝土的拉伸韌性及彎曲韌性大幅度提高,這將具有極其重要的工程應用價值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抗壓強度、劈拉強度和韌性以及彎曲韌性等綜合力學性能均好、纖維添加量低、應用范圍廣、成本低的含有復合纖維的高性能混凝土。技術方案包括混凝土,還含有復合纖維,以混凝土體積100%計,所述復合纖維的摻率為混凝土體積的O. 8-1%,所述復合纖維由鋼纖維、塑鋼纖維和聚丙烯單絲纖維組成。所述鋼纖維的體積摻量范圍為O. 4% O. 7%,更為優選為O. 6% O. 7% ;塑鋼纖維的體積摻率為O. 1% O. 5%,更為優選為O. 19 O. 29% ;杜拉纖維的體積摻率優O. 1% O.2%,更為優選為O. 11%,三者合計的體積摻率為O. 8-1%。所述鋼纖維為弓形鋼纖維、波紋形鋼纖維或壓痕形鋼纖維。優選弓形鋼纖維,在纖維中間以及兩端部分呈扁平狀,且中間部分帶有橫向刻痕,可顯著提高與基體的粘結以及錨固作用,更為優選為多錨點弓形鋼纖維。所述塑鋼纖維優選為聚丙烯仿鋼絲粗纖維,還可例舉出聚丙烯晴纖維、聚酯纖維坐寸O所述聚丙烯單絲纖維優為杜拉纖維(DURAFIBER)。所述混凝土中水灰比為O. 31-0. 38。本專利技術中,專利技術人對現有紛繁復雜的各種類型纖維進行了深入研究,考慮了每種纖維的特性,創造性的提出了復合纖維摻入的三元混雜理念,特別選擇了弓形鋼纖維、塑鋼纖維和聚丙烯單絲纖維三元混雜使用,能夠進一步挖掘鋼纖維和聚丙烯單絲纖維的潛力,發揮出三種纖維的混雜效應以及尺寸效應,相對于鋼纖維/聚丙烯單絲纖維二元混雜,在保留聚丙烯單絲纖維優良的混凝土前期阻裂以及開裂后期增韌作用的同時,能夠充分發揮塑鋼纖維的微筋材效應,發揮其增強增韌效用。其抗壓強度、劈拉強度、抗拉韌性及彎曲韌性最佳,較單摻鋼纖維或SF/PPF 二元混雜表現出更優越的綜合力學性能,并且還意外的解決了纖維結團問題,進一步提高了增強增韌性能。產生上述顯著效果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三(1)由于纖維的彈性模量相對高于凝結初期混凝土基體的彈性模量,加入纖維能夠增加高性能混凝土的塑性和硬化初期的抗拉強度,有效的抑制混凝土早期收縮裂縫的產生和發展,加強了混凝土的密實性,從根源上顯著減少了原始裂縫的數量;(2)纖維在混凝土中主要起橋接裂縫,緩解裂縫尖端應力集中的作用,當不同尺度、不同性質纖維混雜時,纖維之間能夠性能優勢互補,在不同的結構層次和受荷載階段逐級進行增強增韌,發揮纖維的混雜效應和尺度效應。當裂縫較小時,主要由高彈模的弓形鋼纖維發揮作用,該種纖維表面呈扁平型且帶有橫向刻痕,極大加強了纖維與基體的粘結強度,在其承載拔出過程中將消耗大量能量,對混凝土強度以及韌性提高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當裂縫寬度較大時,鋼纖維大都已被拔出,塑鋼纖維發揮作用,該纖維彈性變形能力大,且與基體具有很好的粘性性能,在其拔出以及彈性變形增大過程中也將消耗大量能量,從而有效提高混凝土的韌性。同時塑鋼纖維彈模相對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使混凝土承載能力和變形繼續增大,反映在劈拉荷載一位移曲線上為上升段出現不同的峰值。當裂縫擴展后期,鋼纖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含有復合纖維的高性能混凝土,包括混凝土,其特征在于,還含有復合纖維,以混凝土體積100%計,所述復合纖維的摻率為混凝土體積的0.8?1%,所述復合纖維由鋼纖維、塑鋼纖維和聚丙烯單絲纖維組成。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夏冬桃,劉向坤,夏廣政,周博儒,
申請(專利權)人:湖北工業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