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內退滑塊機構,設置于模具中,模具包括前板、母模本體板、母模仁、后板、枕板、承板、公模本體板、公模仁、頂出組件,后板、枕板、承板圍成容納頂出組件的空間,公模仁與母模仁之間形成成型部品的型腔,內退滑塊機構包括底部與承板相固定連接且頂部穿過公模本體板和公模仁至型腔中的滑塊鏟基、相對的設置于滑塊鏟基的兩側的一對滑塊;滑塊鏟基具有兩個第一斜面,第一斜面由滑塊鏟基的底部向頂部傾斜而使滑塊鏟基的底部的截面大于其頂部的截面,一對滑塊分別沿兩個第一斜面滑動設置,滑塊上設置有倒鉤。由于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設置了內退滑塊機構,適用于成型內部倒鉤空間較小的部品,內退滑塊機構隨開模頂出而內退,便于產品成型。(*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內退滑塊機構
本技術涉及一種模具使用的內退滑塊機構。
技術介紹
在生產注塑產品時,某些成型部品內部的倒鉤空間較小,斜銷無法成型,對部品成型帶來困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適用于部品內部導購空間較小的內退滑塊機構。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內退滑塊機構,設置于模具中,所述的模具包括前板、與所述的前板相固定連接的母模本體板、設置于所述的母模本體板內的母模仁、后板、設置于所述的后板上的枕板、設置于所述的枕板上的承板、與所述的承板相固定連接的公模本體板、設置于所述的公模本體板內的公模仁、頂出組件,所述的后板、所述的枕板、所述的承板圍成容納所述的頂出組件的空間,所述的公模仁與所述的母模仁之間形成成型部品的型腔,所述的內退滑塊機構包括底部與所述的承板相固定連接且頂部穿過所述的公模本體板和所述的公模仁至所述的型腔中的滑塊鏟基、相對的設置于所述的滑塊鏟基的兩側的一對滑塊;所述的滑塊鏟基具有兩個第一斜面,所述的第一斜面由所述的滑塊鏟基的底部向頂部傾斜而使所述的滑塊鏟基的底部的截面大于其頂部的截面,一對所述的滑塊分別沿兩個所述的第一斜面滑動設置,所述的滑塊上設置有倒鉤。優選的,所述的滑塊鏟基上的兩個所述的第一斜面上分別設置有第一導向條,所述的第一導向條由所述的滑塊鏟基的底部向其頂部延伸,所述的滑塊上具有與所述的第一導向條相配合的第二導向條,所述的滑塊沿所述的第一導向條滑動。優選的,所述的第一導向條凸出所述的第一斜面設置,所述的第二導向條內凹設置。優選的,所述的頂出組件包括第一下頂出板、設置于所述的第一下頂出板上的第二下頂出板、設置于所述的第二下頂出板上的上頂出板、拉回套、下端與所述的上頂出板相固定連接的第一復位桿、下端與所述的第一下頂出板相固定連接的第二復位桿、中部設置有轉軸的翹板、設置于所述的枕板的內壁上的擋塊;所述的第一復位桿的上端穿過所述的承板和所述的公模本體板,所述的第二復位桿的上端穿過所述的第二下頂出板、所述的上頂出板、所述的承板和所述的公模本體板;所述的翹板的一端插入所述的第二下頂出板的下方、另一端設置于所述的擋塊的下方;所述的拉回套與所述的第一下頂出板、所述的第二下頂出板、所述的上頂出板相滑動連接并帶動移動。優選的,所述的頂出板上方設置有限位塊。優選的,所述的上頂出板、所述的第二下頂出板、所述的第一下頂出板上開設有貫通的通孔,所述的拉回套滑動設置于所述的通孔中;所述的拉回套的側壁上設置有內凹的滑槽,所述的第二下頂出板和所述的第一下頂出板的所述的通孔中設置有凸出的凸塊,所述的凸塊在所述的滑槽中沿所述的頂出組件的頂出方向滑動,所述的滑槽的位于所述的頂出組件的頂出方向兩端的槽壁限定所述的凸塊的滑動范圍。優選的,所述的拉回套包括相固定連接的第一拉回套組件和第二拉回套組件、連接所述的第一拉回套組件和所述的第二拉回套組件的強制回位螺絲。優選的,所述的擋塊具有沿所述的頂出組件的頂出方向傾斜的第二斜面。優選的,所述的第一下頂出板的上表面處開設有容納槽,所述的翹板設置于所述的容納槽中且所述的翹板的轉軸固定連接于所述的容納槽的槽壁上。優選的,所述的承板上固定連接有導柱,所述的導柱滑動穿過所述的公模本體板和所述的母模本體板。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由于本技術設置了內退滑塊機構,適用于成型內部倒鉤空間較小的部品,內退滑塊機構隨開模頂出而內退,便于產品成型。附圖說明附圖I為本技術的內退滑塊機構在合模狀態的主視剖視圖。附圖2為本技術的內退滑塊機構在合模狀態的局部側視剖視圖。附圖3為本技術的內退滑塊機構在公模、母模開模時的主視剖視圖。附圖4為本技術的內退滑塊機構在公模、母模開模時的局部側視剖視圖。附圖5為本技術的內退滑塊機構在頂出過程中的主視剖視圖。附圖6為本技術的內退滑塊機構在頂出過程中的局部剖視圖。附圖7為本技術的內退滑塊機構在頂出狀態的主視剖視圖。附圖8為本技術的內退滑塊機構在頂出狀態的局部側視剖視圖。以上附圖中1、前板;2、母模本體板;3、母模仁;4、后板;5、枕板;6、承板;7、公模本體板;8、公模仁;9、導柱;10、滑塊纟產基;11、滑塊;12、第一斜面;13、第一導向條;14、第二導向條;15、第一下頂出板;16、第二下頂出板;17、上頂出板;18、第一復位桿;19、第二復位桿;20、轉軸21、翹板;22、擋塊;23、限位塊;24、第二斜面;25、第一拉回套組件;26、第二拉回套組件;27、強制回位螺絲;28、滑槽;29、凸塊;30、通孔;31、部品。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所示的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一參見附圖I和附圖2所示。一種內退滑塊機構,設置于模具中。模具包括前板I、與前板I相固定連接的母模本體板2、設置于母模本體板2內的母模仁3、后板4、設置于后板4上的枕板5、設置于枕板 5上的承板6、與承板6相固定連接的公模本體板7、設置于公模本體板7內的公模仁8、頂出組件。后板4、枕板5、承板6圍成容納頂出組件的空間,公模仁8與母模仁3之間形成成型部品31的型腔。承板6上固定連接有導柱9,導柱9滑動穿過公模本體板7和母模本體板2。內退滑塊機構包括底部與承板6相固定連接且頂部穿過公模本體板7和公模仁8至型腔中的滑塊鏟基10、相對的設置于滑塊鏟基10的兩側的一對滑塊11?;瑝K鏟基10具有兩個第一斜面12,斜面由滑塊鏟基10的底部向頂部傾斜而使滑塊鏟基10的底部的截面大于其頂部的截面,一對滑塊11分別沿兩個第一斜面12滑動設置。滑塊鏟基10上的兩個第一斜面12上分別設置有凸出的第一導向條13,第一導向條13由滑塊鏟基10的底部向其頂部延伸,滑塊11上具有與第一導向條13相配合的內凹的第二導向條14,滑塊11沿第一導向條13滑動,滑塊11上設置有倒鉤。頂出組件包括第一下頂出板15、設置于第一下頂出板15上的第二下頂出板16、設置于第二下頂出板16上的上頂出板17、拉回套、下端與上頂出板17相固定連接的第一復位桿18、下端與第一下頂出板15相固定連接的第二復位桿19、中部設置有轉軸20的翹板21、 設置于枕板5的內壁上的擋塊22,頂出板上方設置有限位塊23。第一復位桿18的上端穿過承板6和公模本體板7,第二復位桿19的上端穿過第二下頂出板16、上頂出板17、承板6 和公模本體板7。第一下頂出板15的上表面處開設有容納槽,翹板21設置于容納槽中且翹板21的轉軸20固定連接于容納槽的槽壁上而使翹板21的一端插入第二下頂出板16的下方,而其另一端設置于擋塊22的下方,擋塊22具有沿頂出組件的頂出方向傾斜的第二斜面24。拉回套包括相固定連接的第一拉回套組件25和第二拉回套組件26、連接第一拉回套組件25和第二拉回套組件26的強制回位螺絲27。上頂出板17、第二下頂出板16、第一下頂出板15上開設有貫通的通孔30,拉回套滑動設置于通孔30中。拉回套的側壁上設置有內凹的滑槽28,第二下頂出板16和第一下頂出板15的通孔30中設置有凸出的凸塊 29,凸塊29在滑槽28中沿頂出組件的頂出方向滑動,滑槽28的位于頂出組件的頂出方向兩端的槽壁限定凸塊29的滑動范圍,拉回套通過滑槽28的槽壁對凸塊29的限位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內退滑塊機構,設置于模具中,所述的模具包括前板、與所述的前板相固定連接的母模本體板、設置于所述的母模本體板內的母模仁、后板、設置于所述的后板上的枕板、設置于所述的枕板上的承板、與所述的承板相固定連接的公模本體板、設置于所述的公模本體板內的公模仁、頂出組件,所述的后板、所述的枕板、所述的承板圍成容納所述的頂出組件的空間,所述的公模仁與所述的母模仁之間形成成型部品的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退滑塊機構包括底部與所述的承板相固定連接且頂部穿過所述的公模本體板和所述的公模仁至所述的型腔中的滑塊鏟基、相對的設置于所述的滑塊鏟基的兩側的一對滑塊;所述的滑塊鏟基具有兩個第一斜面,所述的第一斜面由所述的滑塊鏟基的底部向頂部傾斜而使所述的滑塊鏟基的底部的截面大于其頂部的截面,一對所述的滑塊分別沿兩個所述的第一斜面滑動設置,所述的滑塊上設置有倒鉤。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文斌,
申請(專利權)人:圣美精密工業昆山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