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氣體壓力調節裝置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力調節閥結構,包括閥體,連接于閥體前端的前蓋,后旋轉連接于閥體后端的可蓋,所述閥體內成型有進氣口,出氣口、以及閥口,所述進氣口和出氣口通過閥口連通,所述閥口處設有閥芯,所述閥芯與后蓋之間設有彈簧;所述閥體與前蓋之間設有膜片,膜片通過膜片座固定,膜片座通過閥桿與閥芯連接,所述膜片與前蓋之間形成閥腔,所述前蓋外側設有調節閥裝置,所述出氣口通過調節閥裝置與閥腔連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膜片與調節閥裝置的配合使用,有效實現閥芯的上下移動,現實調節氣流的大小,結構簡單緊湊,安全性能較高。(*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氣體壓力調節裝置
,特別涉及一種壓力調節閥結構。
技術介紹
為有效儲存大量氣體,一般將氣體壓縮之后存入儲氣罐中,故儲氣罐內氣體壓力較高,可達幾十甚至幾百個大氣壓。但氣體使用設備所需氣體壓力卻較小,這樣就存在輸氣裝置和用氣設備氣體壓力差異較大的問題,故需要對氣體壓力進行有效調節,實現安全用氣,減壓閥就是這樣一種調節裝置?,F有減壓閥一般銷軸與杠桿連接結構來實現壓力的調節,其結構簡單,但安全性 能不高,故有必要對現有技術進行結構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緊湊、安全能性高的壓力調節閥結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技術所述的一種壓力調節閥結構,包括閥體,連接于閥體前端的前蓋,后旋轉連接于閥體后端的可蓋,所述閥體內成型有進氣口,出氣口、以及閥口,所述進氣口和出氣口通過閥口連通,所述閥口處設有閥芯,所述閥芯與后蓋之間設有彈簧;所述閥體與前蓋之間設有膜片,膜片通過膜片座固定,膜片座通過閥桿與閥芯連接,所述膜片與前蓋之間形成閥腔,所述前蓋外側設有調節閥裝置,所述出氣口通過調節閥裝置與閥腔連通。其中,所述調節閥裝置包括調節閥體和調節輪,調節閥體內成型有調節閥腔,調節閥腔內可移動設有活塞,所述調節輪與活塞之間設有調節彈簧,所述出氣口與調節閥腔連通,所述調節閥腔與閥腔連通。進一步地,所述閥體設有通孔一,所述前蓋設有通孔二和通孔三,所述調節閥體設有通孔四和通孔五;所述出氣口與調節閥腔通過相互連接的通孔一,通孔二以及通孔四連通;所述調節閥腔與閥腔通過相互連通的通孔三和通孔五連通。進一步地,所述調節閥體上設有壓力孔,所述壓力孔與通孔四連通。本技術有益效果為本技術通過膜片與調節閥裝置的配合使用,有效實現閥芯的上下移動,現實調節氣流的大小,結構簡單緊湊,安全性能較高。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中I、閥體; 11、出氣口; 12、閥芯; 13、彈簧;14、閥口; 15、進氣口; 16、閥桿; 17、通孔一;2、膜片;3、前蓋; 31、通孔二;32、閥腔;33、通孔三;4、調節閥體;41、通孔四;42、壓力孔;43、調節閥腔;44、活塞;45、調節彈簧;46、調節輪;47、通孔五;5、后蓋。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I所示,本技術一種壓力調節閥結構,包括閥體1,連接于閥體I前端的 前蓋3,后旋轉連接于閥體I后端的可蓋5,固定連接于前蓋3外側的調節閥裝置,也即閥體1,后蓋5,前蓋3以及調節閥裝置構成本技術主體結構。所述閥體I內成型有進氣口 15,出氣口 11以及閥口 14,所述進氣口 15和出氣口11通過閥口 14連通,所述閥口 14處設有閥芯12,所述閥芯12與后蓋5之間設有彈簧13 ;所述閥體I與前蓋3之間設有膜片2,膜片2通過膜片座固定,膜片座通過閥桿16與閥芯12連接,所述膜片2與前蓋3之間形成閥腔32。所述出氣口 11通過調節閥裝置與閥腔32連通。所述調節閥裝置包括調節閥體4和調節輪46,調節閥體4內成型有調節閥腔43,調節閥腔43內可移動設有活塞44,所述調節輪46與活塞44之間設有調節彈簧45,所述出氣口 11與調節閥腔43連通,所述調節閥腔43與閥腔32連通。更具體而言,所述閥體I設有通孔一 17,所述前蓋3設有通孔二 31和通孔三33,所述調節閥體4設有通孔四41和通孔五47 ;所述出氣口 11與調節閥腔43通過相互連接的通孔一 17,通孔二 31以及通孔四41連通;所述調節閥腔43與閥腔32通過相互連通的通孔三33和通孔五47連通。所述調節閥體4上設有壓力孔42,所述壓力孔42與通孔四41連通。所述壓力孔42用于連接壓力表,以方便顯示出氣口 11的壓力。工作原理使用本技術時,進氣口 15和出氣口 11分別與進出管連接,氣體從進氣口 15進入,起初,閥芯12封閉閥口 14,本技術處于關閉狀態,此時,向外后蓋5,彈簧13處于拉伸狀態,閥芯12開啟,進氣口 15和出氣口 11之間連通通氣,氣體從出氣口 11排出時,有一部分氣體經通孔一 17,通孔二 31以及通孔四41進入調節閥腔43,又經通孔三33和通孔五47進入閥腔32,其壓力經壓力表顯示。當閥腔32壓力的變化,通過膜片2來控制閥芯12開啟大小,最終控制出氣口 11內壓力的大小。另外,可閥腔32內壓力又通過調節閥裝置控制,即通過調節輪46調節調節彈簧45的伸縮度,以調節活塞44下移時的作用力,只有出氣口 11中氣體壓力大于調節彈簧45的作用力時,氣體才可經通孔一 17,通孔二 31以及通孔四41進入調節閥腔43。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技術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技術專利申請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壓力調節閥結構,包括閥體(I),連接于閥體(I)前端的前蓋(3),后旋轉連接于閥體⑴后端的后蓋(5),所述閥體⑴內成型有進氣口(15),出氣口(11)以及閥口(14),所述進氣口(15)和出氣口(11)通過閥口(14)連通,所述閥口(14)處設有閥芯(12),所述閥芯(12)與后蓋(5)之間設有彈簧(13);所述閥體⑴與前蓋(3)之間設有膜片(2),膜片⑵通過膜片座固定,膜片座通過閥桿(16)與閥芯(12)連接,所述膜片(2)與前蓋(3)之間形成閥腔(32),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蓋(3)外側設有調節閥裝置,所述出氣口(11)通過調節閥裝置與閥腔(32)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壓力調節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閥裝置包括調節閥體⑷和調節輪(46),調節閥體(4)內成型有調節閥腔(43),調節閥腔(43)內可移動設有活塞(44),所述調節輪(46)與活塞(44)之間設有調節彈簧(45),所述出氣口(11)與調節閥腔(43)連通,所述調節閥腔(43)與閥腔(32)連通。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壓力調節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I)設有通孔一(17),所述前蓋(3)設有通孔二(31)和通孔三(33),所述調節閥體(4)設有通孔四(41)和通孔五(47);所述出氣口(11)與調節閥腔(43)通過相互連接的通孔一(17),通孔二(31)以及通孔四(41)連通;所述調節閥腔(43)與閥腔(32)通過相互連通的通孔三(33)和通孔五(47)連通。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壓力調節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閥體(4)上設有壓力孔(42),所述壓力孔(42)與通孔四(41)連通。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氣體壓力調節裝置
,特別涉及一種壓力調節閥結構,包括閥體,連接于閥體前端的前蓋,后旋轉連接于閥體后端的可蓋,所述閥體內成型有進氣口,出氣口、以及閥口,所述進氣口和出氣口通過閥口連通,所述閥口處設有閥芯,所述閥芯與后蓋之間設有彈簧;所述閥體與前蓋之間設有膜片,膜片通過膜片座固定,膜片座通過閥桿與閥芯連接,所述膜片與前蓋之間形成閥腔,所述前蓋外側設有調節閥裝置,所述出氣口通過調節閥裝置與閥腔連通。本技術通過膜片與調節閥裝置的配合使用,有效實現閥芯的上下移動,現實調節氣流的大小,結構簡單緊湊,安全性能較高。文檔編號F16K17/22GK2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壓力調節閥結構,包括閥體(1),連接于閥體(1)前端的前蓋(3),后旋轉連接于閥體(1)后端的后蓋(5),所述閥體(1)內成型有進氣口(15),出氣口(11)以及閥口(14),所述進氣口(15)和出氣口(11)通過閥口(14)連通,所述閥口(14)處設有閥芯(12),所述閥芯(12)與后蓋(5)之間設有彈簧(13);所述閥體(1)與前蓋(3)之間設有膜片(2),膜片(2)通過膜片座固定,膜片座通過閥桿(16)與閥芯(12)連接,所述膜片(2)與前蓋(3)之間形成閥腔(32),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蓋(3)外側設有調節閥裝置,所述出氣口(11)通過調節閥裝置與閥腔(32)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任建明,陳和永,
申請(專利權)人:奉化市全盛自動化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