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手電筒,包括電池、殼體、白光燈頭、藍光燈頭和用以控制手電筒發光狀態的控制模塊,所述白光燈頭和所述藍光燈頭分別安裝在所述殼體的兩端,所述電池安裝在所述殼體內,所述控制模塊設置在所述殼體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根據用戶的具體需求來切換藍白光源和光源的亮度,操作簡單方便,在趕路或找尋物品時用白光,在釣魚時用藍光,并且還可根據實際需要的亮度進行調節,提供高、中、低三檔供用戶選擇,結構簡單便于攜帶。(*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手電筒
本技術涉及一種照明工具,特別涉及一種既能發出白光又能發出藍光的手電筒。
技術介紹
在現有技術中,在黑暗的空間里,人們的肉眼很難看清周圍的情況,這時人們則需要借助手電筒來著涼周圍的空間,方便人們行走或找尋所需的物品,為人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然而在有些場合,白光燈是不適合使用的,如在夜里釣魚時,藍光對于魚類刺激比較小、照射水面相對柔和、所反射的光也相對不太刺眼,而且藍光對于浮標的反射效果比較突出,所以夜里釣魚用藍光燈是比較合適的,然而在夜里趕路時,白光則比藍光照的相對遠一些,照在物體上的反射光也比藍光強烈,使人們看的更清楚,在趕路或者找東西時白光就要比藍光更具有優勢了。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既能發出藍光又能發出白光的手電筒。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種手電筒,包括電池、殼體、白光燈頭、藍光燈頭和用以控制手電筒發光狀態的控制模塊,所述白光燈頭和所述藍光燈頭分別安裝在所述殼體的兩端,所述電池安裝在所述殼體內,所述控制模塊設置在所述殼體內。上述的手電筒,所述藍光燈頭包括第一反光碗、藍光發光二極管和第一燈罩,所述藍光發光二極管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光碗中,所述第一反光碗設置在所述第一燈罩內,所述白光燈頭包括第二反光碗、白光發光二極管和第二燈罩,所述白光發光二極管設置在第二反光碗中,所述第二反光碗設置在所述第二燈罩內。上述的手電筒,所述控制模塊包括主控芯片、用以亮度調節和光源切換的開關、穩壓第一恒流源和第二恒流源,所述主控芯片的正極電壓輸入端、所述第一恒流源的電壓輸入端、所述第二恒流源的電壓輸入端、所述白光發光二極管的P極和所述藍光發光二極管的P極通過一根導線與所述電池正極連接在一起,所述主控芯片的負極電壓輸入端與所述電池的負極連接,所述開關的一端與主控芯片連接,另一端與所述電池的負極連接,所述第一恒流源的電壓輸出端和所述第二恒流源的電壓輸出端分別與所述主控芯片連接,所述第二恒流源的控制端和所述藍光發光二極管的N極連接,所述第一恒流源的控制端和所述白光發光二極管的N極連接。上述的手電筒,還包括導電固定環,所述導電固定環設置在所述殼體內,所述電池插在所述導電固定環內,所述殼體和所述電池通過所述導電固定環連接在一起。上述的手電筒,所述電池為四芯電池,所述導電固定環的環內具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將所述電池固定在所述導電固定環內。上述的手電筒,所述藍光燈頭螺紋連接在所述殼體的一端,所述白光燈頭固定連接在所述殼體的另一端。上述的手電筒,還包括絕緣圈,所述絕緣圈套在所述電池正極上隔開所述電池的正極。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手電筒能根據用戶的具體需求來切換藍白光源和光源的亮度,操作簡單方便,在趕路或找尋物品時用白光,在釣魚時用藍光,并且還可根據實際需要的亮度進行調節 ,提供高、中、低三檔供用戶選擇,結構簡單便于攜帶。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手電筒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手電筒的電池和導電固定環的配合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手電筒的控制模塊的電路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手電筒的電池和導電固定環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配合結構示意圖。圖中1_殼體,2-電池,3-絕緣圈,4_導電固定環,5_限位凸起,601-第一反光碗,602-第二反光碗,701第一燈罩,702-第二燈罩,8-白光燈泡,9-藍光燈泡。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說明如圖I和圖3所不,一種手電筒,包括電池2、殼體I、白光燈頭、藍光燈頭和用以控制手電筒發光狀態的控制模塊,所述電池2安裝在所述殼體I內,所述控制模塊設置在所述殼體I內,所述藍光燈頭螺紋連接在所述殼體I的一端,所述白光燈頭固定連接在所述殼體I的另一端,當更換電池2時,只需擰下藍光燈頭即可更換電池。所述藍光燈頭包括第一反光碗601、藍光燈泡9和第一燈罩701,所述藍光燈泡9設置在所述第一反光碗604中,所述第一反光碗601設置在所述第一燈罩701內,所述白光燈頭包括第二反光碗602、白光燈泡8和第二燈罩702,所述白光燈泡8設置在第二反光碗602中,所述第二反光碗602設置在所述第二燈罩702內。所述控制模塊包括主控芯片、用以亮度調節和光源切換的開關、穩壓第一恒流源和第二恒流源,所述主控芯片的正極電壓輸入端、所述第一恒流源的電壓輸入端、所述第二恒流源的電壓輸入端、所述白光發光二極管的P極和所述藍光發光二極管的P極通過一根導線與所述電池2正極連接在一起,所述主控芯片的負極電壓輸入端與所述電池2的負極連接,所述開關的一端與主控芯片連接,另一端與所述電池2的負極連接,所述第一恒流源的電壓輸出端和所述第二恒流源的電壓輸出端分別與所述主控芯片連接,所述第二恒流源的控制端和所述藍光發光二極管的N極連接,所述第一恒流源的控制端和所述白光發光二極管的N極連接。如圖I和圖2所示,還包括絕緣圈3,所述絕緣圈3套在所述電池2正極上隔開所述電池2的正極。所述殼體I為導電體,所述殼體I與所述電池2連接,所述殼體I與所述白光燈頭的負極觸點和所述藍光燈頭的負極觸點接觸。還包括導電固定環4,所述導電固定環4設置在所述殼體I內,所述電池2插在所述導電固定環4內,所述殼體I和所述電池2的芯筒通過所述導電固定環4連接在一起。所述電池2為四芯電池,所述導電固定環4的環內具有限位凸起5,所述限位凸起5將所述電池2固定在所述導電固定環4內。如圖4所示為另一種電池 2和導電固定環4的配合結構。手電筒操作過程光源類型轉換輕摁開關打開手電筒,用戶根據所需光源類型選擇白光或者藍光,需要轉換光源類型時,摁住開關I秒鐘以上光源類型即可由白光轉換為藍光或由藍光轉換為白光;光源強度轉換輕摁開關一下調節一次光源的強度,手電筒共設置有4個檔位,分別為低檔、中檔、高檔和關機檔,用戶可根據實際需要來選擇具體的光源強度。手電筒工作過程電池2分別為主控芯片、第一恒流源、第二恒流源、白光發光二極管和藍光發光二極管供電,第二恒流源為藍光發光二極管提供穩定的電流,第一恒流源為白光發光二極管提供穩定的電流,當用戶按開關切換光源類型時,主控芯片改變第二恒流源和第一恒流源兩端的電壓,二者兩端電壓的改變使得對藍光發光二極管和白光發光二極管輸出的電流值發生改變,從而使得其中一個發光二極管發光,同時另一個發光二極管熄滅;當用戶按開關切換光源強度時,主控芯片改變第一恒流源或第二恒流源兩端的電壓,第二恒流源或第一恒流源兩端的電壓的改變使得對藍光發光二極管或白光發光二極管輸出的電流值發生改變,從而使得藍光發光二極管或白光發光二極管的發光強度得意改變。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創造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本技術創造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引伸出的任何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技術創造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中。權利要求1.一種手電筒,其特征在于,包括電池、殼體、白光燈頭、藍光燈頭和用以控制手電筒發光狀態的控制模塊,所述白光燈頭和所述藍光燈頭分別安裝在所述殼體的兩端,所述電池安裝在所述殼體內,所述控制模塊設置在所述殼體內。2.根據權利要求I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手電筒,其特征在于,包括電池、殼體、白光燈頭、藍光燈頭和用以控制手電筒發光狀態的控制模塊,所述白光燈頭和所述藍光燈頭分別安裝在所述殼體的兩端,所述電池安裝在所述殼體內,所述控制模塊設置在所述殼體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閆志廣,
申請(專利權)人:閆志廣,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