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揭示了一種便于拆卸的紅外燃燒器,其包括依次組裝在一起的引射器,底座,本體及爐盤,所述引射器上設有第一引射管和第二引射管,所述底座上設有外燃燒通道和內燃燒通道,所述本體上設有第一燃燒部和第二燃燒部,所述第一燃燒部與所述外燃燒通道及第一引射管相連通,所述第二燃燒部與所述內燃燒通道及第二燃燒部相連通;所述爐盤設于所述本體上,包括外環爐盤和內環爐盤。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由外環燃燒部分和內環燃燒部分組成的方式,不僅提高了燃氣的燃燒率及安全環保性能,同時,也便于拆卸清洗及組裝。(*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燃燒器
,尤其涉及具有內外雙層爐盤的便于拆卸的紅外燃燒器。
技術介紹
燃燒器是人們廣為使用的產品,目前,市場上的燃燒器的種類也非常繁多,除了普通的燃燒器外,又有多種提高燃燒利用率的燃燒器如聚能灶燃燒技術以及紅外燃燒技術,尤其紅外燃燒技術的出現,其采用紅外線輻射方式進行燃燒,大大提高了燃燒熱效率,且更安全環保。而紅外線輻射燃燒器的原理是將具有一定壓力的燃氣經過噴嘴以很大的速度向引射器入口處噴射燃氣流,并在引射器的吸口處造成一定的壓力,從而能一次吸入燃燒所用的空氣量,燃氣與吸入的空氣在引射器的混合段由于各自的速度、濃度、和比重不同而相互擴散并逐漸混合。當氣體均勻的流入輻射器后,在輻射器的頭部表面遇點火源而燃燒,最終表面呈現灼熱的赤紅色,此時表面溫度達800-900攝氏度,燃燒區域達1100-1400攝氏度,從而輻射出波長為2-4微米的紅外線。然現有的該類燃燒器一般都較難拆卸,因而也較難清洗,從而也制約著紅外燃燒技術的發展。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便于拆卸的的燃燒器,其不僅具有燃燒利用率高,節能、安全、環保的特征,而且便于拆卸清洗。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出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便于拆卸的紅外燃燒器,包括依次組裝的引射器,底座,本體及爐盤,所述引射器上設有第一引射管和第二引射管,所述底座上設有外燃燒通道和內燃燒通道,所述本體上設有第一燃燒部和第二燃燒部,所述第一燃燒部與所述外燃燒通道及第一引射管相連通,所述第二燃燒部與所述內燃燒通道及第二燃燒部相連通;所述爐盤設于所述本體上,包括外環爐盤和內環爐盤。更進一步地,所述燃燒器還包括設于所述本體和爐盤間的連接環。所述連接環包括外連接環及內連接環,所述外連接環和內連接環分別固定外環爐盤和內環爐盤于本體的相應位置處。所述本體上的第一燃燒部為紅外燃燒部,所述第二燃燒部為形成于所述紅外燃燒部中心的燃燒腔。所述紅外燃燒部的內外側面分別形成本體的外環面和內環面。 所述紅外燃燒部上形成有復數通氣孔。所述外環爐盤和內環爐盤上分別設有復數燃燒火孔。所述外環爐盤蓋設于本體的第一燃燒部上,所述內環爐盤蓋設于本體的第二燃燒部上。所述外環爐盤和內環爐盤的上表面為內凹的弧形面。所述弓I射器上還設有熱電偶和點火針。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揭示的便于拆卸的紅外燃燒器,其采用由外環燃燒部分和內環燃燒部分組成的方式,不僅提高了燃氣的燃燒率及安全環保性能,同時,也便于拆卸清洗及組裝。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便于拆卸的紅外燃燒器的立體視圖;圖2是圖I的部分立體分解圖;圖3是圖I的立體分解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如圖1、2所示,本技術揭示的便于拆卸的紅外燃燒器,其包括從下至上組裝在一起的引射器1,底座2,本體3,以及爐盤4,所述底座2上設有與引射器I相連通的燃氣通道,所述本體3設于底座2上,本體上形成有第一燃燒部31和第二燃燒部32,所述爐盤4包括外環爐盤41和內環爐盤42。更具體地說,所述引射器I包括燃燒噴嘴11及與所述燃燒噴嘴11相接的引射管,本實施例中所述引射管包括第一引射管12和第二引射管13,該引射管用以通入燃氣及空氣的混合氣體進入燃燒器中進行燃燒,具體來說,所述第一引射管12和第二引射管13中的燃氣分別通過底座上的燃燒通道通入本體3上的第一燃燒部31及第二燃燒部32內。所述引射器I上還設有包括熱電偶14和點火針15的點火發生裝置。所述底座2與引射器I的噴嘴11結構相配合,底座2上的燃燒通道包括外燃燒通道21及內燃燒通道22,所述外燃燒通道21與引射器I上的第一引射管12相連通,同時向上與本體3上的第一燃燒部31相連通,所述內燃燒通道22與引射器I上的第二引射管12及本體3上的第二燃燒部32相連通。所述本體上的第一燃燒部31為紅外燃燒部,第二燃燒部32為形成于紅外燃燒部31中心處的燃燒腔,所述紅外燃燒部呈環狀,其上形成有復數通氣孔33,其環狀的內外側面分別形成本體的外環面34及內環面35,所述燃燒腔32形成于紅外燃燒部31的中心,從第一引射管12通入的混合燃氣被點火發生裝置點著后,通過所述通氣孔33進行燃燒;從第二引射管13通入的混合燃氣被點著后,在所述燃燒腔32內進行燃燒。所述爐盤4蓋設于所述本體3上,且外環爐盤41蓋設于本體的紅外燃燒部31上,內環爐盤42蓋設于本體燃燒腔32上。外環爐盤41和內環爐盤42均為內凹的弧形面,這樣使得熱能能夠聚集并反射至鍋底上,更加有效的利用了能量。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外環爐盤41和內環爐盤42上分別形成有復數蜂窩式的火孔43、44,該復數火孔43、44的孔徑較小,因此,在外環爐盤41及內環爐盤42上透過所述火孔能夠形成有微小的火焰。此外,本技術的燃燒器還包括設于本體3和爐盤4間的連接環5,所述連接環5包括外連接環51及內連接環52,外環爐盤41通過外連接環51相對固定地連接于本體外環面34上,所述內環爐盤42通過內連接環52相對固定地連接于本體的內環面35上,所述本體3進一步通過本體外環面34及本體內環面35卡設于底座2的相應位置上。本技術的燃燒器通過設置外環燃燒和內環燃燒部分,S卩外環燃燒是由第一引射管、外燃燒通道、第一燃燒部及外環爐盤組成的紅外燃燒部分,內環燃燒是由第二引射管、內燃燒通道、第二燃燒部及內環爐盤組成的紅外燃燒部分,以及通過連接環固定連接的方式,使得燃燒器的各部分便于拆卸,在清洗及維護時不需要整體拆卸,只需將內外環的紅外爐盤取下即可,且組裝方便快捷。同時,燃燒器本體及爐盤均采用鋁材料制成,使得其在保證使用壽命和性能的同時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本技術的
技術實現思路
及技術特征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仍可能基于本技術的教示及揭示而作種種不背離本技術精神的替換及修飾,因此,本技術保護范圍應不限于實施例所揭示的內容,而應包括各種不背離本技術的替換及修飾,并為本專利申請權利要求所涵蓋。權利要求1.一種便于拆卸的紅外燃燒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組裝的引射器,底座,本體及爐盤,所述引射器上設有第一引射管和第二引射管,所述底座上設有外燃燒通道和內燃燒通道,所述本體上設有第一燃燒部和第二燃燒部,所述第一燃燒部與所述外燃燒通道及第一引射管相連通,所述第二燃燒部與所述內燃燒通道及第二燃燒部相連通;所述爐盤設于所述本體上,包括外環爐盤和內環爐盤。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便于拆卸的紅外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燒器還包括設于所述本體和爐盤間的連接環。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拆卸的紅外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環包括外連接環及內連接環,所述外連接環和內連接環分別固定外環爐盤和內環爐盤于本體的相應位置處。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便于拆卸的紅外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上的第一燃燒部為紅外燃燒部,所述第二燃燒部為形成于所述紅外燃燒部中心的燃燒腔。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拆卸的紅外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紅外燃燒部的內外側面分別形成本體的外環面和內環面。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拆卸的紅外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紅外燃燒部上形成有復數通氣孔。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便于拆卸的紅外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便于拆卸的紅外燃燒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組裝的引射器,底座,本體及爐盤,所述引射器上設有第一引射管和第二引射管,所述底座上設有外燃燒通道和內燃燒通道,所述本體上設有第一燃燒部和第二燃燒部,所述第一燃燒部與所述外燃燒通道及第一引射管相連通,所述第二燃燒部與所述內燃燒通道及第二燃燒部相連通;所述爐盤設于所述本體上,包括外環爐盤和內環爐盤。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黎,
申請(專利權)人:周黎,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