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治療風溫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金銀花5~20份、連翹5~20份、牛蒡子5~20份、玄參5~20份、麥冬5~20份、生地5~20份、赤芍5~20份、蒲公英5~25份、知母5~20份、夏枯草5~20份、浙貝母5~20份、煅龍骨5~25份、煅牡蠣5~25份、浮小麥5~20份、甘草3~10份。本發明專利技術中藥組合物具有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效,其治療風溫療效顯著,作用可靠,其組分藥源廣、配制簡便、無毒副作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傳統草藥的未確定結構的醫用配制品,尤其是一種治療風溫的中藥組合物。
技術介紹
風溫是由風熱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多發生于春冬季節,起病較急,初起以發熱、微惡寒、頭痛、咳嗽等肺衛證候為主要特點。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見于春冬兩季。根據好發季節及臨床表現,本病與西醫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疾病頗為相似,因此,在臨床上只能對癥治療,往往存在效果差的不足。祖國醫學認為,風溫多因人體正氣虛弱,或過分勞倦,起居不當,感受風熱毒邪所致。針對風溫的發病機理,以解表袪邪為治則,進行辯證配伍組方,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配制方便、藥源廣、成本低、療效顯著、 作用可靠、無副作用的治療風溫的中藥組合物。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風溫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金銀花5 20份、連翹5 20份、牛蒡子 5 20份、玄參5 20份、麥冬5 20份、生地5 20份、赤芍5 20份、蒲公英5 25 份、知母5 20份、夏枯草5 20份、浙貝母5 20份、煅龍骨5 25份、煅牡蠣5 25 份、浮小麥5 20份、甘草3 10份。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風溫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金銀花10份、連翹10份、牛蒡子10份、玄參10份、麥冬12 份、生地10份、赤芍12份、蒲公英15份、知母10份、夏枯草10份、浙貝母10份、煅龍骨15 份、煅牡蠣15份、浮小麥10份、甘草6份。本專利技術中藥組合物是在傳統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指導下,精選藥物組方。本專利技術中藥組合物中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牛蒡子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的功效;玄參具有涼血滋陰、瀉火解毒的功效;麥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功效;生地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止痛調經的功效;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效;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知母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的功效;夏枯草具有清肝明目、清熱利尿、散結消腫的功效; 浙貝母具有清熱化痰、降氣散結的功效;煅龍骨具有鎮驚安神、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肌斂瘡的功效;煅牡蠣具有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的功效;浮小麥具有止虛汗、養心安神的功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藥的功效。本專利技術組合物中的藥物組分經辯證配伍,在作用上相輔相成,具有協同作用,共奏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生津、潤肺清心之功效,達到治療風溫的目的。本專利技術組合物的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藥原料,其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其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各種組分藥物采用水煎服用。經臨床應用驗證,其療效顯著,作用可靠,藥性平和,未出現毒副作用,總有效率93. 3%,治愈率達66. 7%。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說明。實施例I一種治療風溫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金銀花log、連翹 10g、牛蒡子10g、玄參10g、麥冬12g、生地10g、赤茍12g、蒲公英15g、知母10g、夏枯草10g、 浙貝母10g、煅龍骨15g、煅牡蠣15g、浮小麥10g、甘草6g。實施例2一種治療風溫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金銀花15g、連翹 12g、牛蒡子8g、玄參20g、麥冬5g、生地20g、赤茍10g、蒲公英5g、知母15g、夏枯草12g、浙貝母5g、煅龍骨25g、煅牡販10g、浮小麥15g、甘草5g。·實施例3一種治療風溫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金銀花20g、連翹 5g、牛蒡子15g、玄參15g、麥冬8g、生地5g、赤茍20g、蒲公英10g、知母8g、夏枯草20g、浙貝母15g、煅龍骨5g、煅牡販25g、浮小麥5g、甘草8g。實施例4一種治療風溫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金銀花5g、連翹 15g、牛蒡子20g、玄參5g、麥冬20g、生地15g、赤茍8g、蒲公英20g、知母5g、夏枯草15g、浙貝母12g、煅龍骨20g、煅牡販5g、浮小麥20g、甘草3g。實施例5一種治療風溫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金銀花12g、連翹 20g、牛蒡子5g、玄參8g、麥冬10g、生地8g、赤茍5g、蒲公英25g、知母20g、夏枯草5g、浙貝母20g、煅龍骨10g、煅牡販20g、浮小麥12g、甘草10g。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的水煎法制取藥劑。具體方法如下將組方的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過藥面,浸泡15 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約8厘米,進行第一次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 30分鐘;第二次煎煮時,加水沒過藥面約6厘米,水沸后煎煮15 20分鐘。兩次煎煮去渣取汁,合并。一種治療風溫的中藥組合物,臨床療效總結一、一般性資料本中藥組合物應用于臨床觀察病例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 16 65歲。病程I 7天,體溫38. 5 40°C。二、診斷標準以身熱、咳嗽、煩渴,或伴氣急、胸痛為主癥。病重者可見壯熱, 顏面潮紅,煩躁不安,神昏譫語,或四肢厥冷等癥。三、用法用量臨床應用時,組合物中的組分、用量根據患者的體重、年齡及癥狀酌情增減。一天一劑,水煎兩遍取汁約300ml,分早、晚兩次溫熱服用。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四、療效評定(1)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實驗室及X線等檢查恢復正常;(2)好轉癥狀及體征、實驗室檢查等有所改善,X線檢查肺部病灶尚未完全吸收;(3)無效;病情未見好轉。五、治療效果該臨床觀察病例中,服藥3 14天,治愈40例,好轉16例,無效4 例。治療期間未發生毒副作用。六、典型病例病例I :花某,女,15歲。發燒2天,體溫38. 7°C,咳嗽氣促作喘,汗出口渴,大便略干。服用本專利技術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2天,身熱漸減,體溫38°C,咳喘少輕,口渴,大便仍干;續服3 天,身熱漸退,體溫37. 5°C,咳喘大減,繼續鞏固服用3天,身熱退而咳喘亦止,體溫36. 5 0C, 治愈。病例2 劉某,女,10歲。發熱3天,惡寒,咳嗽氣急,頭痛、咽痛、食少、口渴、乏力、舌紅。服用本專利技術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3天,熱漸退,口微渴,咳嗽、頭痛、咽痛癥狀減輕;續服5 天,癥狀全消,飲食正常,治愈。權利要求1.一種治療風溫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金銀花5 20份、連翹5 20份、牛蒡子5 20份、玄參5 20份、麥冬5 20份、 生地5 20份、赤茍5 20份、蒲公英5 25份、知母5 20份、夏枯草5 20份、浙貝母5 20份、煅龍骨5 25份、煅牡蠣5 25份、浮小麥5 20份、甘草3 10份。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治療風溫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金銀花10份、連翹10份、牛蒡子10份、玄參10份、麥冬12份、生地10份、赤芍12份、蒲公英15份、知母10份、夏枯草10份、浙貝母10份、煅龍骨15份、煅牡販15份、浮小麥10份、甘草6份。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治療風溫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金銀花5~20份、連翹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治療風溫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金銀花5~20份、連翹5~20份、牛蒡子5~20份、玄參5~20份、麥冬5~20份、生地5~20份、赤芍5~20份、蒲公英5~25份、知母5~20份、夏枯草5~20份、浙貝母5~20份、煅龍骨5~25份、煅牡蠣5~25份、浮小麥5~20份、甘草3~10份。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柳暉,
申請(專利權)人:榮成市崖頭美全口腔診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