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鍋爐鋼架上的大板梁,所述大板梁的橫截面包括上、下兩個相互疊合的第一I字型截面和第二I字型截面,設于上部的第一I字型截面與設于下部的第二I字型截面在疊合面處用高強螺栓連接,第一I字型截面與第二I字型截面分別采用不同的鋼材制成。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上下截面分別采用兩種不同材料不同強度的鋼材組合,在滿足強度和穩定性的同時,鋼材用量減少,而且可以滿足施工過程中的安裝要求及運輸要求,達到安全經濟的目的。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建筑工程
的鋼結構,具體是一種支撐在火力發電廠鍋爐鋼架上的大板梁。
技術介紹
支撐在火力發電廠鍋爐鋼架上的大板梁具有跨度大、懸吊重物重量巨大的特點,而且大板梁的高度高達6-8米以上。因此,除了滿足承載力和使用要求外,還要滿足施工過程中的安裝要求及運輸的需要。這就需要將梁的截面截斷后運輸,我國《鋼結構設計規范》中,對于受彎構件的強度及穩定計算,僅涉及到截面為連續的構件,由于現場吊裝設備及現場焊接條件的限制,塔式鍋爐鋼架所有焊縫均在工廠完成,工地現場只能進行螺栓的連接施工。如果采取大板梁在工廠整體制作,由于尺寸過大,必將造成運輸問題,并且可能出現構件在吊裝安裝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因此斷開的梁截面只能現場采用螺栓連接,這使得大板梁變成了腹板中間疊合的鋼梁;此外,考慮到鋼梁受壓區穩定問題,最好能設計一種大板梁受壓區截面較厚以滿足穩定要求,而受拉區截面較小,以滿足節約鋼材的要求,這使得大板梁變得十分復雜。而且規范中沒有涉及到疊合梁的計算及設計標準。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強度穩定、而且能節約鋼材的用于鍋爐鋼架上的大板梁,以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專利技術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用于鍋爐鋼架上的大板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板梁的橫截面包括上、下兩個相互疊合的第一 I字型截面和第二 I字型截面,設于上部的第一 I字型截面與設于下部的第二 I字型截面在疊合面處用高強螺栓連接,第一 I字型截面與第二 I字型截面分別采用不同的鋼材制成。由以上公開的技術方案可知,本專利技術由于在大板梁的腹板中間斷開,再采用疊合面用高強螺栓連接,構件尺寸大大減小。由于大板梁截面高,受壓區需滿足穩定要求,受拉區考慮節約鋼材,本專利技術通過上下截面分別采用兩種不同材料不同強度的鋼材組合,可以對受壓區采用強度相對較低、截面厚度較大的鋼材,以提高其穩定性,而受拉區采用強度相對較高、截面較薄的鋼材,從而可以節約鋼材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因此,本專利技術即可以滿足施工過程中的安裝要求及運輸要求,又針對不同需要能更好地解決強度和穩定要求,達到安全經濟的目的。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大板梁的橫截面結構圖;附圖標記如下I、第一上翼緣2、第一腹板3、第一橫向加勁肋4、第一縱向加勁肋 5、第一下翼緣6、高強螺栓7、坡口焊8、第二上翼緣9、第二腹板10、第二橫向加勁肋 11、第二縱向加勁肋12、第二下翼緣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做詳細說明如圖I所示,本專利技術用于鍋爐鋼架上的大板梁橫截面包括上、下兩個相互疊合的第一 I字型截面和第二 I字型截面,設于上部的第一 I字型截面與設于下部的第二 I字型截面在疊合面處用高強螺栓6連接,第一 I字型截面與第二 I字型截面分別采用不同的鋼材制成。如圖所示,疊合面以上的第一 I字型截面包括第一上翼緣I第一腹板2、第一下翼·緣5,第一腹板2的上下兩端分別與第一上翼緣I、第一下翼緣5用坡口焊連接;由于疊合面以上第一 I字型截面為受壓區,為了滿足強度和整體穩定的要求,采用強度相對較低的鋼材Q345或GR572,以達到翼緣及腹板截面較大;為了滿足局部穩定的要求,所述第一腹板I上沿大板梁跨度方向間隔焊有若干第一橫向加勁肋3和第一縱向加勁肋4,兩相鄰第一橫向加勁肋3的間距小于等于4米,所述第一腹板2的中上部焊接有第一縱向加勁肋4。疊合面以下第二 I字型截面包括第二上翼緣8、第二腹板9、第二下翼緣12,第二腹板9的上下兩端分別與第二上翼緣8、第二下翼緣12用坡口焊連接。為了減小截面尺寸又滿足強度的要求,采用強度較高的鋼材Q390或Q420,為了滿足局部穩定的要求,所述第二腹板9上沿大板梁跨度方向間隔焊有若干第二橫向加勁肋10,兩相鄰第二橫向加勁肋10的間距小于等于4米,第二腹板9的中上部焊接有第二縱向加勁肋11。對于疊合面處,第一下翼緣I和第二上翼緣8上分別開有螺栓孔,上下翼緣螺栓孔對齊,采用摩擦型高強螺栓相互連接。具體實施步驟如下I、疊合面以上第一 I字型截面采用強度相對較低的鋼材,如Q345,GR572等;(I)將第一上翼緣I下表面與第一腹板2上端用坡口焊連接,焊縫尺寸通過計算而定; (2 )將第一下翼緣5上表面與第一腹板2下端用坡口焊連接,焊縫尺寸通過計算而定;(3)在第一腹板2上沿大板梁跨度方向間隔焊上若干第一橫向加勁肋3,兩相鄰第一橫向加勁肋3的間距小于等于4米;(4)在第一腹板2的中上部焊接第一縱向加勁肋4 ;(5)在第一 I字型截面的第一下翼緣5,截面上根據計算要求開設螺栓孔,用于連接高強螺栓6。2、疊合面以下第二 I字型截面;采用強度相對較高的鋼材,如Q390、Q420等;(I)將第二上翼緣8下表面與第二腹板9上端用坡口焊連接,焊縫尺寸通過計算而定;(2)將第二下翼緣12上表面與第二腹板9下端用坡口焊連接,焊縫尺寸通過計算而定;(3)在第二腹板9上沿大板梁跨度方向間隔焊上若干第二橫向加勁肋10,兩相鄰橫向加勁肋的間距小于等于4米;(4)在第二腹板9的中上部焊接第二縱向加勁肋11 ;(5)在第二 I字型截面的第二上翼緣8,截面上根據計算要求開有螺栓孔,與疊合面以上的第一下翼緣5開設的螺栓孔對齊,對應以摩擦型高強螺栓6連接。第二上翼緣8與第一下翼緣5尺寸根據計算確定,不一定相同。本專利技術大板梁形式可在電廠塔式鍋爐鋼結構中得到應用,該種鍋爐鋼架跨度在30-40米左右,大板梁高度在6-9米。本專利技術大板梁由于上下兩I字型截面分別采用不同的材料,在保證穩定性及強度的同時,做到最經濟。 以上所述僅為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方式,并非用來限制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凡是依照本專利技術權利要求所做的同等變換,均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鍋爐鋼架上的大板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板梁的橫截面包括上、下兩個相互疊合的第一 I字型截面和第二 I字型截面,設于上部的第一 I字型截面與設于下部的第二 I字型截面在疊合面處用高強螺栓(6)連接,第一 I字型截面與第二 I字型截面分別采用不同的鋼材制成。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鍋爐鋼架上的大板梁,其特征在于,第一I字型截面包括第一上翼緣(I)第一腹板(2)、第一下翼緣(5),第一腹板(2)的上下兩端分別與第一上翼緣(I)、第一下翼緣(5)用坡口焊連接;第二 I字型截面包括第二上翼緣(8)、第二腹板(9)、第二下翼緣(12),第二腹板(9)的上下兩端分別與第二上翼緣(8)、第二下翼緣(12)用坡口焊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鍋爐鋼架上的大板梁,其特征在于,第一I字型截面選用Q345或GR572鋼材制成。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鍋爐鋼架上的大板梁,其特征在于,第二I字型截面選用Q390或Q420鋼材制成。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鍋爐鋼架上的大板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腹板(I)上沿大板梁跨度方向間隔焊有若干第一橫向加勁肋(3)和第一縱向加勁肋(4),兩相鄰第一橫向加勁肋(3)的間距小于等于4米。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鍋爐鋼架上的大板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腹板(2)的中上部焊接有第一縱向加勁肋(4)。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鍋爐鋼架上的大板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腹板(9)上沿大板梁跨度方向間隔焊有若干第二橫向加勁肋(10),兩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鍋爐鋼架上的大板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板梁的橫截面包括上、下兩個相互疊合的第一I字型截面和第二I字型截面,設于上部的第一I字型截面與設于下部的第二I字型截面在疊合面處用高強螺栓(6)連接,第一I字型截面與第二I字型截面分別采用不同的鋼材制成。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姜靜,朱一云,黃仁峰,王亞光,孫玉虎,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交通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