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管板水循環熱交換器,包括由左板、右板、前側板、后側板和蓋板圍成的換熱腔體,換熱腔體下部設置散熱管;其特征是:所述左板上形成多個獨立的左板水路通道,右板上形成多個獨立的右板水路通道;最上層左板水路通道一端與進水口連通,另一端與前側板水路通道一端連通,前側板水路通道另一端與最上層右板水路通道一端連通,最上層右板水路通道另一端與后側板水路通道一端連通,后側板水路通道另一端與第二層左板水路通道連通;自第二層左板水路通道往下,左板水路通道自上而下依次通過散熱管與右板水路通道連通,使水流在左板、散熱管和右板之間呈螺旋形流通,最底層右板水路通道連接出水口。本發明專利技術減少了熱量損失,換熱效率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管板水循環熱交換器,尤其是一種管板均有水路循環結構的冷凝式燃氣熱交換器。
技術介紹
在家用型換熱器中,常用的換熱設備有間壁掛式換熱器、混合式換熱器、蓄熱式換 熱器等三種類型,其中尤以間壁掛式換熱器最為常見,一般這種換熱器包括冷卻水箱與板式換熱器。板式換熱器是20世紀70年代開發使用的高效換熱設備。板式換熱器是由一組金屬薄板(通常為鈦板)之間襯以墊片并用框架夾緊組裝而成,冷、熱流體分別在板片兩側流過,通過板片進行換熱,板片厚度為O. 5 3mm。由于板片壓制成各種波紋形狀,既增加了剛度,又使流體分布均勻。對于換熱核心件一散熱器還是老式的板式的暖氣片,在節能降耗低炭的國際發展趨勢下,這種結構的暖氣片已經適應不了熱交換器的發展需求,原因在于1、由于流體中夾帶大量的細晶堿,導致板式換熱器結疤淤塞非常嚴重,致使系統阻力大,換熱效率低;2、噪音非常大,影響生活;3、散熱面積小。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管板水循環熱交換器,使用過程中換熱效率高、噪音小、使用壽命長、散熱面積大。按照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所述管板水循環熱交換器,采用左板、右板、前側板、后側板和蓋板包圍形成換熱腔體,左板和右板上寬下窄,從而使換熱腔體的下部呈收攏狀,在換熱腔體的下部設置多層散熱管;其特征是在所述左板上設置有進水口,在右板上設置有出水口 ;所述前側板的腔室中設置前側板水路通道,后側板的腔室中設置后側板水路通道;所述左板上形成多個獨立的左板水路通道,該多個左板水路通道自上而下分層布置,最上層的左板水路通道沿橫向布置,最上層以下的左板水路通道沿縱向布置;所述右板上形成多個獨立的右板水路通道,該多個右板水路通道自上而下分層布置,最上層的右板水路通道沿橫向布置,最上層以下的右板水路通道沿縱向布置;所述最上層左板水路通道的一端與進水口連通,最上層左板水路通道的另一端與前側板水路通道的一端連通,前側板水路通道的另一端與最上層右板水路通道的一端連通,最上層右板水路通道的另一端與后側板水路通道的一端連通,后側板水路通道的另一端與第二層的左板水路通道的上端連通,第二層的左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過最上層的散熱管與第二層右板水路通道的上端連通,第二層右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過第二層的散熱管與第三層左板水路通道的上端連通,第三層左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過第三層的散熱管與第三層的右板水路通道的上端連通;自第二層的左板水路通道往下,左板水路通道按上述方式自上而下依次通過散熱管與右板水路通道連通,使水流在左板、散熱管和右板之間呈螺旋形路徑循環流通,最底層的右板水路通道的出水端連接出水口。所述下一層的散熱管的管壁厚度小于位于該層散熱管上部的散熱管的管壁厚度。所述下一層的散熱管的數量小于位于該層散熱管上一層的散熱管的數量。所述上部的散熱管為內孔螺旋散熱管或多孔螺旋散熱管。所述散熱管的外表面呈翅片狀。所述蓋板上設置有燃氣噴出口。本專利技術具有熱轉換效率高、噪音小、使用壽命長等優點;由于管板均具有水路通道,從而減少了熱量損失,并且提高產品的利用率,左右板、前后側板以及換熱管構成水路循環通道較之僅僅使用換熱管構成的水路通道的換熱面積大,從而使得該產品換熱效率高;在靠近燃氣噴出口的換熱管采用螺旋結構的換熱管或多孔螺旋結構的換熱管,除了提高吸熱面積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降低噪音;在所述的換熱管外部呈翅片狀的作用也在于減少由于燃燒不充分而導致的堵灰的作用。 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剖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所述右板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如圖f圖3所示所述管板水循環熱交換器包括左板I、右板2、前側板3、后側板4、蓋板5、散熱管6、進水口 8、出水口 9、前側板水路通道10、后側板水路通道11、燃氣噴出口 12 等。如圖I、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采用左板I、右板2、前側板3、后側板4和蓋板5包圍形成換熱腔體,蓋板5上設置有燃氣噴出口 12 ;所述左板I和右板2上寬下窄,從而使得換熱腔體的下部呈收攏狀;在所述換熱腔體的下部設置多層散熱管6 ; 所述前側板3和后側板4均為中空板,在左板I上設置有進水口 8,在右板2上設置有出水口 9 ;所述前側板3的腔室中設置前側板水路通道10,后側板4的腔室中設置后側板水路通道11 ;所述左板I上形成多個獨立的左板水路通道,該多個左板水路通道自上而下分層布置,最上層的左板水路通道沿橫向布置,最上層以下的左板水路通道沿縱向布置;所述右板2上形成多個獨立的右板水路通道,該多個右板水路通道自上而下分層布置,最上層的右板水路通道沿橫向布置,最上層以下的右板水路通道沿縱向布置;所述最上層左板水路通道的一端與進水口 8連通,最上層左板水路通道的另一端與前側板水路通道10的一端連通,前側板水路通道10的另一端與最上層右板水路通道的一端連通,最上層右板水路通道的另一端與后側板水路通道11的一端連通,后側板水路通道11的另一端與第二層的左板水路通道的上端連通,第二層的左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過最上層的散熱管6與第二層右板水路通道的上端連通,第二層右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過第二層的散熱管6與第三層左板水路通道的上端連通,第三層左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過第三層的散熱管6與第三層的右板水路通道的上端連通;從而,自第二層的左板水路通道往下,左板水路通道按上述方式自上而下依次通過散熱管6與右板水路通道連通,使水流在左板I、散熱管6和右板2之間呈螺旋形路徑循環流通,最底層的右板水路通道的出水端連接出水口 9 ;如圖2所示,下一層的散熱管6的管壁厚度小于位于該層散熱管6上部的散熱管6的管壁厚度;下一層的散熱管6的數量小于位于該層散熱管6上一層的散熱管6的數量; 為了增加水流速度,所述上部的散熱管6為內孔螺旋散熱管或多孔螺旋散熱管,可以有效克服對流傳熱的主要熱阻,管內外傳熱被同時強化,因而傳熱系數高,防止了由于燃氣燃燒而導致的局部過熱情況;與此同時采用內螺旋結構,在流速很低的情況下也始終處于輕微湍流狀態,難以形成層流,有效的降低噪音;所述散熱管6的外表面呈翅片狀,既增加了吸熱面積,又防止了由于燃氣燃燒不充分而產生的堵灰現象。本專利技術的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燃氣通過燃氣噴出口 12進入換熱腔體產生熱量, 同時冷水通過進水口 8進入最上層的左板水路通道,再經過前側板水路通道10 —最上層的右板水路通道一后側板水路通道11 一左板水路通道一散熱管6 —右板水路通道一散熱管一左板水路通道,以此類推,自第二層的左板水路通道往下,水流首尾相接,在左板I、散熱管6和右板2之間呈螺旋形路徑循環流通,最終由最底層的右板水路通的出水端經出水口 9排出。本專利技術使得燃氣在散熱管6之上的燃燒室燃燒后釋放的熱量能夠逐層吸收,防止熱量損失;同時,左板I、右板2、前側板3和后側板4均有水路通道,這樣設計的目的既增加了換熱元件,又減少了占地面積,使結構更緊湊。本專利技術的換熱系統阻力減少,優化了熱交換器的操作,同時流體介質(水)也防止了室內干燥(空調干燥),采暖 均勻,給人舒適感;設備占地面積小,安裝檢修方便;應用范圍廣闊,不僅僅家用,而且可以應用于工業,且熱轉換效率高,這將促進我國工業用換熱裝置從設備龐大向結構精簡方向轉變,也促進換熱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管板水循環熱交換器,采用左板(1)、右板(2)、前側板(3)、后側板(4)和蓋板(5)包圍形成換熱腔體,左板(1)和右板(2)上寬下窄,從而使換熱腔體的下部呈收攏狀,在換熱腔體的下部設置多層散熱管(6);其特征是:在所述左板(1)上設置有進水口(8),在右板(2)上設置有出水口(9);所述前側板(3)的腔室中設置前側板水路通道(10),后側板(4)的腔室中設置后側板水路通道(11);所述左板(1)上形成多個獨立的左板水路通道,該多個左板水路通道自上而下分層布置,最上層的左板水路通道沿橫向布置,最上層以下的左板水路通道沿縱向布置;所述右板(2)上形成多個獨立的右板水路通道,該多個右板水路通道自上而下分層布置,最上層的右板水路通道沿橫向布置,最上層以下的右板水路通道沿縱向布置;所述最上層左板水路通道的一端與進水口(8)連通,最上層左板水路通道的另一端與前側板水路通道(10)的一端連通,前側板水路通道(10)的另一端與最上層右板水路通道的一端連通,最上層右板水路通道的另一端與后側板水路通道(11)的一端連通,后側板水路通道(11)的另一端與第二層的左板水路通道的上端連通,第二層的左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過最上層的散熱管(6)與第二層右板水路通道的上端連通,第二層右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過第二層的散熱管(6)與第三層左板水路通道的上端連通,第三層左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過第三層的散熱管(6)與第三層的右板水路通道的上端連通;自第二層的左板水路通道往下,左板水路通道按上述方式自上而下依次通過散熱管(6)與右板水路通道連通,使水流在左板(1)、散熱管(6)和右板(2)之間呈螺旋形路徑循環流通,最底層的右板水路通道的出水端連接出水口(9)。...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包建忠,
申請(專利權)人:科利機械無錫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