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包括沿隧道管片內表面朝下開設的抗浮樁固定孔和至少一部分設置在所述抗浮樁固定孔內的抗浮樁,所述抗浮結構還包括若干鋼結構梁和預埋在所述隧道管片內的防水構造,沿所述隧道管片內表面同一軸線布置的多個所述抗浮樁固定設置在同一所述鋼結構梁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滿足淺埋盾構法隧道抗浮要求,能夠克服即使是已建淺埋隧道周邊不存在抗拔樁施工條件或不存在基坑底板時也能夠使用的抗浮結構。(*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地下隧道的抗浮結構,尤其涉及ー種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
技術介紹
傳統盾構法隧道埋深比較深,圓隧道通過深覆土壓重即可滿足抗浮要求,但是當隧道受接線長度限制等原因需要采用淺埋盾構法施工,或在已建隧道頂部開挖卸載時,圓隧道依靠上覆土及管片自重往往不能滿足抗浮要求。中國技術專利200620049257. 7為解決地鐵上方進行基坑開挖導致隧道結構不能滿足抗浮要求提出了門式抗浮結構,該結構由基坑底板和抗拔樁組成。當已建隧道周邊不存在抗拔樁施工條件或隧道為新建淺埋盾構隧道且不存在基坑底板吋,此種抗浮結構的實用性得到了限制。因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一種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克服上述不足,提高其實用性,滿足淺埋盾構隧道的抗浮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有別于現有技術,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滿足淺埋盾構法隧道抗浮要求的抗浮結構,能夠克服即使是已建淺埋隧道周邊不存在抗拔樁施工條件或不存在基坑底板時也能夠使用的抗浮結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包括沿隧道管片內表面朝下開設的抗浮樁固定孔和至少一部分設置在所述抗浮樁固定孔內的抗浮樁,所述抗浮結構還包括若干鋼結構梁,沿所述隧道管片內表面同一軸線布置的多個所述抗浮樁固定設置在同一所述鋼結構梁上。較優的,所述鋼結構梁包括背靠背設置的雙拼槽鋼及綴板,所述綴板固定設置在所述雙拼槽鋼上。較優的,所述鋼結構梁還包括有肋板,所述肋板設置在所述雙拼槽鋼的凹槽內。較優的,所述抗浮樁固定孔為徑向朝下開設,所述抗浮樁為錨桿或微型樁。較優的,所述抗浮結構還包括預埋在所述隧道管片內的防水構造,所述防水構造包括內置密封端板的鋼管體和設置在所述鋼管體外側面的止水鋼環,所述密封端板上設置抗浮樁孔;所述防水構造設置在所述抗浮樁固定孔的上方,所述抗浮樁穿設在所述抗浮樁孔和所述抗浮樁固定孔中。較優的,所述鋼管體包括同軸設置的第一鋼管和第二鋼管,所述第二鋼管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一鋼管的直徑,所述第二鋼管的一端通過連接鋼環與所述第一鋼管的一端焊接固定,所述連接鋼環兼做所述密封端板。較優的,所述止水鋼環設置在所述第一鋼管上,所述第二鋼管內填充有細石混凝土。較優的,所述防水構造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鋼管體外側面的錨筋。較優的,所述錨筋為三個,均勻布置在所述鋼管體外側面同一圓周上。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為一種在隧道周邊不存在抗拔樁施工條件或不存在基坑底板的條件下也能夠使用的抗浮結構,滿足了淺埋盾構法隧道抗浮要求,同時具備防水能力好,整體抗浮效果佳的技術效果。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術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圖說明圖I為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示意圖。·圖2為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錨桿實施示意圖。圖3為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錨桿沿隧道軸向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如附圖I所示,為本技術的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如附圖2所示的一種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錨桿具體實施示意圖,包括沿隧道I的管片3內表面的徑向朝下開設的錨桿固定孔,及設置在錨桿固定孔內的錨桿2。示例性的,錨桿2可以為砂漿錨桿。在其他具體實施方式中,錨桿2也可以是微型樁等其他抗浮樁,利用在抗浮樁固定孔內填充的水泥砂漿與圍巖粘結固,同時錨桿固定孔的也可以為垂直朝下或其他任意角度的朝下開設。在工程實際操作工程中,為了降低對管片的損傷,采用在管片上預設錨桿固定孔,在進行淺埋盾構法隧道管片組合時,將預設了錨桿固定孔的管片設置在下側,調整錨桿固定孔的位置,在錨桿固定孔位置繼續沿其徑向朝下的方向根據實際需要和錨桿2的型號進一步加深錨桿固定孔的打設,錨桿2固定在錨桿固定孔內,根據隧道抗浮需要可任意調整錨桿固定孔的數量和位置,大大的提高了所述抗浮結構的實用性。圖3為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錨桿沿隧道軸向剖視圖。具體的,參見圖I-圖3所示,所述抗浮結構還包括鋼結構梁5,沿隧道I的管片3內表面同一軸線布置的多個錨桿2固定設置在同一鋼結構梁5上。示例性的,本實施例中,鋼結構梁5上包括背靠背設置的雙拼槽鋼6及綴板7,綴板7固定焊接在所述雙拼槽鋼6上,雙拼槽鋼6的凹槽內還設置有加肋板18,綴板7開設有通孔,一部分錨桿2從綴板7通孔伸出鋼結構梁5,錨板的伸出端頭設置有螺栓9和墊片10,錨桿2埋入錨桿固定孔內部分還綁扎固定有支架11。采用了鋼結構梁和加設支架,進一步提高了抗浮結構的一體性和抗浮效果。具體的,如圖2和圖3所示,示例性的,所述抗浮結構還包括預埋在隧道I的管片3內的防水構造。防水構造包括內置密封端板12的鋼管體和設置在鋼管體外側面的止水鋼環13,密封端板12上設置錨桿孔。防水構造設置在錨桿固定孔的上方,錨桿2穿設在錨桿孔和錨桿固定孔中,錨桿與錨桿孔之間通過環焊縫密封固定,通過設置防水構造消除地下水通過管片上的錨桿固定孔和錨桿孔滲入的隱患。作為本實施例的進ー步具體實施方式,上述鋼管體包括同軸設置的第一鋼管14和第二鋼管15。第二鋼管15的直徑大于第一鋼管14的直徑,第二鋼管15的一端通過連接鋼環16與第一鋼管14的一端焊接固定。示例性的,連接鋼環16還可以兼做密封端板,止水鋼環13設置在第一鋼管14上,第二鋼管15內填充有細石混凝土。防水構造還包括均勻設置在第一鋼管14外側面同一圓周上的三個錨筋17,進ー步的提高了抗浮結構的防水能力和連接可靠性。示例性的,本具體實施例的一種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是這樣應用在需要進行錨桿抗浮的圓隧道管片上的·首先,如圖2所示,管片澆注時將防水構造預埋入管片內,管片外弧面留下保護層厚度;現場錨桿施工時,將防水構造底部的混凝土鑿除。然后,在預埋有防水構造處、沿隧道管片內表面的徑向朝下鉆錨桿固定孔,向孔內注入一定等級的水泥砂漿體,待孔ロ泛漿停止注漿。其后,將錨桿的上部一段涂抹環氧樹脂進行防腐,且對伸出管片的錨桿端部絞絲一定長度。再后,將錨桿綁扎好支架后植入孔中,如鋼筋太長在隧道內施工困難,可以通過鋼筋連接器或焊接分段植入;待水泥砂漿強度達到設計值75%后,鑿除孔ロ處泛漿。最后,用細石混凝土填平第二鋼管,將處于隧道管片內表面同一軸線布置的多個所述錨桿通過鋼結構梁連接固定起來,形成ー個整體,增強隧道抗浮的整體性,至此完成本實施例的應用操作。以上詳細描述了本技術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技術的構思做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
中技術人員依本技術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隧道管片內表面朝下開設的抗浮樁固定孔和至少一部分設置在所述抗浮樁固定孔內的抗浮樁;所述抗浮結構還包括若干鋼結構梁,沿所述隧道管片內表面同一軸線布置的多個所述抗浮樁固定設置在同一所述鋼結構梁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隧道管片內表面朝下開設的抗浮樁固定孔和至少一部分設置在所述抗浮樁固定孔內的抗浮樁;所述抗浮結構還包括若干鋼結構梁,沿所述隧道管片內表面同一軸線布置的多個所述抗浮樁固定設置在同一所述鋼結構梁上。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結構梁包括背靠背設置的雙拼槽鋼及綴板,所述綴板固定設置在所述雙拼槽鋼上。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結構梁還包括有肋板,所述肋板設置在所述雙拼槽鋼的凹槽內。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浮樁固定孔為徑向朝下開設,所述抗浮樁為錨桿或微型樁。5.如權利要求I一 4任一項所述的淺埋盾構法隧道的抗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浮結構還包括預埋在所述隧道管片內的防水構造,所述防水構造包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姜弘,王印昌,潘國慶,王新,張銀屏,滕麗,李剛,林家祥,卓發成,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