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U盤的技術領域,公開了具有磁吸結構的U盤,包括盤體以及套設于盤體前端外的盤蓋,盤蓋中設有第一磁吸結構,盤體中具有當盤蓋套設于盤體前端時、可與第一磁吸結構產生磁吸力的第二磁吸結構,其后端具有可與第一磁吸結構產生磁吸力的第三磁吸結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的U盤,當U盤處于使用狀態時,盤蓋從盤體的前端取下,利用第三磁吸結構與第一磁吸結構產生的磁吸力,可以將盤蓋連接在盤體的后端上,從而避免盤蓋丟失;當U盤處于不使用狀態時,盤蓋套設在盤體的前端,利用第一磁吸結構與第二磁吸結構產生的磁吸力,可以將盤蓋穩固的套設在盤體的前端上,且利用磁吸作用,結構簡單,連接較為穩固。(*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U盤的
,尤其涉及具有磁吸結構的U盤。
技術介紹
隨著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 ,U盤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少的電子設備,其給我們隨身攜帶資料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在使用過程中,只需將資料拷貝到U盤中則可,以便隨時使用。現有技術中,U盤包括盤體以及蓋在盤體一端上的盤蓋,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當需要使用U盤拷貝資料時,盤體與盤蓋都是出于分離狀態,且由于盤體與盤蓋之間沒有專門的連接結構,這樣,在使用過程中,則容易丟失盤蓋,使得U盤的盤體沒有盤蓋保護,外界的灰塵易污染盤體,造成U盤失效,給用戶帶來損失;另外,盤蓋與盤體之間的連接關系較為復雜,且連接不穩定。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了具有磁吸結構的U盤,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的U盤的盤蓋與盤體之間連接結構較為復雜及連接不穩定,且U盤在使用過程中,盤蓋易丟失的問題。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具有磁吸結構的U盤,包括盤體以及套設于所述盤體前端外的盤蓋,所述盤體具有顯露于前端的芯片,所述盤蓋中設有第一磁吸結構,所述盤體中具有當所述盤蓋套設于所述盤體前端時、可與所述第一磁吸結構產生磁吸力的第二磁吸結構,其后端具有可與所述第一磁吸結構產生磁吸力的第三磁吸結構。進一步地,所述盤蓋包括呈環形狀且設有第一通腔的內罩以及設有第一容置腔的外罩,所述內罩置于所述外罩的第一容置腔中,所述盤體包括支撐件、所述芯片、呈環形狀且設有第二通腔的座體以及設有第二容置腔的外套,所述支撐件上設有用于放置所述芯片的凹腔,所述支撐件后端插設于所述座體的第二通腔中,前端向外延伸,所述座體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中。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磁吸結構包括設于所述內罩上下側面前端的第一磁性塊,第二磁吸結構包括設于所述座體上下側面前端且與所述第一磁性塊磁性相異的第二磁性塊,所述第三磁吸結構包括設于所述外套的第二容置腔底部且與所述第一磁性塊磁性相異的第三磁性塊。進一步地,所述內罩上下側面前端分別設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一磁性塊的第一凹槽,所述座體上下側面前端分別設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二磁性塊的第二凹槽。進一步地,所述外罩第一容置腔的底部設有與所述第三磁性塊磁性相異的第四磁性塊。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磁吸結構包括設于所述外罩第一容置腔底部的第五磁性塊,所述第二磁吸結構包括設于所述支撐件前端的第一鐵塊,所述第三磁吸結構包括設于所述外套第二容置腔底部的第二鐵塊。進一步地,所述內罩上下側面前端設有第六磁性塊。進一步地,所述內罩上下側面前端分別設有用于放置所述第六磁性塊的第三凹槽。進一步地,所述內罩兩側外表面分別設有第一卡塊或第一卡槽,所述外罩兩側內表面分別設有與所述第一卡塊或第一卡槽相對應卡合的第一卡槽或第一卡塊。進一步地,所述座體兩側外表面分別設有第二卡塊或第二卡槽,所述外套兩側內表面分別設有與所述第二卡塊或第二卡槽相對應卡合的第二卡槽或第二卡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中的U盤,當U盤處于使用狀態時,盤蓋從盤體的前端取下,利用第三磁吸結構與第二磁吸結構產生的磁吸力,可以將盤蓋連接在盤體的后端上,從而避免盤蓋丟失;當U盤處于不使用狀態時,盤蓋套設在盤體的前端,利用第一磁吸 結構與第二磁吸結構產生的磁吸力,可以將盤蓋穩固的套設在盤體的前端上,且利用磁吸作用,結構簡單,連接較為穩固。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一提供的具有磁吸結構的U盤的立體爆炸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二提供的具有磁吸結構的U盤的立體爆炸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具有磁吸結構的U盤的立體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本技術提供了具有磁吸結構的U盤,包括盤體以及套設于所述盤體前端外的盤蓋,所述盤體具有顯露于前端的芯片,所述盤蓋中設有第一磁吸結構,所述盤體中具有當所述盤蓋套設于所述盤體前端時、可與所述第一磁吸結構產生磁吸力的第二磁吸結構,其后端具有可與所述第一磁吸結構產生磁吸力的第三磁吸結構。本技術中的U盤,其利用磁吸力,可以將盤蓋套設在盤體的前端,保護U盤中的芯片,或可將盤蓋連接在盤體的后端,避免盤蓋丟失,其結構簡單,且連接穩固。以下結合具體附圖對本技術的實現進行詳細的描述。實施例一如圖I及圖3所示,為本技術提供的一較佳實施例。本實施例中的U盤I包括盤體12以及套在盤體12前端外的盤蓋11,盤體12中具有用于儲存數據的芯片123,當需要使用U盤I時,則將盤蓋11從盤體12的前端取下,使得盤體12中的芯片123顯露出來,用戶可以通過芯片123與外界設備連接,實現數據交換;當不需要使用U盤I時,則可以將盤蓋11蓋設在盤體12的前端上,從而使得盤體12中的芯片123處于封閉狀態,使得U盤I處于被保護的狀態。當盤蓋11蓋設在盤體12前端外時,為了使得盤蓋11與盤體12之間連接穩固,盤蓋11中設有第一磁吸結構,相對應地,盤體12中設有第二磁吸結構,當盤蓋11蓋設在盤體12的一端外時,第一磁吸結構則與第二磁吸結構相互吸引,相互之間產生吸引力,從而在該吸引力的作用下,使得盤蓋11與盤體12之間穩固連接;當需要使用U盤I時,用戶只要稍加用力,則可以將盤蓋11從盤體12上脫離下來,當U盤I處于使用狀態時,為了使得盤蓋11不易丟失,盤體12的后端中設有可以與第一磁吸結構相互吸引的第三磁吸結構,這樣,在U盤I處于使用過程中,則可以利用第一磁吸結構與第三磁吸結構產生的吸引力,使得盤蓋11連接在盤體12的后端上,從而不會發生盤蓋11丟失的現象。本實施例的U盤1,當U盤I處于不使用狀態時,利用第一磁吸結構及第二磁吸結構的吸引力,盤蓋11可以穩固的連接在盤體12的前端上,利用磁吸結構,使得連接結構簡單,且連接較為穩固,另外,當U盤I處于不使用狀態時,可以利用第一磁吸結構與第三磁吸結構之間的磁性吸引力,使得盤蓋11連接在盤體12的后端上,從而盤蓋11不易丟失。本實施例中,盤蓋11包括內罩111以及套設在內罩111外的外罩112,內罩111為環形體,其中設有第一通腔1113,外罩112中設有具有開口的第一容置腔1121,內罩111放置在外罩112的第一容置腔1121中,當然,當盤蓋11套設在盤體12的前端外時,盤體12的前端是放置在內罩111的第一通腔1113中的。為了使得內罩111與外罩112之間配合穩固,夕卜罩112與內罩111之間通過第一卡扣結構連接,當然,也可以通過過盈配合,或者其它結構連接。具體地,上述的第一^^扣結構包括設置在內罩111兩側外表面上的第一^^塊1112以及設置在外罩112兩側內表面上的第一卡槽,利用第一卡槽與第一卡塊1112之間的相互配合,從而實現外罩112與內罩111之間的配合。或者,第 ^塊1112也可以設置在外罩112兩側的內表面上,相對應地,第 ^槽則設置在內罩111兩側的外表面上,具體設置可視實際情況而定。為了便于第一卡塊1112與第一卡槽之間的配合,第一卡塊1112的表面為斜面狀。本實施例中,盤體12包括支撐件121、放置在支撐件121中的上述的芯片123、座體122以及套設在座體122外的外套124,支撐件121中設有凹腔1211,芯片123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具有磁吸結構的U盤,包括盤體以及套設于所述盤體前端外的盤蓋,所述盤體具有顯露于前端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盤蓋中設有第一磁吸結構,所述盤體中具有當所述盤蓋套設于所述盤體前端時、可與所述第一磁吸結構產生磁吸力的第二磁吸結構,其后端具有可與所述第一磁吸結構產生磁吸力的第三磁吸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平,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江波龍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