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紙張處理裝置,具有:排紙單元,其用于對紙張進行排紙;集置單元,其用于對所述被排出的紙張進行集置;整合單元,其用于對被集置在所述集置單元上的紙張的端部進行整合;搬送單元,其用于將所述被排出的紙張搬送至所述整合單元側;以及引導單元,其被設置為可在第1位置與該第1位置下方的第2位置之間移動,用于引導紙張。其中,所述引導單元在第1位置時,將所述排紙單元所排出的紙張引導至排紙方向,在第2位置時,將所述搬送單元所搬送的紙張引導至所述整合單元側。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紙張處理裝置及圖像形成系統,該紙張處理裝置用于對搬入來的紙張、轉寫紙、打印紙、OHP片(sheet)等片狀記錄介質(以下稱為“紙張”)實施預定的處理,該圖像形成系統具有該紙張處理裝置及復印機、打印機、傳真機、數字(digital)復合機等圖像形成裝置。
技術介紹
作為紙張處理裝置的一個例子,例如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9-256028號公報”)中記載的技術是公知的。該技術通過對排紙時的紙張后端引導部(guide)的退避姿勢進行維持,使基于紙張后端引導部的紙張排出順利地進行,可以達到回避排紙時的故障的目的;在紙張由排紙輥對(成對(pair)的輥;下同)排出時,紙張后端引導部的突起部分維持在被紙張推上去的狀態。此時,因為紙張后端引導部的側端部位于從紙張搬送軌跡退避了的位置,所以紙張后端引導部不會妨礙紙張的搬送;紙張被排紙輥對排出后,各紙張后端引導部復歸,其下端緣從排紙輥對之間的間隙(nip)突出至紙張集置側,由排紙輥對所排出的紙張的搬送方向的后端被紙張后端引導部的側端部所阻止,這樣,就可以防止至排紙輥對的逆流。換言之,在專利文獻I中,紙張后端引導部在裝訂排紙時被紙張移動至退避位置,而紙張后端離開后,紙張后端引導部恢復原狀,對紙張后端進行引導。但是,在專利文獻I記載的技術中,需要留有供紙張后端引導部的先端部進行退避的空間,這樣,為了確保該空間,就需要增加機器的高度。另外,因為是使用紙張來實現退避的,所以可能會發生紙張損壞或由紙張先端的壓下而引起的故障等問題。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9-256028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是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需要留有供引導單元退避的空間、并且也不會損壞紙張的紙張處理裝置及具有該紙張處理裝置的圖像形成系統。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的紙張處理裝置具有排紙單元,其用于對紙張進行排紙;集置單元,其用于對所述被排出的紙張進行集置;整合單元,其用于對集置在所述集置單元上的紙張的端部進行整合;搬送單元,其用于將所述被排出的紙張搬送至所述整合單元側;以及引導單元,其被設置為可在第I位置及該第I位置下方的第2位置之間移動,用于引導紙張。其中,所述引導單元被構成為在第I位置時,將所述排紙單元所排出的紙張引導至排紙方向,在第2位置時,將所述搬送單元所搬送的紙張引導至所述整合單元側。據此,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的紙張處理裝置和圖像形成系統至少可以達到不需要留有供引導單元退避的空間、并且也不會損壞紙張的效果。附圖說明圖I為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系統的系統構成概略圖。圖2為圖I所示的紙張處理裝置的平面圖。圖3為表示圖I所示的紙張處理裝置的概略構成的正面圖。圖4為表示輪換模式(shift mode)(直接排紙)時的排紙處理步驟的流程圖。圖5為表示裝訂模式(staple mode)時的處理步驟的流程圖。圖6為表示裝訂模式時的動作的動作說明圖,用于表示從入口導板接收紙張時的狀態。 圖7為表示裝訂模式時的動作的動作說明圖,用于表示由拍打滾子使紙張移動至下游側的狀態。圖8為表示裝訂模式時的動作的動作說明圖,用于表示由返回滾子使紙張后端與后端基準圍欄抵接以進行搬送方向的整合動作的狀態。圖9為表示裝訂模式時的動作的動作說明圖,用于表示一疊紙張(以下稱為“裝訂紙張”)從排紙盤(tray)被放出時的狀態。圖10為表示裝訂模式時的動作的動作說明圖,用于表示從排紙盤排出的裝訂紙張的后端被按壓時的狀態。圖11為表示具有拍打滾子和搬送導板的單元(unit)的構成和動作的圖,用于詳細表示圖6的狀態。圖12為表示具有拍打滾子和搬送導板的單元的構成和動作的圖,用于表示搬送導板的第2桿(lever)與阻擋器(stopper)抵接以使搬送導板的下降位置被限制了的狀態。圖13為表示具有拍打滾子和搬送導板的單元的構成和動作的圖,用于詳細表示圖7的狀態。圖14為表示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系統的控制構成的框圖。主要符號說明100為圖像形成裝置,200為紙張處理裝置,203為裝訂排紙輥,205為排紙輥,205a為排紙從動輥,206為排紙盤,209為裝訂盤,210為拍打滾子,212為后端基準圍欄(fence),215為裝訂器(stapler),216為紙張,218為裝訂紙張,219為搬送導板,219b為支點,227為拍打滾子驅動凸輪,228為拍打滾子臂,228a為支軸,231為阻擋器,401為CPU,B為引導位置。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具有如下特征裝訂排紙輥和排紙輥之間的上側的搬送導板被設置為可以升降;在進行紙張的通常搬送時,搬送導板位于上升位置,發揮紙張搬送的引導作用;裝訂盤進行對齊動作時,搬送導板下降至引導位置,發揮紙張后端的引導作用,以使在此位置蜿行(蜿蜒而行(switchback))的紙張后端不向裝訂排紙輥移動。下面,參照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的敘述中,相同或相似的各部件被賦予了相同的參照符號,并且重復的敘述也被進行了適當的省略。整體構成圖I為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系統的系統構成概略圖。在該圖中,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系統由圖像形成裝置100、紙張處理裝置200及圖像讀取裝置300所構成。圖像形成裝置100是間接轉寫方式的并列(tandem)式彩色圖像形成裝置,在圖中具有成像部110,其大致中央處配置了 4種顏色的成像站(Station)Ill ;光寫入部133,其被鄰接地設置在成像部110的下方;供紙部120,其被設置在成像部110的下方;供紙搬送路(縱搬送路)130,其將供紙部120所拾取(pickup)的紙張搬送至2次轉寫部140及定像部150 ;排紙路160,其將進行了定像的紙張搬送至紙張處理裝置200側;以及雙面搬送路170,其將一面形成了圖像的紙張反轉,并使另一面形成圖像。成像部110具有上述成像站111的YMCK各顏色用的感光體鼓;沿該感光體鼓外周配置的帶電單元、顯像單元、I次轉寫單元、清潔單元及除電單元;通過I次轉寫單元對感光體鼓上所形成的圖像進行中間轉寫的中間轉寫帶112 ;以及將圖像按照每種顏色寫入感光體鼓的光寫入單元113。光寫入部113配置在成像站111的下側,中間轉寫帶112配置在 成像站111的上側。中間轉寫帶112被多個(即2個以上)支持輥可旋轉地支持(支撐),其中的一個支持輥114在2次轉寫部140通過中間轉寫帶112與2次轉寫輥115相對,這樣,中間轉寫帶112上的圖像就可被2次轉寫至紙張。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因為間接轉寫方式的并列式彩色圖像形成裝置的圖像形成過程是公知的,并且其與本專利技術的主旨也無直接關系,所以這里省略了其詳細說明。供紙部120具有供紙盤121、拾取輥122及供紙搬送輥123,從供紙盤121拾取的紙張沿縱搬送路130被送出至上方。送出的紙張在2次轉寫部140被轉寫圖像,并被送至定像部150。定像部150具有定像輥及加壓輥,紙張在兩者間的間隙內通過時被加熱及加壓,這樣,墨粉(toner)就被定著(固定)在紙張上。在定像部150的下游設有排紙搬送路160及雙面搬送路170,兩者通過分支爪161向2個方向分支;在搬送至紙張處理裝置200側及搬送至雙面搬送路170側這兩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紙張處理裝置,其具有:排紙單元,其用于對紙張進行排紙;集置單元,其用于對所述被排出的紙張進行集置;整合單元,其用于對被集置在所述集置單元上的紙張的端部進行整合;搬送單元,其用于將所述被排出的紙張搬送至所述整合單元側;以及引導單元,其被設置為可在第1位置與該第1位置下方的第2位置之間移動,用于引導紙張,其中,所述引導單元在第1位置時,將所述排紙單元所排出的紙張引導至排紙方向,在第2位置時,將所述搬送單元所搬送的紙張引導至所述整合單元側。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深見健太郎,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理光,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