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凈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包括養殖容器、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曝氣增氧機、控溫裝置、補水裝置、水泵、水質監測裝置、沉淀物處理池、水管、氣管。養殖容器、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通過水管依次相連,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還通過水泵、水管與養殖容器相連,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內設置有控溫裝置,曝氣增氧機通過氣管分別與養殖容器和各道微生物凈化池相連。本凈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所需的投資和運行費用較低,系統設計合理,養殖用水循環利用率高,是一種節能、高效、低成本、適用于工廠化水產養殖的新型養殖系統。(*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水產養殖
,具體涉及一種凈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
技術介紹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水產養殖業也得到迅猛發展。目前,我國水產養殖模式大多仍采用傳統的粗放型養殖模式,即利用天然水進行自然養殖,這種模式的不足之處在于1、養殖廢水的直接排放造成大量水資源的浪費,且由于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生物代謝物和剩余殘餌等,養殖廢水的直接排放會造成環境污染;2、由于養殖溫度、水質等因素無法有效控制,水產養殖缺乏科學管理,養殖周期長,養殖效益低。近年來,人們開始研究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循環水水產養殖具有節水、節地、節 電、高密度集約化、提高成活率、縮短養殖周期和廢水排放可控的特點,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是未來水產養殖方式轉變的發展方向。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一般包括固液分離、蛋白質分離、生物凈化、曝氣、消毒和增氧等流程。但現有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不足之處所需的投資和系統運行成本較高,養殖廢水中氨氮、亞硝酸鹽等處理效果不佳,生物膜修復滯后,有的對水產品的品質還有影響,系統運行復雜,可操作性不強,因此此類系統在推廣應用中受到很大的制約。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投資和運行費用較低,適合于工廠化養殖,節能高效,設計合理,安全可靠的凈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本技術所米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凈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包括養殖容器、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曝氣增氧機、控溫裝置、補水裝置、水泵、水質監測裝置、沉淀物處理池、水管、氣管;養殖容器、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通過水管依次相連,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還通過水泵、水管與養殖容器相連,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內設置有控溫裝置,曝氣增氧機通過氣管分別與養殖容器、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相連,養殖容器的底部通過管道與沉淀物處理池相連,養殖容器還連接有水質監測裝置,補水裝置與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相連。所述養殖容器為一組養殖容器。所述養殖容器為玻璃養殖缸。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I、本技術通過采用如玻璃養殖缸的養殖容器進行水產養殖并設置三道微生物凈化池、曝氣增氧機、控溫裝置、補水裝置、沉淀物處理池等裝置,養殖容器排出水在微生物凈化池經過濾和微生物對有機物分解凈化等,能快速修復生物膜,有效降低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達到良好的循環水水質標準;2、養殖容器排出水經三道微生物凈化池處理回流到養殖容器進行循環使用,即能節約90%以上的水資源;3、本技術通過在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內設置控溫裝置,控制魚類最佳生長的適溫范圍,保持穩定的水質,達到一年四季都可以養殖,縮短30%以上的養殖周期,餌料效率提高10%以上,養殖成活率95%以上;4、本凈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所需的投資和運行費用較低,系統設計合理,操作簡單,是一種節能、高效、低成本且適用于工廠化水產養殖的新型養殖系統。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一種凈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的結構示意圖。符號說明1 一曝氣增氧機;2 —養殖容器;3 —出水管;4 一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5 —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6 —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7 —沉淀物處理池;8 一水泵;9 一回流水管;10—控溫裝置;11 一補水裝置;12—沉淀物排放管;13—氣管; 14 一水質監測裝置。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說明。本技術一種凈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的實施例結構,如圖I所不,包括養殖容器2、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4、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5、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6、曝氣增氧機I、控溫裝置10、補水裝置11、水泵8、水質監測裝置14、沉淀物處理池7、出水管3、回流水管9、氣管13。養殖容器2、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4、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5、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6通過出水管3依次相連,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6還通過水泵8、回流水管9與養殖容器2相連,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6內設置有控溫裝置10。曝氣增氧機I通過氣管13分別與養殖容器2、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4、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5、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6相連。養殖容器2的底部通過沉淀物排放管12與沉淀物處理池7相連,養殖容器2還連接有水質監測裝置14。補水裝置11與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6相連。養殖容器2由一組玻璃養殖缸組成,養殖容器2的數量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在養殖過程中,水產品放置于養殖容器2內養殖,養殖排出水通過出水管3依次進入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4、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5、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6進行微生物凈化處理,凈化處理后的水通過水泵8抽回養殖容器2內,從而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當養殖容器2的殘餌或其它固體廢渣積累到一定量時可將其排放至沉淀物處理池7進行處理。曝氣增氧機I可根據需要向養殖容器2、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4、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5、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6內輸送氧氣。控溫裝置10可用于調節控制回流到養殖容器2的循環水的溫度,水質監測裝置14可用于監控養殖容器2的水質情況,補水裝置11可用于給系統適時補充水源。本凈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所需的投資和運行費用較低,設計合理,養殖用水循環利用率高,是一種理想的工廠化水產養殖系統。權利要求1.一種凈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養殖容器、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曝氣增氧機、控溫裝置、補水裝置、水泵、水質監測裝置、沉淀物處理池、水管、氣管;養殖容器、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通過水管依次相連,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還通過水泵、水管與養殖容器相連,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內設置有控溫裝置,曝氣增氧機通過氣管分別與養殖容器、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相連,養殖容器的底部通過管道與沉淀物處理池相連,養殖容器還連接有水質監測裝置,補水裝置與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相連。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凈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養殖容器為一組養殖容器。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凈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養殖容器為玻璃養殖缸。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一種凈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包括養殖容器、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曝氣增氧機、控溫裝置、補水裝置、水泵、水質監測裝置、沉淀物處理池、水管、氣管。養殖容器、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通過水管依次相連,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還通過水泵、水管與養殖容器相連,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內設置有控溫裝置,曝氣增氧機通過氣管分別與養殖容器和各道微生物凈化池相連。本凈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所需的投資和運行費用較低,系統設計合理,養殖用水循環利用率高,是一種節能、高效、低成本、適用于工廠化水產養殖的新型養殖系統。文檔編號A01K63/00GK202760007SQ2012204153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1日專利技術者鄭秋真, 黃文華, 陳熙春, 江仁黨 申請人:清流縣清泉特種水產養殖場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凈化循環水水產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養殖容器、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曝氣增氧機、控溫裝置、補水裝置、水泵、水質監測裝置、沉淀物處理池、水管、氣管;養殖容器、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通過水管依次相連,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還通過水泵、水管與養殖容器相連,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內設置有控溫裝置,曝氣增氧機通過氣管分別與養殖容器、第一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二道微生物凈化池、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相連,養殖容器的底部通過管道與沉淀物處理池相連,養殖容器還連接有水質監測裝置,補水裝置與第三道微生物凈化池相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秋真,黃文華,陳熙春,江仁黨,
申請(專利權)人:清流縣清泉特種水產養殖場,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