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座椅,此座椅包括椅背、坐板和支撐腿,在椅背和坐板上分別設置轉軸套筒和第二轉動軸,在坐板上設置有操作臺,操作臺與第一轉動軸同側,在操作臺上設置有滑動槽和定位銷,在滑動槽的側壁上設置有若干組定位孔,定位銷與定位孔相匹配;還包括連接桿和滑塊,在連接桿的兩端設置有通孔,在滑塊上設置有第三轉動軸和定位結構,通孔與第一轉動軸和第三轉動軸相匹配。滑塊在滑動槽中滑動,并通過連接桿拉動椅背,椅背以第一轉動軸為軸轉動,達到調節角度的目的。通過操作臺上的定位銷、定位孔和滑塊上的定位結構進行固定椅背。此座椅可以調節椅背的傾斜角度,滿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增加舒適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座椅。
技術介紹
目前大多數座椅的椅背都幾乎是與坐板垂直的,而且椅背的傾斜角度是不可調的,雖然有些座椅的椅背可以調節傾斜度,但也都是用在汽車和飛機上的座椅,而且這種椅子結構復雜,價格昂貴,不適宜平時生活使用,所以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日常用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可調節椅背傾斜角度的座椅在很多場合都有需求,比如長時間坐辦公室操作電腦的上班族,在午休時需要放松身體小憩一會JL,直立的椅背就無法滿足需要。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座椅,此座椅可以調節椅背的傾斜角度,滿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增加舒適性。本技術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此座椅包括椅背、坐板和設置于坐板下方的支撐腿,在所述椅背的下端設置有轉軸套筒,在所述椅背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一轉動軸,在所述坐板上設置有與所述轉軸套筒相匹配的第二轉動軸,在所述坐板上設置有操作臺,所述操作臺與所述第一轉動軸同側,在所述操作臺上設置有滑動槽和定位銷,在所述滑動槽的側壁上設置有若干組定位孔,所述定位銷與所述定位孔相匹配;還包括連接桿和滑塊,在所述連接桿的兩端設置有通孔,在所述滑塊上設置有第三轉動軸和定位結構,所述第一轉動軸和第三轉動軸均與所述通孔相匹配。滑塊在滑動槽中滑動,并通過連接桿拉動椅背,椅背以第一轉動軸為軸轉動,達到調節角度的目的。通過操作臺上的定位銷、定位孔和滑塊上的定位結構進行固定椅背。所述定位結構為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開口指向椅背,所述滑動槽為“凸”形,包括狹縫和滑道,所述定位孔設置于所述滑道的側壁上,所述滑塊在所述滑道內滑動,所述狹縫的寬度小于所述滑塊的寬度,且所述連接桿能夠穿過所述狹縫。將定位結構設計為開口的定位槽,可以更容易地插入和拔出定位銷,“凸”形的滑動槽可以防止滑塊從滑動槽上方脫離,增加座椅安全性。當所述連接桿垂直于所述椅背,且所述滑塊的下表面平行椅背時,所述椅背的上表面與所述滑塊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等于所述坐板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腿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這種設置方式使椅背處于水平位置時,滑塊剛好與地面接觸,連接桿和滑塊起到支撐椅背的作用,使用者可以躺在座椅上。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此座椅改變了以往椅背與坐板之間角度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要調節椅背的傾斜角度,增加了座椅的舒適性。而且,當椅背處于水平位置時,使用者可以將此座椅當做小型單人床,躺在座椅上,滿足不同的使用要求。此座椅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安全,適合辦公室和家庭等日常生活中使用。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座椅的主體部分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座椅的連接板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座椅的滑塊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座椅的一種使用狀態的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座椅的滑塊的另一種結構不意圖。圖6是本技術座椅的另一種使用狀態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至圖3所示,在椅背I的下端設置有轉軸套筒11,在坐板2上設置有第二轉動軸21,第二轉動軸21插入轉軸套筒11,使椅背I可以以第二轉動軸21為軸轉動。在椅背I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一轉動軸12,連接桿5的兩端設置有通孔51,在滑塊6上設置有第三轉動軸61,通孔51與第一轉動軸12和第三轉動軸61相匹配。連接桿5兩端的通孔51分別與第一轉動軸12和第三轉動軸61配合,使連接桿5的一端與椅背I連接,另一端與滑塊6連接。在坐板2上設置有操作臺4,操作臺4與第一轉動軸12位于座椅的同一側。操作臺4上設置有滑動槽41,滑動槽41的側壁上設置有若干組定位孔43,滑塊6在滑動槽41內滑動到合適的位置后,定位銷42插入定位孔43并與滑塊6上的定位結構配合,對滑塊6進行限位、固定。定位結構可以是與定位孔43對應設置的通孔、盲孔、沉臺或者凸起等結構。如圖4所示,改變滑塊6在滑動槽41中的位置,滑塊6拉動連接桿5,進而拉動椅背1,達到調節椅背I的傾斜角度的目的,并且通過定位銷42和定位孔43固定滑塊6的位置,從而固定椅背I。一種更好的方式是如圖3和圖5所示,滑塊6上的定位結構是定位槽62,定位槽62的開口指向椅背1,這樣只需向前推動滑塊6,就可以很輕松地將定位銷42拔出,避免了滑塊6與定位孔43同時擠壓定位銷42,造成定位銷42難以拔出。插入定位銷42時對滑塊6的位置精度要求也不高,使操作更方便。由于定位槽62不是閉合結構,所以為了防止滑塊6在受到較大拉力時從滑動槽41上方脫離,滑動槽41的截面為“凸”形。滑動槽41包括上方的狹縫44和下方滑道45,狹縫44與滑道45連通,狹縫44的寬度小于滑塊6的寬度,滑塊6在滑道45中滑動,連接桿5穿過狹縫44與滑塊6連接。這樣,當連接桿5向上拉到滑塊6時,狹縫44就會阻擋滑塊6,而且由于定位銷42的阻擋,滑塊6被牢固地固定在滑道45內,保證了椅背I不會意外地向下傾斜,增加安全性。另一種更好的方式是,如圖6所示,滑塊6從滑動槽41中抽出,椅背I處于水平位置,當連接桿5和滑塊6都處于自然下垂時,連接桿5垂直于椅背1,此時連接桿5的長度滿足于滑塊6的下表面剛好與地面接觸,即椅背I的上表面與滑塊6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等于坐板2的上表面與支撐腿3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這種設置方式使椅背I在處于水平位置時,能夠得到連接桿5和滑塊6的支撐,椅背I和坐板2共同組成一個類似于床的平臺,使用者可以將身體躺在座椅上進行休息,拓寬了座椅的使用范圍,滿足更多的需求。權利要求1.座椅,包括椅背(I)、坐板(2)和設置于坐板(2)下方的支撐腿(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椅背(I)的下端設置有轉軸套筒(11),在所述椅背(I)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一轉動軸(12),在所述坐板(2)上設置有與所述轉軸套筒(11)相匹配的第二轉動軸(21),在所述坐板(2)上設置有操作臺(4),所述操作臺(4)與所述第一轉動軸(11)同側,在所述操作臺(4)上設置有滑動槽(41)和定位銷(42),在所述滑動槽(41)的側壁上設置有若干組定位孔(43),所述定位銷(42)與所述定位孔(43)相匹配;還包括連接桿(5)和滑塊(6),在所述連接桿(5)的兩端設置有通孔(51),在所述滑塊(6)上設置有第三轉動軸(61)和定位結構,所述第一轉動軸(11)和第三轉動軸(61)均與所述通孔(51)相匹配。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結構為定位槽(62),所述定位槽(62)的開口指向椅背(1),所述滑動槽(41)為“凸”形,包括狹縫(44)和滑道(45),所述定位孔(43 )設置于所述滑道(45 )的側壁上,所述滑塊(6 )在所述滑道(45 )內滑動,所述狹縫(44)的寬度小于所述滑塊(6)的寬度,且所述連接桿(5)能夠穿過所述狹縫(44)。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當所述連接桿(5)垂直于所述椅背(1),且所述滑塊(5)的下表面平行椅背(I)時,所述椅背(I)的上表面與所述滑塊(6)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等于所述坐板(2)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腿(3)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一種座椅,此座椅包括椅背、坐板和支撐腿,在椅背和坐板上分別設置轉軸套筒和第二轉動軸,在坐板上設置有操作臺,操作臺與第一轉動軸同側,在操作臺上設置有滑動槽和定位銷,在滑動槽的側壁上設置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座椅,包括椅背(1)、坐板(2)和設置于坐板(2)下方的支撐腿(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椅背(1)的下端設置有轉軸套筒(11),在所述椅背(1)的側壁上設置有第一轉動軸(12),在所述坐板(2)上設置有與所述轉軸套筒(11)相匹配的第二轉動軸(21),在所述坐板(2)上設置有操作臺(4),所述操作臺(4)與所述第一轉動軸(11)同側,在所述操作臺(4)上設置有滑動槽(41)和定位銷(42),在所述滑動槽(41)的側壁上設置有若干組定位孔(43),所述定位銷(42)與所述定位孔(43)相匹配;還包括連接桿(5)和滑塊(6),在所述連接桿(5)的兩端設置有通孔(51),在所述滑塊(6)上設置有第三轉動軸(61)和定位結構,所述第一轉動軸(11)和第三轉動軸(61)均與所述通孔(51)相匹配。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田茂洪,王濤,任杰,
申請(專利權)人:攀枝花學院,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