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應用于支架裝配技術領域的支架夾緊裝置,所述的支架夾緊裝置的夾緊本體部(1)上設置多個夾緊槽(2),支架的桿件(3)設置為能夠卡裝在夾緊槽(2)內的結構,所述的夾緊本體部(1)的外層包裹夾緊層(4),夾緊層(4)的兩端部設置為能夠通過鉤掛方式連接的結構,所述的夾緊層(4)的兩端部通過鉤掛方式連接時,夾緊層(4)設置為緊壓夾緊槽(2)的結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支架夾緊裝置,采用勾掛式的連接方式,通過夾緊層對夾緊本體部的夾緊,實現了對支架的桿件的夾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夾緊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通過手工方式,即可實現夾緊裝置的延長部的鉤掛,從而節約工時,取消裝配工裝,裝配方便,拆卸方便。(*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支架裝配
,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用于組成支架的桿件之間夾 緊連接的支架夾緊裝置。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很多支架通過桿件組合而成,而支架在裝配過程中,需要裝配工裝進行裝配,目前的轉配工裝使用時,需要工時長,且需采用專用的裝配工裝。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不需要工裝拆裝,能夠手工直接裝配,且拆裝方便的支架夾緊裝置。要解決以上所述的技術問題,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本技術為一種支架夾緊裝置,所述的支架夾緊裝置包括夾緊本體部,夾緊本體部上設置多個夾緊槽,支架的桿件設置為能夠卡裝在夾緊槽內的結構,所述的夾緊本體部的外層包裹夾緊層,夾緊層的兩端部設置為能夠通過鉤掛方式連接的結構,所述的夾緊層的兩端部通過鉤掛方式連接時,夾緊層設置為緊壓夾緊槽的結構。所述的夾緊本體部設置為長方體狀結構,夾緊槽包括夾緊槽I和夾緊槽II,夾緊本體部的本體左側邊和本體右側邊上分別設置夾緊槽I和夾緊槽II,所述的夾緊槽I和夾緊槽II上分別設置穿過夾緊本體部的穿孔I和穿孔II,本體左側邊和本體右側邊上分別設置開槽I和開槽II,所述的開槽I和開槽II分別設置為穿透本體左側邊和本體右側邊的結構。所述的夾緊層設置為由長條狀的板件彎折而成的長方形結構,長方形結構設置為能夠包裹在夾裝本體部外表面的結構,板件的兩端部分別為延長部I和延長部II,延長部I的端部設置彎折的鉤掛部,延長部II的端部設置為能夠卡裝在鉤掛部內的結構。所述的夾緊本體部設置為由橡膠材料制造而成的結構。采用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本技術的支架夾緊裝置,采用勾掛式的連接方式,通過夾緊層對夾緊本體部的夾緊,實現了對支架的桿件的夾緊,本技術的夾緊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通過手工方式,即可實現夾緊裝置的延長部的鉤掛,從而節約工時,取消裝配工裝,裝配方便,拆卸方便。附圖說明下面對本說明書各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出簡要的說明圖I為本技術所述的支架夾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為1、夾緊本體部;2、夾緊槽;3、桿件;4、夾緊層;5、夾緊槽I ;6、夾緊槽II ;7、本體左側邊;8、本體右側邊;9、穿孔I ;10、穿孔II ;11、板件;12、延長部I ;13、延長部II ; 14、鉤掛部。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構件的形狀、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如附圖I所示,本技術為一種支架夾緊裝置,所述的支架夾緊裝置包括夾緊本體部1,夾緊本體部I上設置多個夾緊槽2,支架的桿件3設置為能夠卡裝在夾緊槽2內的結構,所述的夾緊本體部I的外層包裹夾緊層4,夾緊層4的兩端部設置為能夠通過鉤掛方式連接的結構,所述的夾緊層4的兩端部通過鉤掛方式連接時,夾緊層4設置為緊壓夾緊槽2的結構。所述的夾緊本體部I設置為長方體狀結構,夾緊槽2包括夾緊槽I 5和夾緊槽II 6,夾緊本體部I的本體左側邊7和本體右側邊8上分別設置夾緊槽I 5和夾緊槽II 6,夾緊槽I 5和夾緊槽II 6上分別設置穿過夾緊本體部I的穿孔I 9和穿孔II 10,本體左側邊5和本體右側邊6上分別設置開槽I 15和開槽II 16,開槽I 15和開槽II 16分別設置為穿透本體左側邊7和本體右側邊8的結構。所述的夾緊層4設置為由長條狀的板件11彎折而成的長方形結構,長方形結構設置為能夠包裹在夾裝本體部I外表面的結構,板件11的兩端部分別為延長部I 12和延長部II 13,延長部I 12的端部設置彎折的鉤掛部14,延長部II 13的端部設置為能夠卡裝在鉤掛部14內的結構。所述的夾緊本體部I設置為由橡膠材料制造而成的結構。本技術的支架夾緊裝置使用時,先將夾緊本體部I上的兩個夾緊槽I 5和夾緊槽II 6的穿孔I 9穿孔II 10分別套裝在需要夾緊的兩根桿件3上,這時,將由長條狀的板件11彎折而成的長方形結構的夾緊層4套裝到夾緊本體部I上,然后操作人員手工扳動夾裝本體部I上的延長部I 12和延長部II 13,最終將延長部II 13鉤掛到延長部I 12上的鉤掛部內,此時,整個夾裝本體部I的長方形結構處于受力狀態,從而對夾裝本體部I的夾緊槽I 5和夾緊槽II 6部位產生壓緊力,實現將穿孔I 9和穿孔II 10內的兩根桿件分別夾緊。本技術所述的支架夾緊裝置,采用勾掛式的連接方式,通過夾緊層的延長部對夾緊本體部的夾緊,實現了對支架的桿件的夾緊,本技術的夾緊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通過手工方式,即可實現夾緊裝置的延長部的鉤掛,從而節約工時,取消裝配工裝,裝配方便,拆卸方便。上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進行了示例性的描述,顯然本技術具體的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術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技術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他場合的,均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支架夾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夾緊裝置包括夾緊本體部(1),夾緊本體部(I)上設置多個夾緊槽(2),支架的桿件(3)設置為能夠卡裝在夾緊槽(2)內的結構,所述的夾緊本體部(I)的外層包裹夾緊層(4),夾緊層(4)的兩端部設置為能夠通過鉤掛方式連接的結構,所述的夾緊層(4)的兩端部通過鉤掛方式連接時,夾緊層(4)設置為緊壓夾緊槽(2)的結構。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支架夾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夾緊本體部(I)設置為長方體狀結構,夾緊槽(2)包括夾緊槽I (5)和夾緊槽II (6),夾緊本體部(I)的本體左側邊(7)和本體右側邊(8)上分別設置夾緊槽I (5)和夾緊槽II (6),所述的夾緊槽I (5)和夾緊槽II (6)上分別設置穿過夾緊本體部(I)的穿孔I (9)和穿孔II (10),本體左側邊(5)和本體右側邊(6)上分別設置開槽I (15)和開槽II (16),所述的開槽I (15)和開槽II (16)分別設置為穿透本體左側邊(7)和本體右側邊(8)的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夾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夾緊層(4)設置為由長條狀的板件(11)彎折而成的長方形結構,長方形結構設置為能夠包裹在夾緊本體部(I)外表面的結構,板件(11)的兩端部分別為延長部I (12)和延長部II (13),延長部I (12)的端部設置彎折的鉤掛部(14),延長部II (13)的端部設置為能夠卡裝在鉤掛部(14)內的結構。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夾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夾緊本體部(I)設置為由橡膠材料制造而成的結構。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一種應用于支架裝配
的支架夾緊裝置,所述的支架夾緊裝置的夾緊本體部(1)上設置多個夾緊槽(2),支架的桿件(3)設置為能夠卡裝在夾緊槽(2)內的結構,所述的夾緊本體部(1)的外層包裹夾緊層(4),夾緊層(4)的兩端部設置為能夠通過鉤掛方式連接的結構,所述的夾緊層(4)的兩端部通過鉤掛方式連接時,夾緊層(4)設置為緊壓夾緊槽(2)的結構,本技術的支架夾緊裝置,采用勾掛式的連接方式,通過夾緊層對夾緊本體部的夾緊,實現了對支架的桿件的夾緊,本技術的夾緊裝置,結構簡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支架夾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夾緊裝置包括夾緊本體部(1),夾緊本體部(1)上設置多個夾緊槽(2),支架的桿件(3)設置為能夠卡裝在夾緊槽(2)內的結構,所述的夾緊本體部(1)的外層包裹夾緊層(4),夾緊層(4)的兩端部設置為能夠通過鉤掛方式連接的結構,所述的夾緊層(4)的兩端部通過鉤掛方式連接時,夾緊層(4)設置為緊壓夾緊槽(2)的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科林,
申請(專利權)人:蕪湖通和汽車管路系統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