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粘塑性支撐,屬建筑結構消能減震技術領域,包括形狀相同沿長度方向均呈起伏波形的第一預彎曲鋼板條和第二預彎曲鋼板條,第一預彎曲鋼板條的波谷與第二預彎曲鋼板條的波峰相接,在第一預彎曲鋼板條和第二預彎曲鋼板條外沿二者長度方向套有套管,套管與預彎曲鋼板條之間設置支撐塊,套管與預彎曲鋼板條之間及兩條預彎曲鋼板條之間填充粘彈性體,支撐在拉伸壓縮時,粘彈性體變形消耗輸入結構的地震能量,支撐在大變形時,預彎曲鋼板條屈服,也消耗地震能量,兩條預彎曲鋼板條對稱,受壓時產生的側向力互相抵消,減小了對套管剛度的需求,這種支撐充分利用了粘彈性的耗能能力,耗能能力強,而且有一定的拉壓剛度。(*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建筑結構構件,具體涉及一種粘塑性支撐。
技術介紹
結構消能減震是指在建筑結構中加入阻尼器,以消耗輸入建筑結構的地震能量,從而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這些阻尼器分為位移相關型阻尼器、速度相關型阻尼器和位移-速度相關型復合型阻尼器。位移型阻尼器,包括摩擦阻尼器和軟鋼阻尼器,這些阻尼器通過摩擦或屈服滯回耗能地震能量。速度型耗能阻尼器,包括黏彈性阻尼器,黏性液體阻尼器,它們通過黏彈性材料的變形或黏性液體的流動來消耗能量。位移-速度相關型阻尼器,也稱混合型阻尼器,綜合了位移型阻尼器和速度型阻尼器的特點,即有很好的耗能能力,又有一定的剛度。如1999年11月2日,日本專利(特開平11-303448)公開了一種有耗能功能的支撐,安裝在框架之間,它的核心(鋼板條)外有套管,套管與核心間填充粘彈性材料,在套管與核心之間、沿核心軸向的適當位置設置用于調整核心屈曲強度的加勁板。它的不足(1)支撐在受拉時,粘彈性發生很小的剪切變形,耗能能力相對差;(2)核心受壓彎曲時,核心會使套管受彎曲作用,套管需較大的抗彎剛度;(3)核心彎曲形時,套管在出框架平面外方向上發生微小擺動,影響支撐的可靠性;(4)核心受壓時,加勁板與核心之間有較大摩擦,影響支撐的可靠性。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粘塑性支撐,在受拉時也有很好的耗能能力,更好地利用粘彈性體的消能能力,支撐對套管的抗彎剛度要求減小,套管的橫載面積變小,支撐變形時性能更加可靠。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粘塑性支撐,其特征在于,包括形狀相同沿長度方向均呈起伏波形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和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的波谷與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的波峰相接,在預彎曲鋼板條11和預彎曲鋼板條12外沿二者長度方向套有套管2,套管2的兩端出口位置對應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的波谷和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的波峰相接處,在該處設置有端部支撐塊32。所述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與套管(2 )內壁之間,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 )與套管(2)內壁之間,均填充有第一粘彈性體(41),所述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與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 )之間填充第二粘彈性體(42 )。所述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的波峰兩側1/2位置與向上對應的套管(2)內壁之間填充有第一粘彈性體(41),所述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的波谷兩側1/2位置位置與向下對應的套管(2)內壁之間填充有第一粘彈性體(41),所述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的波峰兩側1/2位置與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的波谷兩側1/2位置之間填充第二粘彈性體(42)。所述的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在套管2內有至少三個波峰,相應地,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在套管2內有與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波峰數相等的波谷,則套管2內在所述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的波谷與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的波峰的一個以上的相接處設置有支撐至套管2內壁的中間支撐塊31 ;或所述的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在套管2內有至少兩個波峰,相應地,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在套管2內有與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波峰數相等的波谷,則套管2內在所述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的波谷與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的波峰的一個以上的相接處設置有支撐至套管2內壁的中間支撐塊31 ;或所述的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在套管2內有一個波峰,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在套管2內有一個波谷,則套管2內沒有中間支撐塊31。所述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與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的寬度是變化的,相鄰的中間 支撐塊31間鋼板條的寬度形成一個或兩個頸形。所述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與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的寬度是不變的。所述端部支撐塊32用螺栓5固定在鋼板條上。所述中間支撐塊31用螺栓5固定在鋼板條上。所述粘彈性體為高阻尼橡膠。所述套管2的截面為矩形。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提出的一種粘塑性消能減震支撐,在受拉時,其中的粘彈性發生很大的變形,充分地利用粘彈性的耗能能力。兩條對稱的預彎曲鋼板條受壓彎曲時對套管產生的側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抵消,不引起套管的彎曲,從而減小了支撐對套管的抗彎剛度要求。支撐在變形時,更加可靠。附圖說明圖1(a)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側面圖。圖1(b)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面圖。圖1(c)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縱剖面圖。圖I (d)為圖I (C)中B-B向視圖。圖I (e)為圖I (C)中C-C向視圖。圖2 (a)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預彎曲鋼板條部分的軸側圖。圖2(b)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預彎曲鋼板條部分的前視圖。圖2(c)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預彎曲鋼板條部分的第一視圖。圖3(a)為本技術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側面圖。圖3(b)為本技術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縱剖面圖。圖3 (C)為圖3 (b)中的B-B向視圖。圖3 (d)為圖3 (b)中的C-C向視圖。圖4(a)為本技術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側面圖。圖4(b)為本技術第三較佳實施例的縱剖面圖。圖4 (C)為圖4 (b)中的B-B向視圖。4(d)為圖4 (b)中的C-C向視圖。圖5 (a)為本技術第四較佳實施例預彎曲鋼板條部分的軸側圖。圖5(b)為本技術第四較佳實施例預彎曲鋼板條部分的前視圖。圖5(c)為本技術第四較佳實施例預彎曲鋼板條部分的第一視圖。圖6 (a)為本技術第五較佳實施例預彎曲鋼板條部分的軸側圖。圖6(b)為本技術第五較佳實施例預彎曲鋼板條部分的前視圖。圖6 (C)為本技術第五較佳實施例預彎曲鋼板條部分的第一視圖。圖7(a)為本技術第六較佳實施例的側面圖。圖7(b)為本技術第六較佳實施例的縱剖面圖。圖7 (C)為圖7 (b)中的B-B向視圖。圖7 (d)為圖7 (b)中的C-C向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詳細說明。本技術提出的一種粘塑性支撐,可以安裝在建筑物的框架之間,既增加建筑的抗側剛度又增加建筑物的消能減震能力。如圖l(a)_(e)所示,一種粘塑性支撐,包括形狀相同沿長度方向均呈起伏波形的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和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波谷的與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的波峰相接,接觸處的鋼板條是平直的,用螺栓5固定。在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和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外沿二者長度方向套有截面為矩形的套管2。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的波谷與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的波峰相接處設置有支撐至套管2內壁的中間支撐塊31。套管2的出口位置對應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的波谷和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的波峰相接處,在該處設置有端部支撐塊32。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的波峰兩側1/2位置與向上對應的套管(2)內壁之間填充有第一粘彈性體(41),所述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的波谷兩側1/2位置位置與向下對應的套管(2)內壁之間填充有第一粘彈性體(41),所述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的波峰兩側1/2位置與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的波谷兩側1/2位置之間填充第二粘彈性體(42)。之所以將粘彈性體沒有填滿套管與核心間的所有空隙,而只填充在兩支撐塊中間部分,是為了在節省材料的同時充分發揮粘彈性的效率。如圖2 (a)-(c)所示,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在套管2內有兩個波峰,第二預彎曲鋼板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粘塑性支撐,其特征在于,包括形狀相同沿長度方向均呈起伏波形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和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的波谷與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的波峰相接,在預彎曲鋼板條(11)和預彎曲鋼板條(12)外沿二者長度方向套有套管(2),套管(2)的兩端出口位置對應第一預彎曲鋼板條(11)的波谷和第二預彎曲鋼板條(12)的波峰相接處,在該處設置有端部支撐塊(3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應華,李勇,
申請(專利權)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