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包含第一預鑄橫梁,其第一下層筋具有相連的第一鋼筋本體及第一端部;第二預鑄橫梁與第一預鑄橫梁采端部相對應設置,具有復數第二下層筋與第一下層筋至少部分共線并成對設置,第二下層筋具有相連的第二鋼筋本體及第二端部,其中各端部的直徑大于鋼筋本體的直徑,且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的端面相對設置。(*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關于一種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具體而言,本技術是關于一種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具有成對設置的端部。
技術介紹
一般梁柱成型的工序,分別為架設主筋、繞設箍筋、于鋼筋籠四周搭設模板,待混擬土灌入成型后再將模板拆除。梁柱接頭處的施工品質對整體結構強度及施工效率具有一定的影響。圖I為傳統預鑄梁下層筋結構的側視圖。如圖I所示,預鑄梁下層筋結構10包含第一梁體12及第二梁體14,第一梁體12的第一下層筋16自柱體20 —側延伸至靠近第二 梁體14后向上彎折,而第二梁體14的第二下層筋18自柱體20 —側延伸至靠近第一梁體12后向上彎折,形成第一下層筋16與第二下層筋18彼此交錯設置且具有彎折的結構。然而,采用上述的結構設置將會影響箍筋綁扎的效率,此外,在第一下層筋16與第二下層筋18兩側彎曲的位置,在施作時會進一步限制空間大小,造成不便。另外,傳統預鑄梁下層筋結構亦有采用續接器的作法,雖可改善施作空間不足的問題,卻會衍生其他問題,例如材料成本可能增加,而套接鎖固鋼筋的時間亦會增加所需時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一目的是提供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可節省組裝時間。本技術的另一目的是提供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具有較高的誤差容許度。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包含第一預鑄橫梁,其第一下層筋具有相連的第一鋼筋本體及第一端部;第二預鑄橫梁與第一預鑄橫梁采端部相對應設置,具有復數第二下層筋與第一下層筋共線并成對設置,第二下層筋具有相連的第二鋼筋本體及第二端部,其中各端部的直徑大于鋼筋本體的直徑,且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的端面相對設置。關于本技術的優點與精神可以通過以下的專利技術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了解。本技術的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其包含一第一預鑄橫梁,具有復數第一下層筋,該些第一下層筋具有一第一鋼筋本體及一第一端部與該第一鋼筋本體相連,且該第一端部的直徑大于該第一鋼筋本體直徑;以及一第二預鑄橫梁,與該第一預鑄橫梁采端部相對應設置,具有復數第二下層筋與該些第一下層筋至少部分共線并成對設置,該些第二下層筋具有一第二鋼筋本體及一第二端部與該第二鋼筋本體相連,其中該第二端部的直徑大于該第二鋼筋本體直徑,且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的端面相對設置。本技術的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其還包含一第一預鑄縱梁以及一第二預鑄縱梁與該第一預鑄縱梁采端部相對應設置,其中該第一預鑄縱梁的至少一第三下層筋具有一第三端部,該第二預鑄縱梁的至少一第四下層筋具有一第四端部,該第三端部與該第四端部的端面相對設置,該第三下層筋與該第四下層筋至少部分共線并成對設置。本技術的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其中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的端面彼此平行且相對,該第三端部與該第四端部的端面彼此平行且相對,并分別垂直于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的端面。本技術的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其中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的端面彼此平行且沿橫梁延伸方向交錯排列設置;該第三端部 與該第四端部的端面彼此平行且沿縱梁延伸方向交錯排列設置。本技術的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其中該些第一下層筋之間或該些第二下層筋之間沿縱梁延伸方向具有復數間隔,該些間隔至少之一具有較大間距,以容納該些第三下層筋的該第三端部或該些第四下層筋的該第四端部;該些第三下層筋之間或該些第四下層筋之間沿橫梁延伸方向具有復數間隔,該些間隔至少之一具有較大間距,以容納該些第一下層筋的該第一端部或該些第二下層筋的該第二端部。本技術的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其還包含一柱體,該柱體的角落設有一柱筋群,其中成對設置的該第一下層筋與該第二下層筋以及成對設置的該第三下層筋與該第四下層筋分別設置于不同角落的該些柱筋群之間。本技術的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其中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的端面間具有一間隙。本技術的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其中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的端面間彼此接口 o本技術的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其中該第一鋼筋本體與該第一端部間及第二鋼筋本體與該第二端部的端面間以螺接或焊接方式相連。本技術的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其中該端面為圓形或方形。本技術的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其中該第一端部或該第二端部的截面積約大于該第一鋼筋本體或該第二鋼筋本體的截面積4倍。附圖說明圖I為傳統預鑄梁下層筋結構的側視圖;圖2為本技術預鑄梁下層筋結構的側視圖;圖3至圖5為本技術預鑄梁下層筋結構組裝過程的示意圖;圖6A與6B為預鑄梁下層筋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圖7A與7B為預鑄梁下層筋結構采交錯方式設置的實施例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0預鑄梁下層筋結構 114第一鋼筋本體110第一預鑄橫梁116第一端部112第一下層筋118端面120第二預鑄橫梁 140第二預鑄縱梁122第二下層筋142第四下層筋124第二鋼筋本體 144第四鋼筋本體126第二端部146第四端部128端面148端面130第一預鑄縱梁200柱體132第三下層筋202柱筋134第三鋼筋本體300箍筋136第三端部a橫梁延伸方向138端面b縱梁延伸方向具體實施方式圖2為本技術預鑄梁下層筋結構100的側視圖。如圖2所示,預鑄梁下層筋結構100包含第一預鑄橫梁110,具有第一下層筋112,以及第二預鑄橫梁120,具有第二下層筋122。第一下層筋112包含第一鋼筋本體114及第一端部116,第二下層筋122包含第二鋼筋本體124及第二端部126。第一下層筋112與第二下層筋122共線且第一端部116的端面118與第二端部126的端面128相對設置。請同時參考圖3的上視圖,第一預鑄橫梁110具有復數第一下層筋112,與第二預鑄橫梁120的第二下層筋122共線并成對設置。第一下層筋112的第一鋼筋本體114與第一端部116相連,其連接方式可為焊接或螺接。同樣地,第二下層筋122的第二端部124與第二鋼筋本體126亦可采上述方式連接。此外,第一端部116的直徑大于第一鋼筋本體114直徑且第二端部126的直徑大于第二鋼筋本體126直徑;在較佳實施例中,第一端部116的截面積約大于第一鋼筋本體114的截面積4倍,第二端部126的截面積與第二鋼筋本體124的截面積的關系亦同。圖3至圖5為本技術預鑄梁下層筋結構100組裝過程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首先在柱體200上分別放置第一預鑄橫梁110與第二預鑄橫梁120,使第一下層筋112與第二下層筋122共線并成對設置,第一端部116的端面118與第二端部126的端面128相對設置,且第一下層筋112與第二下層筋122是設置在兩側柱筋202的范圍內。如圖4A所示,置妥第一預鑄橫梁110與第二預鑄橫梁120后,接著放置第一預鑄縱梁130以及第二預鑄縱梁140,形成一組成對設置的第一下層筋112與第二下層筋122接近第一預鑄縱梁130,而其他兩組成對設置的第一下層筋112與第二下層筋122接近第二預鑄縱梁140。如圖4A所示,第一下層筋112之間或第二下層筋122之間沿縱梁延伸方向b具有復數間隔,至少一間隔具有較大間距,以容納第三下層筋132的第三端部136或第四下層筋142的第四端部146。同樣地,一組成對設置的第三下層筋132與第四下層筋142接近第一預鑄橫梁110,而其他兩組成對設置的第三下層筋132與第四下層筋142接近第二預鑄橫梁120。第三下層筋132之間或第四下層筋142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預鑄梁下層筋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預鑄橫梁,具有復數第一下層筋,該些第一下層筋具有一第一鋼筋本體及一第一端部與該第一鋼筋本體相連,且該第一端部的直徑大于該第一鋼筋本體直徑;以及?一第二預鑄橫梁,與該第一預鑄橫梁采端部相對應設置,具有復數第二下層筋與該些第一下層筋至少部分共線并成對設置,該些第二下層筋具有一第二鋼筋本體及一第二端部與該第二鋼筋本體相連,其中該第二端部的直徑大于該第二鋼筋本體直徑,且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的端面相對設置。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宏仁,顏圣益,
申請(專利權)人: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