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建筑施工現場可重復使用的懸掛馬凳,是由鋼筋制成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矩形的支撐框、在支撐框兩長邊之間間隔焊接的若干個支撐肋以及連在支撐框下面節點處的支撐腳,所述支撐腳一側橫向連結有限制板負筋高度的限位鋼筋頭,支撐腳底端至限位鋼筋頭的高度等于樓板板厚減一個混凝土保護層的高度,懸掛馬凳的高度高于樓面高度即樓板板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有效控制板負筋保護層厚度偏差大的問題;從而提高現澆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提高施工效率;同時懸掛馬凳可重復循環使用,節省了大量鋼筋材料,降低施工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針對鋼筋混凝土樓板負筋保護層,且可循環使用的懸掛馬 凳。
技術介紹
目前,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時,為了保證上層鋼筋的具有足夠的支撐力,馬凳鋼筋作為結構板的措施鋼筋是必不可少的。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需要澆筑的混凝土鋼筋的下面,必須有一定數量和強度的馬凳進行支撐。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是,現場用鋼筋制作不同規格的馬凳,施工人員進行加工和安裝,此種馬凳隨著混凝土的澆筑和頂板連成一體,只能一次性使用;一般情況下,施工后對樓板負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進行實體檢測,通常很難滿足規范的要求,原因是板負筋受施工人員的踩踏后,向下位移過大,為了保證施工質量,這個工程項目或樓板總是需要重復施工,浪費大量的鋼筋材料,提高了施工成本,增強人工勞動強度。另一種是,采用塑料馬凳,塑料產品不環保,其強度不能完全滿足施工要求,塑料馬凳容易損壞,損壞后起不了支撐作用影響工程質量,與當前倡導的綠色施工的理念不符。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建筑施工現場可重復使用的懸掛馬凳,要解決影響現澆混凝土樓板負筋保護層厚度偏差大的技術問題,并解決現有建筑施工用馬凳不可重復使用、質量不穩定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建筑施工現場可重復使用的懸掛馬凳,是由鋼筋制成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矩形的支撐框、在支撐框兩長邊之間間隔焊接的若干個支撐肋以及連在支撐框下面節點處的支撐腳,所述支撐腳一側橫向連結有限制板負筋高度的限位鋼筋頭,支撐腳底端至限位鋼筋頭的高度等于樓板板厚減一個混凝土保護層的高度,懸掛馬凳的高度高于樓面高度即樓板板厚。所述支撐框和支撐肋的材料是直徑16mm的圓鋼或直徑12mm的圓鋼。所述支撐框的長度為I. 6m,寬為O. 4m。所述支撐肋的間隔為0.4m。所述懸掛馬竟的高度大于樓板板厚20mm。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本技術結構簡單直觀,后臺加工易操控,操作方便,設置了用于限制板負筋高度的限位鋼筋頭,有效控制板負筋保護層厚度偏差大的問題;從而提高現澆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提高施工效率;同時懸掛馬凳可重復循環使用,節省了大量鋼筋材料,降低施工成本,符合綠色施工的理念。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使用狀態圖。附圖標記1 一支撐框、2 —支撐肋、3 —支撐腳、4 一限位鋼筋頭、5 —板負筋、6 —樓板、7-鐵絲。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參見圖I-圖2所示,這種建筑施工現場可重復使用的懸掛馬凳,是由鋼筋 制成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矩形的支撐框I、在支撐框I兩長邊之間間隔焊接的若干個支撐肋2以及連在支撐框下面節點處的支撐腳3,所述支撐腳一側橫向連結有限制板負筋5高度的限位鋼筋頭4,支撐腳底端至限位鋼筋頭4的高度等于樓板6的板厚減一個混凝土保護層的高度,懸掛馬凳的高度高于樓面高度即樓板板厚。所述支撐框I和支撐肋)的材料是直徑16mm的圓鋼或直徑12mm的圓鋼。所述支撐框I的長度為I. 6m,寬為O. 4m。所述支撐肋2的間隔為O. 4m。所述懸掛馬凳的高度大于樓板板厚20_。應用本技術的施工步驟如下I、根據樓板6的厚度設計相應的懸掛馬凳尺寸,懸掛馬凳的高度大于樓板板厚20mm ;2、根據設計的懸掛馬凳的尺寸進一步制作出成品;3、在懸掛馬凳制作中,先對樓板面的板負筋進行綁扎;4、根據樓板6的厚度和板負筋5布置形式,布設相應高度的懸掛馬凳。同時檢查懸掛馬凳的標高,是否滿足要求;5、在板負筋與懸掛馬凳架體的交叉點均用鐵絲7綁扎牢固,板負筋不得超過支撐腳3上設置的限位鋼筋頭4的高度(如圖2所示);6、混凝土澆筑前為防止人為踩踏,在懸掛馬凳上鋪設一層長度大于支撐框的腳手板;7、混凝土振搗平整后,在混凝土初凝前用鉗子把綁扎在懸掛馬凳上的鐵絲7剪斷,再把懸掛馬凳提起、移除;并用少量的混凝土對移除的懸掛馬凳部位進行填補,在混凝土強度未達到I. 2Mpa前,嚴禁上人。8、將懸掛馬凳移除后,將其移至下一個工作面或吊至下一樓層進行清理、維護。維護時將架體上殘留的混凝土清理干凈,檢驗架體的平整度,支撐腳是否垂直,避免因為懸掛馬凳自身的原因導致混凝土保護層出現偏差;清理、維護完的懸掛馬凳要碼放整齊,碼放高度不能超過I. 5m,便于下一樓層循環使用。本技術懸掛馬凳的制作過程具體如下先采用直徑16mm的鋼筋,焊接成長度I. 6m、寬O. 4m的矩形的支撐框,在支撐框I兩長邊之間每間隔O. 4m焊接一個支撐肋2,所述支撐肋采用直徑12mm的鋼筋;再在支撐框下面節點處焊接固定有支撐腳,所述支撐腳采用直徑12mm的鋼筋;最后在支撐腳一側上焊接有限制板負筋高度的限位鋼筋頭,支撐腳底端至限位鋼筋頭4的高度等于樓板6的板厚減一個混凝土保護層的高度。在制作過程中保證整個懸掛馬凳架體平直,焊接點牢固,焊縫沒有裂紋;鋼筋焊接處的直角偏差不大于4°,特別是支撐腳的底部選用砂輪切割機進行切斷,以便保證懸掛馬凳架體平直。馬凳的高度大于樓板板厚20mm。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樓板厚度制作不同高度的懸掛馬凳,每制作完成的懸掛馬凳都要進行單個試驗,檢測是否達到穩定性要求。以上所述實施方式,僅為本 技術較有代表性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技術所保護技術方案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從本技術公開的內容直接導出或輕易想到的所有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建筑施工現場可重復使用的懸掛馬凳,是由鋼筋制成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矩形的支撐框(I)、在支撐框(I)兩長邊之間間隔焊接的若干個支撐肋(2)以及連在支撐框下面節點處的支撐腳(3),所述支撐腳一側橫向連結有限制板負筋(5)高度的限位鋼筋頭(4),支撐腳底端至限位鋼筋頭(4)的高度等于樓板6板厚減一個混凝土保護層的高度,懸掛馬凳的高度高于樓面高度即樓板板厚。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建筑施工現場可重復使用的懸掛馬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框(I)和支撐肋(2)的材料是直徑16mm的圓鋼或直徑12mm的圓鋼。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建筑施工現場可重復使用的懸掛馬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框(I)的長度為I. 6m,寬為O. 4mO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建筑施工現場可重復使用的懸掛馬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肋(2)的間隔為O. 4m。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建筑施工現場可重復使用的懸掛馬凳,其特征在于所述懸掛馬凳的高度大于樓板板厚20mm。專利摘要一種建筑施工現場可重復使用的懸掛馬凳,是由鋼筋制成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矩形的支撐框、在支撐框兩長邊之間間隔焊接的若干個支撐肋以及連在支撐框下面節點處的支撐腳,所述支撐腳一側橫向連結有限制板負筋高度的限位鋼筋頭,支撐腳底端至限位鋼筋頭的高度等于樓板板厚減一個混凝土保護層的高度,懸掛馬凳的高度高于樓面高度即樓板板厚。本技術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有效控制板負筋保護層厚度偏差大的問題;從而提高現澆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提高施工效率;同時懸掛馬凳可重復循環使用,節省了大量鋼筋材料,降低施工成本。文檔編號E04C5/18GK202787672SQ20122036744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建筑施工現場可重復使用的懸掛馬凳,是由鋼筋制成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矩形的支撐框(1)、在支撐框(1)兩長邊之間間隔焊接的若干個支撐肋(2)以及連在支撐框下面節點處的支撐腳(3),所述支撐腳一側橫向連結有限制板負筋(5)高度的限位鋼筋頭(4),支撐腳底端至限位鋼筋頭(4)的高度等于樓板6板厚減一個混凝土保護層的高度,懸掛馬凳的高度高于樓面高度即樓板板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運闖,王瑞玨,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建筑一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建一局華中建設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