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智能全自動控制太陽能雙水箱采暖系統,包括太陽能集熱裝置,太陽能集熱裝置通過采暖系統出水管聯通到太陽能儲熱保溫水箱,太陽能儲熱保溫水箱通過保溫管道與散熱系統聯通,所述太陽能儲熱保溫水箱包括儲熱水箱和恒溫水箱,恒溫水箱的上端通過熱水管道與儲熱水箱的底部連通,在熱水管道上設置有上水電磁閥和上水水泵,上水電磁閥和上水水泵分別與控制系統電連接。樣控制系統控制各個電磁閥和水泵,保證恒溫水箱內溫度和室內溫度的恒定。減少了設備投資成本,提高了太陽能熱利用效率,降低了運營費用,用力于該系統的市場推廣。(*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太陽能光熱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太陽能采暖系統。
技術介紹
采用太陽能來替代傳統采暖模式,將會是今后采暖行業的一個發展方向,原有的太陽能供暖裝置是通過太陽能集熱器加散熱裝置的組合,期間因太陽能集熱效果差,系統運行不能全智能化自動化,在末端有效利用太陽能熱效率差而不得不在太陽能集熱器的上出口處連接至主換熱器,主換熱器出口經主循環泵輸出管路連接至散熱單元,散熱單元的回水管路連至主換熱器回水入口,主換熱器的回水出口經主循環泵連接至太陽能集熱器的下入口 ;在太陽能集熱器至主換熱器的回路中并聯了蓄熱單元;在主換熱器至散熱單元之間并聯了輔助供熱單元。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智能全自動控制太陽能雙水箱采暖系統,減少了熱水循環過程中的熱量的損失;減少了不斷用水泵對熱水系統進行強行循環所產生的電費和機械磨損。本技術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智能全自動控制太陽能雙水箱采暖系統,包括太陽能集熱裝置,太陽能集熱裝置通過采暖系統出水管聯通到太陽能儲熱保溫水箱,太陽能儲熱保溫水箱通過保溫管道與散熱系統聯通,所述太陽能儲熱保溫水箱包括儲熱水箱和恒溫水箱,恒溫水箱的上端通過熱水管道與儲熱水箱的底部連通,在熱水管道上設置有上水電磁閥和上水水泵,上水電磁閥和上水水泵分別與控制系統電連接,在恒溫水箱的下端通過回水管道與儲熱水箱中部聯通,回水管道上設置有回水電磁閥和回水水泵,回水電磁閥和回水水泵均與控制系統電連接,在恒溫水箱內設置有溫度傳感器和水位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和水位傳感器分別與控制系統電連接,在恒溫水箱上還設有冷水進水管道和熱水出水管道,在冷水進水管道上設置有進水管電磁閥,在熱水出水管道上設置有采暖系統出水管電磁閥,進水管電磁閥和采暖系統出水管電磁閥均與控制系統電連接,熱水出水管道與保溫管道連通,在散熱系統所處的室內還設置有室內溫度傳感器,在太陽能儲熱水箱與太陽能集熱裝置之間還設置有循環水管,在循環水管上設置有循環水泵和循環水電磁閥,室內溫度傳感器、循環水泵和循環水電磁閥分別與控制系統連接。上述智能全自動控制太陽能雙水箱采暖系統,所述散熱系統是暖氣片或地暖管道。上述智能全自動控制太陽能雙水箱采暖系統,在恒溫水箱的底部還包括有電加熱端口。上述智能全自動控制太陽能雙水箱采暖系統,所述太陽能集熱裝置包括支架,在支架上平行排列若干根全玻璃真空管,在支架內還設置有連接器,連接器與全玻璃真空管相互垂直,且全玻璃真空管與連接器聯通,連接器的底端與進水管聯通,連接器的頂端與太陽能集熱裝置出水管聯通,在太陽能集熱裝置出水管上還設置有卸壓閥和出水連接管,出水連接管與采暖系統出水管連通。上述智能全自動控制太陽能雙水箱采暖系統,所述支架由底架、設置在底架上的斜框及支撐在斜框與底架之間的支撐腿構成,全玻璃真空管和連接器均設置在斜框內。上述智能全自動控制太陽能雙水箱采暖系統,所述全玻璃真空管分為若干組,每組為25根全玻璃真空管或者50根全玻璃真空管,在每組全玻璃真空管內均設置有連接器,豎向排列的兩組全玻璃真空管內的連接器通過連接管聯通。采用以上技術方案,本技術有以下優點室內溫度傳感器感應室內溫度后,若未達到設定要求,控制系統控制散熱系統電磁閥和散熱系統水泵將熱水推入散熱系統,低溫水回流太陽能儲熱保溫水箱,此時儲熱水箱和恒溫水箱內的溫度傳感器將各個水箱內的 溫度信息傳給控制系統,控制系統分辨太陽能恒溫水箱內溫度是否達到設定值,若未達到設定溫度便控制出水管電磁閥打開,太陽能集熱裝置將熱水推入太陽能儲熱水箱,再由儲熱水箱打入恒溫水箱。這樣控制系統控制各個電磁閥和水泵,保證恒溫水箱內溫度和室內溫度的恒定。減少了設備投資成本,提高了太陽能熱利用效率,降低了運營費用,用力于該系統的市場推廣。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集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和圖2 —種智能全自動控制太陽能雙水箱采暖系統,包括太陽能集熱裝置12,太陽能集熱裝置12通過采暖系統出水管18聯通到太陽能儲熱保溫水箱,太陽能儲熱保溫水箱通過保溫管道22與散熱系統23聯通,所述太陽能儲熱保溫水箱包括儲熱水箱24和恒溫水箱20,恒溫水箱20的上端通過熱水管道26與儲熱水箱24的底部連通,在熱水管道26上設置有上水電磁閥和上水水泵,上水電磁閥和上水水泵分別與控制系統19電連接,恒溫水箱20的下端通過回水管道25與儲熱水箱24中部聯通,回水管道25上設置有回水電磁閥和回水水泵,回水電磁閥和回水水泵均與控制系統19電連接,在恒溫水箱20內設置有溫度傳感器14和水位傳感器13,溫度傳感器14和水位傳感器13分別與控制系統19電連接,在恒溫水箱20上還設有冷水進水管道21和熱水出水管道,在冷水進水管道21上設置有進水管電磁閥,在熱水出水管道上設置有采暖系統出水管電磁閥,進水管電磁閥和采暖系統出水管電磁閥均與控制系統19電連接,熱水出水管道與保溫管道22連通,在散熱系統23所處的室內還設置有室內溫度傳感器27,在太陽能儲熱水箱24與太陽能集熱裝置12之間還設置有循環水管29,在循環水管29上設置有循環水泵和循環水電磁閥,室內溫度傳感器、循環水泵和循環水電磁閥分別與控制系統19連接。在恒溫水箱的底部還包括有電加熱端口 28,以防陰天或者太陽強度較弱時備用。本技術的散熱系統是暖氣片或者是地暖管道。本技術中的太陽能集熱裝置結構如下所述太陽能集熱裝置包括,包括支架,在支架上平行排列若干根全玻璃真空管3,在支架內還設置有連接器2,連接器2與全玻璃真空管3相互垂直,且全玻璃真空管3與連接器2聯通,連接器2的底端與進水管I聯通,連接器2的頂端與太陽能集熱裝置出水管8聯通,在太陽能集熱裝置出水管8上還設置有卸壓閥5和出水連接管6,出水連接管6與出水管18連通。太陽能集熱裝置的支架由底架11、設置在底架上的斜框7及支撐在斜框與底架之間的支撐腿9構成,全玻璃真空管3和連接器2均設置在斜框7內。支架上平行排列若干根全玻璃真空管,在支架內還設置有連接器,連接器與全玻璃真空管相互垂直,且全玻璃真空管與連接器聯通,連接器的底端與進水管聯通,連接器的頂端與太陽能集熱裝置出水管聯通,在太陽能集熱裝置出水管上還設置有卸壓閥。太陽能集熱裝置的全玻璃真空管分為若干組,每組為25根全玻璃真空管或者50根全玻璃真空管,在每組全玻璃真空管內均設置有連接器,豎向排列的兩組全玻璃真空管內的連接器3通過連接管4聯通。全真空玻璃管集熱管25或50根一組,也可以根據樓頂和整個太陽能中央熱水系統的實際情況設計成N根一組,可以橫排或豎排放置,全玻璃真空管的開口端與連接器相連,閉口端固定在斜框上,多組太陽能真空管和連接器通過支架和熱水管路系統相連組成一個完整的太陽能中央熱水系統的集熱系統。權利要求1.一種智能全自動控制太陽能雙水箱采暖系統,包括太陽能集熱裝置,太陽能集熱裝置通過采暖系統出水管聯通到太陽能儲熱保溫水箱,太陽能儲熱保溫水箱通過保溫管道與散熱系統聯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陽能儲熱保溫水箱包括儲熱水箱和恒溫水箱,恒溫水箱的上端通過熱水管道與儲熱水箱的底部連通,在熱水管道上設置有上水電磁閥和上水水泵,上水電磁閥和上水水泵分別與控制系統電連接,在恒溫水箱的下端通過回水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智能全自動控制太陽能雙水箱采暖系統,包括太陽能集熱裝置,太陽能集熱裝置通過采暖系統出水管聯通到太陽能儲熱保溫水箱,太陽能儲熱保溫水箱通過保溫管道與散熱系統聯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陽能儲熱保溫水箱包括儲熱水箱和恒溫水箱,恒溫水箱的上端通過熱水管道與儲熱水箱的底部連通,在熱水管道上設置有上水電磁閥和上水水泵,上水電磁閥和上水水泵分別與控制系統電連接,在恒溫水箱的下端通過回水管道與儲熱水箱中部聯通,回水管道上設置有回水電磁閥和回水水泵,回水電磁閥和回水水泵均與控制系統電連接,在恒溫水箱內設置有溫度傳感器和水位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和水位傳感器分別與控制系統電連接,在恒溫水箱上還設有冷水進水管道和熱水出水管道,在冷水進水管道上設置有進水管電磁閥,在熱水出水管道上設置有采暖系統出水管電磁閥,進水管電磁閥和采暖系統出水管電磁閥均與控制系統電連接,熱水出水管道與保溫管道連通,在散熱系統所處的室內還設置有室內溫度傳感器,在太陽能儲熱水箱與太陽能集熱裝置之間還設置有循環水管,在循環水管上設置有循環水泵和循環水電磁閥,室內溫度傳感器、循環水泵和循環水電磁閥分別與控制系統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波,羅振宇,尤偉,田萬品,尤越,王琬瑩,
申請(專利權)人:河南水木太陽能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