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萬向型低能耗吸魚泵,其具有依次連接的管徑相同的輸送管、轉向管和吸入管;輸送管、轉向管和吸入管的截面為橢圓形;輸送管與轉向管連接部分的沿口為圓形;轉向管和吸入管連接部分的沿口為圓形;輸送管與轉向管連接部分的沿口、轉向管和吸入管連接部分的沿口安裝有能使沿口兩側的橢圓形管道相配合轉向的轉向部件。這樣設計的優點在于圓形的沿口可實現輸送管、轉向管和吸入管的相對旋轉,能使的吸入管的末端朝任意方向實現吸水。并且,由于管體橢圓形,因此阻力較小,在。在轉向管和吸入管連接沿口和轉向管和吸入管連接沿口均設有轉向部件。因而,本發明專利技術具有結構新穎、阻力小、轉向順暢、節能高效的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一種外海大型水產養殖網箱輔助設備,尤其涉及萬向型低能耗吸魚泵。
技術介紹
水產品是人們攝取動物蛋白的主要來源之一。從長遠看水產品將與畜產品在非主食消費中占主導地位,水產品不但將成為人們攝取動物蛋白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且也可以緩解人增地減、食品不足的問題。外海養殖離岸較遠,交通運輸、養殖管理均與傳統的養殖模式有較大不同,養殖管理必須基于自動化、智能化、現代化、機械化加以實現。傳統的人工投喂、巡視、采樣分析等手段遠遠滿足不了外海養殖產業發展的需求。現有技術如中國技術專利《可換向的吸魚泵》,專利號201220144907. 1,公開了一種可換向的吸魚泵,在所述的可換向的吸魚泵中設置有三個用于控制真空泵氣流進出方向的換向電磁閥,即電磁閥A、電磁閥B以及電磁閥C,電磁閥A安裝于抽氣管道A中,電磁閥B安裝于抽氣管道B中,電磁閥C與抽氣管道A、抽氣管道B相連接,電磁閥A、電磁閥B及電磁閥C均為柱塞式結構的電磁換向閥,電磁閥A、電磁閥B及電磁閥C通過導線與電器控制箱相連接,由于采用了本技術的可換向的吸魚泵,完全實現了自動快速收魚和提高活魚成活率的目的,提高了養殖的經濟效益,徹底解決了目前采用人工或吊裝收魚時工作效率低下和活魚成活率低的問題,該技術具有結構先進,使用方便、活魚成活率高的特點。然而,該設備不適于大型、超大型網箱的集中、多向采收魚類的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提供一種結構新穎、阻力小、轉向順暢、節能高效的萬向型低能耗吸魚泵。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萬向型低能耗吸魚泵,其具有依次連接的管徑相同的輸送管、轉向管和吸入管;輸送管、轉向管和吸入管的截面為橢圓形;輸送管與轉向管連接部分的沿口為圓形;轉向管和吸入管連接部分的沿口為圓形;輸送管與轉向管連接部分的沿口、轉向管和吸入管連接部分的沿口安裝有能使沿口兩側的橢圓形管道相配合轉向的轉向部件。轉向管連接部分的沿口,轉向管和吸入管連接部分是這樣實現的由于管體為橢圓形,因此,在切割沿口時,使沿口平面與橢圓形管體的長軸平行,而沿口平面在此種幾何條件限制下至少有一種狀態能使得沿口的恰好呈圓形并且其直徑等于上述橢圓形管體長軸長度。這樣設計的優點在于圓形的沿口可實現輸送管、轉向管和吸入管的相對旋轉,能使的吸入管的末端朝任意方向實現吸水。并且,由于管體橢圓形,因此阻力較小,在。在轉向管和吸入管連接沿口和轉向管和吸入管連接沿口均設有轉向部件。為優化上述技術方案,采取的措施還包括轉向部件為配合轉向器;配合轉向器包括電機、配合圓環、齒輪環、水泵;圓環和齒輪環分別設于所需轉向的沿口兩側;靠近配合圓環的一側附近安裝有電機;電機經齒輪連接齒輪環。整個轉向過程中沿口均處于緊配合密閉狀態,因此可以在轉向的同時進行進行吸魚操作,效率極高。吸入管內側設有能形成環形水流的倒流環管;吸入管貫穿設有副管,并且該副管通孔的開口位置位于倒流環管附近;副管連接有水泵。采用本結構作為吸魚泵的動力能減小吸魚過程中對于體的損傷。由于本專利技術萬向型低能耗吸魚泵,采用了依次連接的管徑相同的輸送管、轉向管和吸入管;輸送管、轉向管和吸入管的截面為橢圓形;輸送管與轉向管連接部分的沿口為圓形;轉向管和吸入管連接部分的沿口為圓形;輸送管與轉向管連接部分的沿口、轉向管和吸入管連接部分的沿口安裝有能使沿口兩側的橢圓形管道相配合轉向的轉向部件。轉向管連接部分的沿口,轉向管和吸入管連接部分是這樣實現的由于管體為橢圓形,因此,在切割沿口時,使沿口平面與橢圓形管體的長軸平行,而沿口平面在此種幾何條件限制下至少有一種狀態能使得沿口的恰好呈圓形并且其直徑等于上述橢圓形管體長軸長度。這樣設計的優點在于圓形的沿口可實現輸送管、轉向管和吸入管的相對旋轉,能使的吸入管的末端朝任意方向實現吸水。并且,由于管體橢圓形,因此阻力較小,在。在轉向管和吸入管連接沿口和轉向管和吸入管連接沿口均設有轉向部件。因而,本專利技術具有結構新穎、阻力小、轉向順暢、節能高效的優點。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立體結構示意 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局部放大結構示意 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局部內部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附圖標號說明輸送管I、轉向管2、吸入管3、副管3a、倒流環管3b、配合轉向器4、電機4a、配合圓環4b、齒輪環4c、水泵5。實施例參照圖I至圖3,萬向型低能耗吸魚泵,其具有依次連接的管徑相同的輸送管I、轉向管2和吸入管3 ;輸送管I、轉向管2和吸入管3的截面為橢圓形;輸送管I與轉向管2連接部分的沿口為圓形;轉向管2和吸入管3連接部分的沿口為圓形;輸送管I與轉向管2連接部分的沿口、轉向管2和吸入管3連接部分的沿口安裝有能使沿口兩側的橢圓形管道相配合轉向的轉向部件。轉向管2連接部分的沿口,轉向管2和吸入管3連接部分是這樣實現的由于管體為橢圓形,因此,在切割沿口時,使沿口平面與橢圓形管體的長軸平行,而沿口平面在此種幾何條件限制下至少有一種狀態能使得沿口的恰好呈圓形并且其直徑等于上述橢圓形管體長軸長度。這樣設計的優點在于圓形的沿口可實現輸送管I、轉向管2和吸入管3的相對旋轉,能使的吸入管3的末端朝任意方向實現吸水。并且,由于管體橢圓形,因此阻力較小,在。在轉向管2和吸入管3連接沿口和轉向管2和吸入管3連接沿口均設有轉向部件。轉向部件為配合轉向器4 ;配合轉向器4包括電機4a、配合圓環4b、齒輪環4c、水泵5 ;圓環4b和齒輪環4c分別設于所需轉向的沿口兩側;靠近配合圓環4b的一側附近安裝有電機4a ;電機4a經齒輪連接齒輪環4c。整個轉向過程中沿口均處于緊配合密閉狀態,因此可以在轉向的同時進行進行吸魚操作,效率極高。吸入管3內側設有能形成環形水流的倒流環管3b ;吸入管3貫穿設有副管3a,并且該副管3a通孔的開口位置位于倒流環管3b附近;副管3a連接有水泵5。采用本結構作為吸魚泵的動力能減小吸魚過程中對于體的損傷。 盡管已結合優選的實施例描述了本專利技術,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專利技術,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能夠對在這里列出的主題實施各種改變、同等物的置換和修改,因此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當視所提出的權利要求限定的范圍為準。權利要求1.萬向型低能耗吸魚泵,其特征是具有依次連接的管徑相同的輸送管(I)、轉向管(2)和吸入管(3);所述的輸送管(I)、轉向管(2)和吸入管(3)的截面為橢圓形;所述的輸送管(I)與轉向管(2)連接部分的沿口為圓形;所述的轉向管(2)和吸入管(3)連接部分的沿口為圓形;所述的輸送管(I)與轉向管(2)連接部分的沿口、所述的轉向管(2)和吸入管(3)連接部分的沿口安裝有能使所述的沿口兩側的橢圓形管道相配合轉向的轉向部件。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萬向型低能耗吸魚泵,其特征是所述的轉向部件為配合轉向器(4);所述的配合轉向器(4)包括電機(4a)、配合圓環(4b)、齒輪環(4c)、水泵(5);所述的圓環(4b)和齒輪環(4c)分別設于所需轉向的沿口兩側;靠近配合圓環(4b)的一側附近安裝有電機(4a);所述的電機(4a)經齒輪連接所述的齒輪環(4c)。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萬向型低能耗吸魚泵,其特征是所述的吸入管(3)內側設有能形成環形水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萬向型低能耗吸魚泵,其特征是:具有依次連接的管徑相同的輸送管(1)、轉向管(2)和吸入管(3);所述的輸送管(1)、轉向管(2)和吸入管(3)的截面為橢圓形;所述的輸送管(1)與轉向管(2)連接部分的沿口為圓形;所述的轉向管(2)和吸入管(3)連接部分的沿口為圓形;所述的輸送管(1)與轉向管(2)連接部分的沿口、所述的轉向管(2)和吸入管(3)連接部分的沿口安裝有能使所述的沿口兩側的橢圓形管道相配合轉向的轉向部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常文,黃偉,郭寶英,張彩明,徐佳晶,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海洋學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