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藥貼劑,它由以下組分及重量份的組分制成:丁香酚1~2份,大蒜素1~3份。本發明專利技術由天然藥用原料的提取物組合而成,涂敷在人體經絡穴位上,具有針灸針刺樣作用,可代替針灸針具的穴位針刺治療,尤其適用于畏懼針刺、暈針的患者;本發明專利技術對局部穴位或局部皮膚均有滲透治療作用,作用機制及治療作用明確,除對消化性潰瘍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外,對腹瀉、腹脹具有兼顧治療作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中藥貼劑,特別涉及一種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藥貼劑。
技術介紹
針灸療法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手段,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 以及應用一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屬于“內病外治”的范疇。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部位,然后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中醫學認為穴位為經氣充溢、反應敏感之處為經氣輸注體表和病變內傳之位。現代研究經絡認為穴位的反應點是人體控制系統中生理和病理信息在體表的輸出端及體表上外界信息較易輸入的部位。經穴區域內角質層較薄,神經結構和肥大細胞相當集中,這些結構時穴位具有外敏性。中藥穴位敷貼療法是在中醫整理觀念指導下,將中藥或中藥的有效成分配制成丸、散、膏等劑型,直接貼敷于穴位上,利用中藥對穴位的刺激作用到達內病外治的一種治療方法,并以其有效性、簡便性、無毒性逐漸被人們重視。丁香(Flos Caryophylli)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 Thunb) 的干燥花蕾。丁香主要含環烯醚萜苷類、酚酸類和黃酮類成分,其中丁香酚為丁香的主要有效成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具有明顯的抗菌消炎、抗病毒和保肝利膽等藥理活性, 能夠治療細菌性痢疾、急慢性扁桃體炎、急慢性支氣管炎、急性腸胃炎和急性乳腺炎等感染性疾病,同時可以預防肝損傷,增強肝臟的排泄功能。大蒜素(Allicin)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地下鱗莖提取物,具有抗菌作用、抗原蟲和抗滴蟲作用。對肺部和消化道的霉菌感染有抑制作用,大蒜與腫瘤抽出物相混時,瘤組織發育受阻。對膽固醇引起家兔高膽固醇血癥,高血液凝固性和主動脈脂質沉積具有保護作用。并有降低血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和脂蛋白的作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組分簡單、且由天然藥用原料的有效成分或其藥用原料的有效成分的提取物組合制成的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藥貼劑, 該貼劑具有治療消化系疾病的作用,且制作成本低廉,寫到和使用方便;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目的時提供了一種制作該貼劑的制作方法。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藥貼劑,它是由丁香酚和大蒜素混合組成,丁香酚和大蒜素按以下重量比配比而成丁香酚I 2份,大蒜素I 3份。所述的中藥貼劑的組分為丁香酚I份、大蒜素2份。所述的中藥貼劑的組分為丁香酚I份、大蒜素3份。所述的中藥貼劑的組分為丁香酚2份、大蒜素I份。所述的中藥貼劑的組分為丁香酚2份、大蒜素3份。中藥貼劑的制作方法為SI :按重量比稱取丁香酚和大蒜素,將兩者混合后待用;S2 :稱取藥用輔助料放入蒸發皿中,所述的輔助料及其重量比為硬脂酸15份、白凡士林8份、硬脂酸甘油酯10份、甘油5份,將蒸發皿放置在恒溫水浴鍋上加熱至80°C,直至輔助料溶解,并進行保溫;S3 :將混合均勻的丁香酚和大蒜素加入蒸發皿中,并用玻璃棒均勻攪拌,使其與輔助料相溶解后注入圓形片劑模具中,冷卻成型后脫模,并制備成O. 5g的圓形藥片;S4:將制得的圓形藥片放置在帶有防滲圈的無紡膠布中間,密封包裝即得成品。丁香酚的制備方法為在250mL圓底燒瓶中,加入15g樣品和IOOmL 90%的乙醇,微沸下回流lh,過濾。濾液用5%的氫氧化鈉25mL固定(pH = 9 10),過濾,蒸除乙醇,每次用25mL乙醚萃取3次;水層用5mol/L鹽酸酸化,調溶液pH = 5,每次用25mL乙醚萃取3 次,合并萃取液,用無水硫酸鈉干燥,蒸除乙醚,得產品;折射率nD20 = I. 5406,確定產品為丁香酚。大蒜素的制備方法為取去根去皮洗凈的大蒜約10kg,加入壓榨機加壓至80MPa冷壓,所得壓榨液恒溫25°C I小時,抽濾,取濾液,過5L柱體積的DlOl大孔樹脂吸附,用20L乙醇乙二醇水=5 2 3混合液以lBV/h流速洗脫,洗脫液經ESNA納濾膜濃縮,得166ml濃縮液,用350ml 90%乙醇萃取,醇相減壓濃縮,最終得到102g淡黃色液體產品(大蒜素含量95. 3% ) ο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I)該貼劑成分由天然藥用原料的提取物組合而成,涂敷在人體經絡穴位上,具有針灸針刺樣作用,可代替針灸針具的穴位針刺治療,尤其適用于畏懼針刺、暈針的患者;(2)該貼劑成分對局部穴位或局部皮膚均有滲透作用,對局部穴位或局部皮膚起治療作用;(3)該貼劑成分為天然藥用原料的提取物,其有效成分,作用機制及治療作用更加明確;(4)該貼劑除對消化性潰瘍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外,對腹瀉、腹脹具有兼顧治療作用;(5)該貼劑制備成本低廉,攜帶和使用都很方便。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但本專利技術所保護的內容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實施例I :一種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藥貼劑,它是由丁香酚和大蒜素混合組成,丁香酚和大蒜素按以下重量比配比而成丁香酚I份,大蒜素I份。中藥貼劑的制作方法為SI :稱取丁香酚10g,大蒜素10g,將兩者混合后待用;S2 :稱取藥用輔助料放入蒸發皿中,所述的輔助料及其重量分別為硬脂酸150g、白凡士林80g、硬脂酸甘油酯100g、甘油50g,將蒸發皿放置在恒溫水浴鍋上加熱至80°C,直至輔助料溶解,并進行保溫;S3 :將混合均勻的丁香酚和大蒜素加入蒸發皿中,并用玻璃棒均勻攪拌,使其與輔助料相溶解后注入圓形片劑模具中,冷卻成型后脫模,并制備成O. 5g的圓形藥片;S4:將制得的圓形藥片放置在帶有防滲圈的無紡膠布中間,密封包裝即得成品。實施例2 :—種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藥貼劑,它是由丁香酚和大蒜素混合組成, 丁香酚和大蒜素按以下重量比配比而成丁香酚I份,大蒜素2份。中藥貼劑的制作方法為SI :稱取丁香酚10g,大蒜素20g,將兩者混合后待用;S2 :稱取藥用輔助料放入蒸發皿中,所述的輔助料及其重量分別為硬脂酸150g、 白凡士林80g、硬脂酸甘油酯100g、甘油50g,將蒸發皿放置在恒溫水浴鍋上加熱至80°C,直至輔助料溶解,并進行保溫;S3 :將混合均勻的丁香酚和大蒜素加入蒸發皿中,并用玻璃棒均勻攪拌,使其與輔助料相溶解后注入圓形片劑模具中,冷卻成型后脫模,并制備成O. 5g的圓形藥片;S4:將制得的圓形藥片放置在帶有防滲圈的無紡膠布中間,密封包裝即得成品。實施例3 :—種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藥貼劑,它是由丁香酚和大蒜素混合組成, 丁香酚和大蒜素按以下重量比配比而成丁香酚I份,大蒜素3份。中藥貼劑的制作方法為SI :稱取丁香酚10g,大蒜素30g,將兩者混合后待用;S2 :稱取藥用輔助料放入蒸發皿中,所述的輔助料及其重量分別為硬脂酸150g、 白凡士林80g、硬脂酸甘油酯100g、甘油50g,將蒸發皿放置在恒溫水浴鍋上加熱至80°C,直至輔助料溶解,并進行保溫;S3 :將混合均勻的丁香酚和大蒜素加入蒸發皿中,并用玻璃棒均勻攪拌,使其與輔助料相溶解后注入圓形片劑模具中,冷卻成型后脫模,并制備成0. 5g的圓形藥片;S4:將制得的圓形藥片放置在帶有防滲圈的無紡膠布中間,密封包裝即得成品。實施例4 :一種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藥貼劑,它是由丁香酚和大蒜素混合組成, 丁香酚和大蒜素按以下重量比配比而成丁香酚2份,大蒜素I份。中藥貼劑的制作方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藥貼劑,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丁香酚和大蒜素混合組成,丁香酚和大蒜素按以下重量比配比而成:丁香酚1~2份,大蒜素1~3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藥貼劑,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丁香酚和大蒜素混合組成,丁香酚和大蒜素按以下重量比配比而成丁香酚I 2份,大蒜素I 3份。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藥貼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貼劑的組分為丁香酚I份、大蒜素2份。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藥貼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藥貼劑的組分為丁香酚I份、大蒜素3份。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藥貼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藥貼劑的組分為丁香酚2份、大蒜素I份。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藥貼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藥貼劑的組分為丁香酚2份、大蒜...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文躍強,賈波,胡靜,彭騰,楊潔,陳姣,馮躍,李果,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中醫藥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