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背光模塊,包括第一線圈、第一驅動電路、第二線圈、整流電路以及發光單元。第一驅動電路電性連接第一線圈,且第一驅動電路用以控制第一線圈產生第一磁場。第二線圈相應于第一線圈且配置于第一磁場的傳送方向上,用以接收第一磁場,并根據第一磁場提供第一感應電壓。整流電路電性連接第二線圈,用以將第一感應電壓轉換為第一驅動電壓。發光單元電性連接整流電路,以依據第一驅動電壓提供背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背光模塊,且特別關于一種通過磁場感應來傳輸電力的背光模塊。
技術介紹
由于液晶顯示器具有低電壓操作、無輻射線散射、重量輕以及體積小等傳統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所制造的顯示器無法達到的優點,因此液晶顯示器已成為近年來顯示器研究的主要課題,且不斷地朝向彩色化發展。由于液晶顯示器為非自發光型顯示器,因此需要背光模塊提供所需的光線,方可達到顯示的功能。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背光模塊中所使用的發光元件已逐漸從冷陰極螢光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轉換成更為環保的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然而,背光模塊常因發光二極管發光條(LED light bar)的連接器、驅動電路以及電力線配置等因素,使得背光模塊在設計時無法進一步的將體積縮小。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背光模塊,其可通過線圈間的磁場感應來減少背光模塊中的線路配置,使背光模塊的體積可進一步縮小且便于配置。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背光模塊,包括第一線圈、第一驅動電路、第二線圈、整流電路以及發光單元。第一驅動電路電性連接第一線圈,且第一驅動電路用以控制第一線圈產生第一磁場。第二線圈相應于第一線圈且配置于第一磁場的傳送方向上,用以接收第一磁場,并根據第一磁場提供第一感應電壓。整流電路電性連接第二線圈,用以將第一感應電壓轉換為第一驅動電壓。發光單元電性連接整流電路,以依據第一驅動電壓提供背光。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背光模塊更包括第一基板,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其中第一線圈及第一驅動電路配置于第一基板與第一表面相同的一側,第二線圈、整流電路及發光單元配置于第一基板與第二表面相同的一側。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分別為印刷于第一基板上的線圈圖案。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發光單元包括發光二極管發光條,且第二線圈配置于發光二極管發光條的第二基板。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線圈為印刷于第一基板上的線圈圖案,第二線圈為印刷于發光二極管發光條的第二基板上的線圈圖案。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整流電路電性連接于第二線圈與發光二極管發光條之間,且整流電路包括第一二極管、第二二極管、第三二極管、第四二極管以及第一電容。其中,第一二極管的陽極電性連接第二線圈的第一端。第二二極管的陰極電性連接第一二極管的陽極。第三二極管的陽極電性連接第二線圈的第二端,第三二極管的陰極電性連接第一二極管的陰極。第四二極管的陰極電性連接第三二極管的陽極,第四二極管的陽極電性連接第二二極管的陽極。第一電容,電性連接于第一二極管的陰極與第二二極管的陽極之間,用以提供第一驅動電壓。 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驅動電路,還用以接收開關驅動信號,第一驅動電路包括電壓源以及第一開關元件。電壓源電性連接第一線圈的第一端,用以提供第一電壓至第一線圈的第一端。第一開關元件電性連接于第一線圈的第二端與第二電壓之間,且依據開關驅動信號將第二電壓提供至第一線圈的第二端。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驅動電路更包括第二開關元件,電性連接于第一線圈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且依據開關驅動信號的反相信號而導通。并且,上述第一開關元件包括第一晶體管,第一晶體管的第一端電性連接第一線圈的第二端,第一晶體管的第二端接收第二電壓,第一晶體管的控制端接收開關驅動信號。此外,第二開關元件包括第二晶體管,第二晶體管的第一端電性連接第一線圈的第一端,第二晶體管的第二端電性連接第一線圈的第二端,第一晶體管的控制端接收開關驅動信號的反相信號。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驅動電路還用以接收開關驅動信號,第一驅動電路包括電壓源、第三開關元件以及第四開關元件。電壓源,用以提供第一電壓。第三開關元件電性連接于電壓源與第一線圈的第一端之間,且依據開關驅動信號將第一電壓提供至第一線圈的第一端。第四開關元件電性連接于第一線圈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且依據開關驅動信號的反相信號而導通。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三開關元件包括第三晶體管,第三晶體管的第一端電性連接電壓源,第三晶體管的第二端電性連接第一線圈的第一端,第三晶體管的控制端接收開關驅動信號。并且,第四開關元件包括第四晶體管,第四晶體管的第一端電性連接第一線圈的第一端,第四晶體管的第二端電性連接第一線圈的第二端,第四晶體管的控制端接收開關驅動信號的反相信號。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背光驅動信號由控制芯片所提供,且控制芯片包括時序控制器,背光驅動信號由時序控制器所提供。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上述背光模塊另包括第三線圈,其電性連接第一驅動電路,并受控于第一驅動電路產生第二磁場。并且,第四線圈電性連接整流電路且相對于第三線圈而配置于第二磁場的傳送方向上,用以接收第二磁場,并根據第二磁場提供第二感應電壓至整流電路。其中,整流電路將第二感應電壓轉換為第二驅動電源,且發光單元依據第一驅動電壓及第二驅動電源提供背光。基于上述,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背光模塊是通過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間的磁場感應作動,使第一驅動電路可用無線的方式來控制發光單元提供背光。如此一來,背光模塊的體積可因減少線路而縮小,進而降低背光模塊的設計成本,并且使背光模塊便于配置。為讓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附圖說明圖I為依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繪示的背光模塊的功能方塊圖。圖2為圖I中線圈、整流電路與發光單元架構實施例示意圖。圖3至圖6分別為依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繪示的第一驅動電路與第一線圈的連接組態示意圖。圖7A為圖1背光模塊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7B為圖1背光模塊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8為依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繪示的背光模塊的功能方塊圖。圖9至圖12分別為依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繪示的第一驅動電路、第一線圈及第三線圈之間的線路連接示意圖。意圖。圖。圖13A為依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繪示的發光單元及第二線圈及第四線圈的配置示圖13B為依據圖13A實施例繪示的發光單元及第二線圈及第四線圈的配置示意其中,附圖標記100、100a、100b、800、800a、800b :背光模塊111:第一線圈112:第二線圈120、120a、120b、120c、120d、820、820a、820b、820c、820d :第一驅動電路141,720,1320 :發光二極管發光條310、510、910、1110 :電壓源320、410、520、610、920、930、1010、1020、1120、1130、1210、1220 :開關元件130、130a、830 :整流電路140、140a、840 :發光單元710、1310:第一基板711、1311 :第一表面712、1312 :第二表面811 :第三線圈812:第四線圈1321 :發光二極管1322:第二基板1330、1340 :線圈圖案Cl :第一電容Dl :第一二極管D2 :第二二極管D3 :第三二極管D4:第四二極管DIR1、DIR2 :傳送方向DS、DS1、DS2、DSR、DS1R、DS2R :開關驅動信號IVl :第一感應電壓IV2 :第二感應電壓Ml :第一磁場M2 :第二磁場T1 T12:晶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線圈;第一驅動電路,電性連接該第一線圈,該第一驅動電路用以控制該第一線圈產生第一磁場;第二線圈,相應于該第一線圈配置于該第一磁場的傳送方向上,用以接收該第一磁場,并根據該第一磁場提供第一感應電壓;整流電路,電性連接該第二線圈,用以將該第一感應電壓轉換為第一驅動電壓;以及發光單元,電性連接該整流電路,以依據該第一驅動電壓提供背光。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宗勛,林晃蒂,徐彬翔,
申請(專利權)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