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結構支架及面板顯示模塊。該面板顯示模塊包含一殼體、一背光模塊及該結構支架。該背光模塊設置于該殼體內并包含一結構外框架,該結構外框架具有一側邊部。該結構支架安裝于該側邊部并包含一C形夾部及一支架部。該C形夾部具有一開口,該C形夾部經由該開口夾持該側邊部。該支架部固定于該C形夾部且相對于該開口突出。因此,利用此額外的結構支架,該結構外框架可保有完整的結構,維持原有的結構強度,避免了現有背光模塊的結構框架破孔后造成結構強度不足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關于一種結構支架及顯不模塊,尤指一種用以安裝于背光模塊的結構支架及具有該結構支架的面板顯示模塊。
技術介紹
于現有液晶面板顯示裝置的架構中,液晶面板模塊與背光模塊疊置組合,于實作上可另以結構框架將兩者結合。當液晶面板顯示裝置采用薄形設計時,前述以額外的結構框架結合的方式使裝置體積難以縮減而不適用于薄形化設計的結構中。于實作上,薄形化的液晶面板顯示裝置通常將液晶面板直接貼附于背光模塊的結構框架上,以縮減垂直方向的結構厚度。此外,液晶面板的控制電路模塊亦移置前述背光模塊的側邊,以抑制控制電路模塊對前述結構厚度的影響。另外,為了使控制電路模塊與液晶面板間的電性連接穩定,控制電路模塊采用固定設置的設計。常見的設計多為將背光模塊的結構框架(通常以金屬板彎折成形)部分區域裁切、向外彎折以形成載臺,作用承載、固定控制電路模塊之用,但卻造成背光模塊的結構框架因破孔而使結構強度下降,背光模塊整體的結構強度亦下降。薄形化設計使得各結構件于組裝過程中或多或少均會產生些許的彈性變形,例如彎曲。于液晶面板顯示裝置的外殼組裝過程中,外殼產生的彈性變形將使用于組裝的外力傳遞至設置于殼體內部的液晶面板及背光模塊,當背光模塊整體的結構強度不足抵抗此變形力量時,結構脆性較高的液晶面板將因無法配合變形而造成碎裂的現象。此外,為提升液晶面板顯示裝置的密封性,外殼與液晶面板間多以雙面膠貼合,但為前述貼合所施加的力量更是絕大部分由液晶面板及背光模塊支撐,使得前述背光模塊強度不足引起液晶面板碎裂的現象更易發生。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先前技術中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結構支架,用以安裝于一背光模塊的一結構外框架的一側邊部上。本專利技術利用該結構支架,使得該結構外框架的結構強度得以維持,進而解決現有背光模塊的結構框架破孔后造成結構強度不足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結構支架于使用上是安裝于一背光模塊的一結構外框架的一側邊部上。該結構支架包含一 C形夾部及一支架部。該C形夾部具有一開口,該C形夾部經由該開口夾持該側邊部。該支架部固定于該C形夾部且相對于該開口突出。藉此,該結構外框架無需如現有技術的背光模塊的結構框架,需破孔以形成支架,故該結構外框架可保有完整的結構,維持原有的結構強度。于實際使用上,該支架部可用于固定該背光模塊于其他結構件上,例如裝置殼體;或當該背光模塊上疊置一顯示面板(例如液晶面板)時,該支架部可用以固定、承載用于控制該顯示面板的一電路板模塊。但本專利技術均不以此為限。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面板顯示模塊,具有本專利技術的結構支架,故該面板顯示模塊的背光模塊的結構外框架的結構強度得以維持,進而解決現有液晶面板顯示裝置的液晶面板因其背光模塊結構強度不足而易引起碎裂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面板顯不模塊包含一殼體、一背光模塊及一結構支架。該背光模塊設置于該殼體內并包含一結構外框架,該結構外框架具有一側邊部。該結構支架安裝于該側邊部并包含一C形夾部及一支架部。該C形夾部具有一開口并經由該開口夾持該側邊部。該支架部固定于該C形夾部且相對于該開口突出。同樣地,該結構外框架保有完整的結構,維持原有的結構強度;該支架部則可用于將該背光模塊于該殼體上之用,或是用以固定、承載一電路板模塊,例如用于控制疊置于該背光模塊上的顯不面板。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定。附圖說明圖1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面板顯示模塊的正視圖;圖2為圖1中面板顯示模塊沿線X-X的局部剖視圖; 圖3為圖1中結構支架的剖視示意圖;圖4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面板顯示模塊的局部剖視圖;圖5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面板顯示模塊的局部剖視圖;圖6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面板顯示模塊的局部剖視圖;圖7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面板顯示模塊的局部剖視圖;圖8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面板顯示模塊的局部剖視圖;圖9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結構支架的剖視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1、2、3、4、5、6面板顯示模塊I2 殼體14背光模塊15、17、37 粘著件16顯示面板18、28、38、48、58、68、78 結構支架19電路板模塊59螺絲122窗口124螺孔柱142結構外框架142a 延伸方向142b 垂直方向144導光板146光源裝置182a開口182,282,382,482,582,682,782C 形夾部582a 底表面682a 頂表面184,784 支架部184a間隙1422側邊部1422a 上表面1422b 下表面1422c側表面1422d邊緣1422e邊緣1822上夾持部1824下夾持部1826、2826、3826 頂部1828底部1830側部1842上連接側1842a、1842b 側邊1842c頂表面1844下連接側1844a、1844b 側邊1844c底表面1846、4826 肋條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以更進一步了解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為本專利技術所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限制。請參閱圖1及圖2,圖1為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面板顯示模塊I的正視圖,圖2為圖1中面板顯示模塊I沿線X-X的局部剖視圖。面板顯示模塊I包含一殼體12 (于圖1中以虛線框繪不)、一背光模塊14、一顯不面板16及一結構支架18。背光模塊14、顯不面板16及結構支架18均設置于殼體12中,殼體12具有一窗口 122,顯不面板16經由窗口 122露出;其中顯示面板16與殼體12間可設置一粘著件15 (例如雙面膠),可使面板顯示模塊I保持一定程度的密封性。背光模塊14包含一結構外框架142、一導光板144及一光源裝置146,結構外框架142圍繞并固定導光板144,光源裝置146 (例如LED光棒)設置結構外框架142與導光板144之間且位于結構外框架142內側。顯示面板16固定于結構外框架142且位于導光板144之上。結構外框架142具有一側邊部1422。結構支架18安裝于側邊部1422。請參閱圖3,其為結構支架18的剖視示意圖。結構支架18包含一 C形夾部182及一支架部184。C形夾部182包含一上夾持部1822及一下夾持部1824,上夾持部1822及下夾持部1824整體呈一 C形截面結構并具有一開口 182a。支架部184呈一彈性彎折結構,此彈性彎折結構具有一上連接側1842及一下連接側1844。上連接側1842的一側邊1842a與下連接側1844的一側邊1844a相連接,上連接側1842的另一側邊1842b與下連接側1844的另一側邊1844b之間形成間隙184a,使得上連接側1842及下連接側1844可相對彈性變形。上夾持部1822及下夾持部1824分別固定連接至上連接側1842的側邊1842b及下連接側1844的側邊1844b,使得支架部184相對于開口 182a突出延伸。于本實施例中,C形夾部182及支架部184 —體成形,且是由彎折一金屬板材制成,但本專利技術不以此為限,例如以工程塑膠射出成形制成亦可。請參閱第I至圖3。C形夾部182經由開口 182a夾持側邊部1422。側邊部1422具有一上表面1422a、相對上表面1422a的一下表面1422b及鄰接上表面1422a及下表面1422b的一側表面1422c。上夾持部1822緊貼上表面14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結構支架,用以安裝于一背光模塊的一結構外框架的一側邊部上,其特征在于,該結構支架包含:一C形夾部,具有一開口,該C形夾部經由該開口夾持該側邊部;以及一支架部,固定于該C形夾部且相對于該開口突出。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杰仁,
申請(專利權)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