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豆漿機技術領域,尤涉及一種用于豆漿機的高效粉碎結構,包括設于密封的粉碎容器內的粉碎刀具,粉碎刀具通過刀片軸與電機連接,所述粉碎容器內壁設有筋條,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刀具外徑與粉碎刀具延伸至與筋條相交直徑的比例為0.6~1.0。該高效粉碎結構,利用設于粉碎容器內壁的筋條的阻力,并設計了粉碎刀具外徑與粉碎刀具延伸至與筋條相交直徑的比例為0.6~1.0,使粉碎容器內相對規則的水流旋流發生改變,形成不規則的混流,從而加大了粉碎物料與粉碎刀具的接觸機會,對粉碎物料二次打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進而大大提高了對粉碎容器內物料的粉碎效果。(*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豆漿機
,尤涉及一種用于豆漿機的高效粉碎結構。
技術介紹
現有的豆漿機一般都設置有一個盛裝豆漿的桶體,在機頭內固定有電機和控制器,機頭下部固定有濾網杯、電熱管和與電機軸連接的刀具。機頭與桶體可分離。使用時向桶體內加入適量的水,經浸泡后的豆放入濾網杯內。電機帶動刀具旋轉而將濾網杯內的豆粉碎,溶液于水的豆粉經濾網杯流出而進入桶體,濾網杯的作用是限制沒有被粉碎的豆粒在刀具能達到的范圍內。當控制器設置的時間到達后,控制器連通電源讓電熱管對桶體內的豆漿加熱,直到控制器檢測到桶體內的豆漿煮熟后,控制器停止電熱管加熱,此時豆漿即可飲用。這種傳統的豆漿機用濾網杯控制豆粒粉碎,操作、清洗繁瑣,打漿效果不好,制得的豆漿不夠細滑,豆渣多。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點,本技術提供了 一種高效粉碎結構,加大了粉碎物料與粉碎刀具的接觸機會,大大提高了對粉碎容器內物料的粉碎效果。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高效粉碎結構,包括設于密閉的粉碎容器內的粉碎刀具,粉碎刀具通過刀片軸與電機連接,所述粉碎容器內壁設有筋條,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刀具外徑與粉碎刀具延伸至與筋條相交直徑的比例為O. 6 I. O。優選地,所述粉碎刀具外徑與粉碎刀具延伸至與筋條相交直徑的比例為0.9。改進之一,所述粉碎刀具外徑與筋條的最近距離為O 28mm。優選地,所述粉碎刀具外徑與筋條的距離為7mm。改進之二,所述粉碎容器內的物料與粉碎容器內部凈容積的比例為O. 4 O. 9。優選地,所述粉碎容器內的物料為豆水混合物。可選地,所述粉碎容器開口處設有密封蓋,所述密封蓋與粉碎容器的腔體密封配合,保證粉碎容器工作時,物料能保留在腔體內進行充分地粉碎。其中,所述粉碎容器底部的外徑為94 134mm,所述粉碎容器的高度為76 190mmo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高效粉碎結構,利用設于粉碎容器內壁的筋條的阻力,并設計了粉碎刀具外徑與粉碎刀具延伸至與筋條相交直徑的比例為O. 6 I. 0,使粉碎容器內相對規則的水流旋流發生改變,形成不規則的混流,從而加大了粉碎物料與粉碎刀具的接觸機會,對粉碎物料二次打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進而大大提高了對粉碎容器內物料的粉碎效果。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高效粉碎結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高效粉碎結構的俯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I至圖2所示為本技術高效粉碎結構的實施例,包括設于密封的粉碎容器10內的粉碎刀具11,粉碎刀具11通過刀片軸與電機連接,粉碎容器10內壁設有筋條12,粉碎刀具11外徑Dl與粉碎刀具11延伸至與筋條12相交直徑D2的比例為O. 6 I. 0,粉碎刀具11外徑Dl與筋條12的最近距離L為O 28mm,粉碎容器10內的物料與粉碎容器10內部凈容積X的比例為O. 4 O. 9。其中,粉碎容器10開口處設有密封蓋,密封蓋與粉碎容器10的腔體密封配合,粉碎容器10工作時,物料保留在腔體內進行充分地粉碎。 本實施例中,Dl取 82mm,D2 取 95mm,Dl/D2=82/95=0. 863158 ^ O. 9,即粉碎刀具11外徑Dl與粉碎刀具11延伸至與筋條12相交直徑D2的比例為O. 9,粉碎刀具11外徑與筋條12的距離為7mm,粉碎容器10內的物料為豆水混合物。其中,粉碎容器10內部凈容積X為O. 85L(密度按照I來計算),豆水混合物體積XO為豆量ml與水量m2之和,即Χ0/Χ=(ml+m2) /X=O. 4 O. 9。另外,該高效粉碎結構的粉碎容器10底部的外徑為94 134mm,粉碎容器10的高度為76 190mm。本實施例高效粉碎結構用于豆漿機制漿的粉碎容器,利用設于粉碎容器10內壁的筋條12的阻力,并設計了粉碎刀具11外徑與粉碎刀具11延伸至與筋條12相交直徑的比例,使粉碎容器10內相對規則的水流旋流發生改變,形成不規則的混流,從而加大了豆水混合物與粉碎刀具11的接觸機會,對豆水混合物二次打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進而大大提高了對豆漿機粉碎容器內豆水混合物的粉碎效果,提高制漿效果,制得口感細滑的豆漿。權利要求1.一種高效粉碎結構,包括設于密閉的粉碎容器內的粉碎刀具,粉碎刀具通過刀片軸與電機連接,所述粉碎容器內壁設有筋條,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刀具外徑與粉碎刀具延伸至與筋條相交直徑的比例為O. 6 1. O。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粉碎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刀具外徑與粉碎刀具延伸至與筋條相交直徑的比例為O. 9。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粉碎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刀具外徑與筋條的最近距離為O 28臟。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粉碎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刀具外徑與筋條的距離為7mm。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粉碎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容器內的物料與粉碎容器內部凈容積的比例為O. 4 O. 9。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粉碎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容器開口處設有密封蓋,所述密封蓋與粉碎容器的腔體密封配合。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粉碎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容器底部的外徑為94 134mm。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高效粉碎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容器的高度為76 190mm。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豆漿機
,尤涉及一種用于豆漿機的高效粉碎結構,包括設于密封的粉碎容器內的粉碎刀具,粉碎刀具通過刀片軸與電機連接,所述粉碎容器內壁設有筋條,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刀具外徑與粉碎刀具延伸至與筋條相交直徑的比例為0.6~1.0。該高效粉碎結構,利用設于粉碎容器內壁的筋條的阻力,并設計了粉碎刀具外徑與粉碎刀具延伸至與筋條相交直徑的比例為0.6~1.0,使粉碎容器內相對規則的水流旋流發生改變,形成不規則的混流,從而加大了粉碎物料與粉碎刀具的接觸機會,對粉碎物料二次打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進而大大提高了對粉碎容器內物料的粉碎效果。文檔編號A23C11/10GK202801258SQ2012201525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2日專利技術者陳煒杰, 田志峰 申請人: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高效粉碎結構,包括設于密閉的粉碎容器內的粉碎刀具,粉碎刀具通過刀片軸與電機連接,所述粉碎容器內壁設有筋條,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刀具外徑與粉碎刀具延伸至與筋條相交直徑的比例為0.6~1.0。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煒杰,田志峰,
申請(專利權)人: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