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車外工作臺,屬機械設備技術領域,包括相互連接的支撐裝置和操作臺板,其中,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一支撐結構和第二支撐結構,所述操作臺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結構上。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機械強度高,具有強抗擊打力及承載力,為維修等操作提供了充分可靠的保障,并且,方便拆卸及組裝,能夠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解決了工作臺的強度與安裝、使用的不協(xié)調問題,并且使用不受環(huán)境和地域限制,適于在相關需要工作臺應用的領域推廣應用,特別適于在野外進行維修作業(yè)的工程車輛使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車外工作臺,屬機械設備
技術介紹
目前,在在工程車輛進行維修作業(yè)的過程中,通常都需要工作臺,以便于工作人員進行相關操作。普遍使用的工作臺主要有車內工作臺和移動工作臺2種,其中,車內工作臺固定在工程車輛的車廂內使用,需要工作人員移動被修設備進出車廂,勞動強度和工作量大,并且操作空間有限,嚴重影響工作效率;移動工作臺能夠根據(jù)需要隨維修工位移動安裝地點,包括在車外使用,但是,其結構強度低,抗沖擊力及承重力有限,不能承受機械維修過程中產生的較強作用力,不適合推廣應用。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車外工作臺,便于安裝及拆卸,并具有高結構強度,能夠保證操作穩(wěn)定、安全可靠,使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高。本技術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車外工作臺,包括相互連接的支撐裝置和操作臺板,其中,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一支撐結構和第二支撐結構,所述操作臺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結構上。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結構的數(shù)量為兩組以上,所述第二支撐結構的數(shù)量為兩組以上,所述第一支撐結構和第二支撐結構的數(shù)量相同。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結構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所述第二支撐結構包括依次相互連接的第一支撐架、第二支撐架和第三支撐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撐架與所述第二支撐板相互連接,所述操作臺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架上。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之間彎折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架與第二支撐架之間彎折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架和第三支撐架之間彎折連接。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撐架呈水平設置。進一步地,所述第三支撐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架相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架的另一端設有支撐盤,所述支撐盤能夠增加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增強支撐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度。優(yōu)選地,所述支撐盤上設有支撐螺桿,所述第三支撐架的高度能夠通過旋轉所述支撐螺桿進行調節(jié),利于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需要進行高度設定,從而方便相關人員進行工作。較佳地,所述操作臺板上設置有固定安裝孔,便于根據(jù)需要固定安裝臺虎鉗、砂輪機等機械加工設備,也可作為電子設備的穿線孔,便于設備連接;所述操作臺板通過搭扣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架上;所述第一支撐架與所述第二支撐板之間通過銷軸鎖定裝置相連接;所述支撐盤為球頭支撐盤,能夠適應不平的地面;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為相互連接的呈“L”型的一體;所述第一支撐架、第二支撐架和第三支撐架為相互連接的呈“Z”型的一體;利于增強支撐裝置整體的穩(wěn)定性。應用本技術車外工作臺時,首先根據(jù)實際需要選定安裝地點,然后,將第一支撐結構與工程車輛的副車架等支撐部位相連接,接著,將第二支撐結構與第一支撐結構相連接,將第二支撐結構的另一端與支撐地面穩(wěn)固連接后,再將操作臺板設置在第二支撐結構上,利用各結構之間的相互支撐作用,形成穩(wěn)固的工作臺,從而為維修等工作的高效運行提供可靠的保障和充分的便利。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I、本技術設計新穎,結構簡單,機械強度高,具有強抗擊打力及承載力,為維修等操作提供了充分可靠的保障,并且,方便拆卸及組裝,能夠大幅提高工作效率;2、本技術的創(chuàng)新設計,有效地解決了工作臺的強度與安裝、使用的不協(xié)調問題,并且使用不受環(huán)境和地域限制,適于在相關需要工作臺應用的領域推廣應用,特別適于在野外進行維修作業(yè)的工程車輛使用。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車外工作臺的主視圖;圖2為本技術車外工作臺的側視圖。圖中所示1-第一支撐板;2_第二支撐板;3_第一支撐架;4_第二支撐架;5-第三支撐架;6_操作臺板;7_支撐螺桿;8_球頭支撐盤;9_銷軸鎖定裝置;10_搭扣;11_固定安裝孔;12_副車架。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此。如圖I及圖2所示,一種車外工作臺,包括相互連接的支撐裝置和操作臺板6,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相互連接的兩組第一支撐結構和兩組第二支撐結構,所述操作臺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結構上;其中,所述第一支撐結構包括彎折連接的第一支撐板I和第二支撐板2;所述第二支撐結構包括依次彎折連接的第一支撐架3、第二支撐架4和第三支撐架5 ;第一支撐架3與第二支撐板2相互連接;第二支撐架4呈水平設置,操作臺板6設置在第二支撐架4上;第三支撐架5另一端設有帶支撐螺桿7的球頭支撐盤8。上述實施例中球頭支撐盤8能夠增加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并能夠適應不平的地面,增強支撐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度;第三支撐架5的高度能夠通過旋轉支撐螺桿7進行調節(jié),利于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需要進行高度設定,從而方便相關人員進行工作;第一支撐架3與第二支撐板2之間通過銷軸鎖定裝置9相連接,便于現(xiàn)場操作,且能夠保障鎖固效果;操作臺板6通過搭扣10設置在第二支撐架4上,便于現(xiàn)場操作,并利于形成保持結構穩(wěn)定可靠;操作臺板6上設置有固定安裝孔11,便于根據(jù)需要固定安裝臺虎鉗、砂輪機等機械加工設備,也可作為電子設備的穿線孔,便于設備連接。應用本技術車外工作臺時,首先根據(jù)實際需要選定安裝地點,然后,將第一支撐板I與車輛的副車架12相連接,接著,將第一支撐架3與第二支撐板2之間通過銷軸鎖定裝置9鎖固連接,將球頭支撐盤8與支撐地面穩(wěn)固連接后,通過旋轉支撐螺桿7調節(jié)高度,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需要進行高度設定后,再將操作臺板6通過搭扣10設置在第二支撐架4上,即形成穩(wěn)固的工作臺,根據(jù)需要投入維修作業(yè)等使用。當使用完畢,只需將各部分進行拆卸保存即可。在此應用過程中,副車架12與第一支撐板I之間的連接,第一支撐板I和第二支撐板2之間的彎折連接,第一支撐架3與第二支撐板2之間的連接,第一支撐架3、第二支撐架4和第三支撐架5之間的彎折連接,各裝置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整體的穩(wěn)固的工作臺支撐體系,從而為維修等工作的高效運行提供可靠的保障和充分的便利。實施例2如圖I及圖2所示,一種車外工作臺,其結構和設置同實施例1,不同的是如下設置所述第一支撐板I和第二支撐板2為相互連接的呈“L”型的一體,所述第一支撐架3、第二支撐架4和第三支撐架5為相互連接的呈“Z”型的一體。本技術車外工作臺的應用同實施例1,其中,第一支撐結構呈“L”型、第二支撐結構呈“Z”型的設置能夠使支撐裝置整體的穩(wěn)定性得到增強。本技術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做出的對上述實施方式任何顯而易見的改進或變更,都不會超出本技術的構思和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車外工作臺,包括相互連接的支撐裝置和操作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一支撐結構和第二支撐結構,所述操作臺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結構上。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外工作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結構的數(shù)量為兩組以上,所述第二支撐結構的數(shù)量為兩組以上,所述第一支撐結構和第二支撐結構的數(shù)量相同。3.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車外工作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結構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所述第二支撐結構包括依次相互連接的第一支撐架、第二支撐架和第三支撐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撐架與所述第二支撐板相互連接,所述操作臺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架上。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外工作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之間彎折連接; 所述第一支撐架與第二支撐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車外工作臺,包括相互連接的支撐裝置和操作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一支撐結構和第二支撐結構,所述操作臺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撐結構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顧進超,李軍,劉愛民,張毅,趙浩,陳政新,冷曉艷,尚偉昌,馮文明,屈迪,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六三九六一部隊,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