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可調群組間偏芯的CCTV定焦鏡頭,包括主鏡筒和軸設于主鏡筒內的一群透鏡組、二群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群透鏡組通過二群調焦筒安裝在主鏡筒內,二群調焦筒側壁上周向均勻分布有三個調芯螺孔,主鏡筒側壁上開有三個調芯讓位槽與調芯螺孔對應,調芯螺孔內安裝有調芯螺釘,調芯螺釘底部頂止于二群透鏡組側壁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成本低,操作員只需在鏡筒外通過調節安裝在二群調焦筒上的三個調芯螺釘來調整二群透鏡組與一群透鏡組之間的由于安裝誤差、零件加工誤差所引起的偏芯量,無須進行元件拆卸,操作簡單易懂,不會產生零部件損傷報廢。(*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種可調群組間偏芯的CCTV定焦鏡頭(-)
本技術涉及一種CCTV定焦鏡頭,特別是一種可調群組間偏芯的CCTV定焦鏡頭。
技術介紹
近年來,伴隨著監控行業的發展,CCTV鏡頭已越來越受到各鏡頭生產廠商和工程承包商的關注。CCTV鏡頭作為監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鏡頭的成像質量要求更專業、 更嚴格。由于光學鏡頭的組裝敏感度都非常高,一般來說鏡片間、鏡片與鏡筒間以及多個鏡筒間細微的誤差都會產生很大的偏心,造成解像力下降,影響鏡頭的生產。因此如何盡可能地減小裝配誤差、提升解像力將成為光學鏡頭生產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而調芯方式可以很好地解決偏芯問題,完成光學對芯。現行的一般鏡頭都是通過旋轉群組之間的角度進行群組之間偏芯的調整。通常的做法是用一個墊圈與固定柱將前后群連接在一起,制作的時候先檢驗兩群之間的偏芯量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圍內,若偏芯量過大時,將墊圈與固定柱拆下,并將后群鏡頭旋轉一定的角度(例如旋轉120度或者240度),再將后群鏡頭組裝起來,然后再檢驗其偏芯量;也有的是借助一個旋轉調芯結構進行這個過程,就是將前群鏡頭與一個連接環固定,后群鏡頭則通過連接柱等與該連接環相連,旋轉時只拆卸連接柱,整體旋轉后群鏡頭后再固定檢測。然而這兩種方式都包含有一個拆卸的程序,所需的工時較長,在拆裝的過程中還會造成零部件的損傷,造成報廢,增加制造成本。因此,如何設計一種調芯操作簡易、減少鏡片損傷的鏡頭結構是當務之急。(三)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調芯操作簡易、能有效減少鏡片損傷、降低報廢率的鏡頭結構。本技術是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可調群組間偏芯的CCTV定焦鏡頭,包括主鏡筒和軸設于主鏡筒內的一群透鏡組、二群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群透鏡組通過二群調焦筒安裝在主鏡筒內,二群調焦筒側壁上周向均勻分布有三個調芯螺孔,主鏡筒側壁上開有三個調芯讓位槽與調芯螺孔對應,調芯螺孔內安裝有調芯螺釘,調芯螺釘底部頂止于二群透鏡組側壁上。上述所述二群調焦筒包括相連的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二群透鏡組安裝在第二容置腔內,所述一群透鏡組頂部固定安裝在主鏡筒上,一群透鏡組的后半部伸入到第一容置腔內,第一容置腔前端設置有調焦系統。上述所述調焦系統包括安裝在所述主鏡筒外的相互固定連接的曲線筒和調焦筒, 所述主鏡筒側壁上設有軸向直槽,曲線筒上設有螺旋狀導向槽,第一容置腔前部側壁上設有導向突起插入在螺旋狀導向槽和軸向直槽內。上述所述一群透鏡組后端安裝有光圈組件,所述第一容置腔后端的側壁設有一周向通槽,主鏡筒中部側壁上與周向通槽對應地設有光圈槽;主鏡筒外側設有光圈調節筒,所述光圈組件的光圈撥桿穿過周向通槽、光圈槽后與光圈調節筒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有以下優點本技術結構簡單,成本低,操作員只需在鏡筒外通過調節安裝在二群調焦筒上的三個調芯螺釘來調整二群透鏡組與一群透鏡組之間的由于安裝誤差、零件加工誤差所引起的偏芯量,無須進行元件拆卸,操作簡單易懂,不會產生零部件損傷報廢。一群透鏡組的后半部位于二群調焦筒的第一容置腔內,保證了 一群透鏡組和二群調焦筒之間的同軸度。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元件爆炸圖;圖2是本技術的剖示圖圖3是圖2中A處的放大圖;圖4是圖2中B處的放大圖;圖5是本技術的主鏡筒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的二群調焦筒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詳細的說明如圖I所示,本技術包括主鏡筒I和軸設于主鏡筒I內的一群透鏡組2、二群透鏡組3,所述二群透鏡組3通過二群調焦筒4安裝在主鏡筒I內,二群調焦筒4側壁上周向均勻分布有三個調芯螺孔15,主鏡筒I側壁上開有三個調芯讓位槽17與調芯螺孔15對應,調芯螺孔15內安裝有調芯螺釘16,調芯螺釘16底部頂止于二群透鏡組3側壁上。所述主鏡筒I后端設有與攝像機接口相連的標準接口 8,所述標準接口 8通過連接筒9固定在主鏡筒I上。上述所述二群調焦筒4包括相連的第一容置腔41和第二容置腔42,所述二群透鏡組3安裝在第二容置腔42內,所述一群透鏡組2頂部固定安裝在主鏡筒I上,一群透鏡組 2的后半部伸入到第一容置腔41內,第一容置腔前端設置有調焦系統。所述調焦系統包括安裝在所述主鏡筒I外的相互固定連接的曲線筒6和調焦筒7,所述主鏡筒I側壁上設有三個軸向直槽18,曲線筒6上對應地設有三個螺旋狀導向槽19,第一容置腔41前端側壁上安裝有三個PIN腳44插入到螺旋狀導向槽19和軸向直槽18內。當使用者需調節鏡頭焦距時,只需轉動調焦筒7,帶動曲線筒6轉動,曲線筒6轉動時螺旋狀導向槽19的兩側壁推動 PIN腳44移動,PIN腳44在周向方向上受軸向直槽18的限制,帶動二群調焦筒4和二群透鏡組3前后直線運動。上述所述一群透鏡組2后側安裝有光圈組件22,所述第一容置腔41底部側壁設有一周向通槽43,主鏡筒I中部側壁上與周向通槽43對應地設有光圈槽10 ;主鏡筒I外側設有光圈調節筒11,所述光圈組件22的光圈撥桿21穿過周向通槽43、光圈槽10后與光圈調節筒11連接。光圈調節筒11上設有光圈鎖緊螺釘14,使用者撥動光圈鎖緊螺釘14帶動光圈調節筒11轉動可調節光圈大小。上述所述二群透鏡組3包括二群鏡筒31和軸設于二群鏡筒31內的若干鏡片,鏡片包括至少一片待調芯鏡片34,所述二群鏡筒31側壁上周向均勻分布有三個二群調芯螺孔32,二群調芯螺孔32內安裝有二群調芯螺釘33,二群調芯螺釘33底部頂止于所述待調芯鏡片34側緣,所述二群調焦筒4側壁上周向均勻分布有三個二群調芯讓位孔45,主鏡筒 I側壁上開有三個二群調芯讓位槽20,二群調芯讓位槽20、二群調芯讓位孔45和所述二群調芯螺孔32相對應。二群透鏡組3里的鏡片,也可通過類似的調芯結構來調節偏芯。所述的二群調芯讓位孔45和調芯讓位槽17分布在同一圓周上。本技術的安裝及調芯過程如下先將所述二群調焦筒4通過3個PIN腳44組入所述主鏡筒I內部,保證二群調焦筒4可以通過調節所述調焦筒7而前后運動;將所述一群透鏡組2通過3個螺絲緊固件固定地安裝在主鏡筒I內部,保證光圈在調節所述光圈調節筒11時可以正常地打開、關閉;將主筒連接座12固定地安裝在所述一群透鏡組2前端,然后將所述二群透鏡組3用二群組鎖壓環5固定安裝在二群調焦筒4內,安裝的時候二群調焦筒4上的調芯螺絲孔15與主鏡筒 I上的調芯螺絲讓位槽17相互對應;二群調芯讓位槽20、二群調芯讓位孔45和所述二群調芯螺孔32相對應。然后將所述標準接口 8安裝在主鏡筒I后端面處,在主鏡筒I、原連接筒9的位置上安裝一調芯治具,以固定安裝標準接口 8,再在所述二群調焦筒4的調芯螺絲孔15內安裝調芯螺釘16,安裝調芯螺釘16時不可鎖緊,只保證所述的調芯螺釘16與所述的二群透鏡組 3輕輕接觸。按照上述安裝完所述零件后即可進行調芯工作。將本技術所述CCTV定焦鏡頭安裝到投影機上面,調整后焦距到要求的位置, 微調調焦筒7觀察解像情況,直至投影清晰、有輕微拖影。觀察投影現象,通過旋轉標準接口 8使拖影的方向與二群調焦筒4上3個調芯螺絲孔15其中的一個方向一致,將螺絲刀通過主鏡筒I上的調芯螺絲讓位槽17插入至可旋轉所述的調芯螺釘1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調群組間偏芯的CCTV定焦鏡頭,包括主鏡筒和軸設于主鏡筒內的一群透鏡組、二群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群透鏡組通過二群調焦筒安裝在主鏡筒內,二群調焦筒側壁上周向均勻分布有三個調芯螺孔,主鏡筒側壁上開有三個調芯讓位槽與調芯螺孔對應,調芯螺孔內安裝有調芯螺釘,調芯螺釘底部頂止于二群透鏡組側壁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可調群組間偏芯的CCTV定焦鏡頭,包括主鏡筒和軸設于主鏡筒內的一群透鏡組、二群透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群透鏡組通過二群調焦筒安裝在主鏡筒內,二群調焦筒側壁上周向均勻分布有三個調芯螺孔,主鏡筒側壁上開有三個調芯讓位槽與調芯螺孔對應,調芯螺孔內安裝有調芯螺釘,調芯螺釘底部頂止于二群透鏡組側壁上。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可調群組間偏芯的CCTV定焦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群調焦筒包括相連的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二群透鏡組安裝在第二容置腔內,所述一群透鏡組頂部固定安裝在主鏡筒上,一群透鏡組的后半部伸入到第一容置腔內,第一容置腔前端設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蘭喜艷,秦翠玲,張曉鋒,王瑤,秦楊陽,徐凱,
申請(專利權)人:鳳凰光學廣東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