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多諧振寬帶環天線系統,包括PCB板和天線,所述天線包括環路分支、第一開路分支、第二開路分支、饋線和接地線,所述環路分支包括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一末端分別連接饋線和第一開路分支;所述第二末端分別連接接地線和第二開路分支。所述第一開路分支和第二開路分支鏡像對稱。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調節環天線自身的諧振模式達到高頻3個諧振的多諧振寬帶環天線,可以滿足LTE高頻段和常規GSM850/900,DCS,PCS,UMTS同時工作要求,并有良好頭手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多諧振寬帶環天線系統。
技術介紹
隨著移動通信的發展,LTE (Long Term Evaluation)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常用 LTE 頻段LTE (E-UTRA Band 13/17/20),頻率范圍 O. 7GHz_0. 862GHz。LTE(E-UTRABand 40),頻率范圍 2. 3GHz_2. 4GHz。LTE (E-UTRA Band 7),頻率范圍 2. 5GHz_2. 7GHz。通常移動終端設備還包括GSM850/900,DCS, PCS, UMTS,其頻率 范圍0. 824GHz_0. 96GHz,I.71GHz-2. 17GHz。但常規移動終端設備在不改變原有尺寸的基礎上要實現如此寬的高低頻帶寬相當難。由于移動終端設備的低頻基本上取決于移動終端設備地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尺寸,在不改變地板PCB尺寸幾乎無法實現低頻全頻段覆蓋O. 7GHz-0. 96GHzο而高頻I. 71GHz_2. 7GHz則有提升的空間。對內置天線的一個重要的技術指標要求就是,達到盡可能高的天線的頭手輻射效率。天線的輻射效率是衡量天線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輻射效率要在三種情況下作測量I .自由空間,2。靠近人頭,3。手握靠近人頭。上述頭手輻射效率就是指手握手機靠近人頭的情況下的效率。也就是要提高天線的頭手輻射效率,在提高天線自由空間效率的同時,盡可能減小頭和手帶來的損耗,即最終提高了天線的頭手輻射效率。環天線共認有良好的頭手效率表現的天線形式。現有技術如圖1,通過引入電容,形成額外的單極諧振模式達到高頻3個諧振帶。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公開一種多諧振寬帶環天線系統,通過調節環天線自身的諧振模式達到高頻3個諧振的多諧振寬帶環天線,可以滿足LTE高頻段和常規GSM850/900,DCS, PCS, UMTS同時工作要求,并有良好頭手效率。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多諧振寬帶環天線系統,包括PCB板和天線,所述天線包括環路分支、第一開路分支、第二開路分支、饋線和接地線,所述環路分支包括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一末端分別連接饋線和第一開路分支;所述第二末端分別連接接地線和第二開路分支。較佳地,所述第一開路分支和第二開路分支鏡像對稱。較佳地,所述饋線與所述接地線鏡像對稱;所述饋線經過兩次九十度折彎后延伸至環路天線第一末端處與其連接;所述接地線經過兩次九十度折彎后延伸至環路天線第二末端處與其連接。較佳地,所述第一開路分支和第二開路分支均向環路分支靠近設置。較佳地,所述第一開路分支和第二開路分支均向PCB板靠近設置。較佳地,所述第一開路分支和第二開路分支為彎折線狀。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通過調節環天線自身的諧振模式達到高頻3個諧振的多諧振寬帶環天線,可以滿足LTE高頻段和常規GSM850/900,DCS, PCS, UMTS同時工作要求,并有良好頭手效率。附圖說明圖I現有技術天線的示意圖;圖2本技術一種多諧振寬帶環天線系統的示意圖;圖3本技術具體實施例一種多諧振寬帶環天線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4本技術具體實施例f2電流分布圖;圖5本技術具體實施例f3電流分布圖; 圖6本技術具體實施例回波損耗圖;圖7本技術變化例I圖;圖8本技術變化例2圖。具體實施方式下方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描述。實施例參見圖2,一種多諧振寬帶環天線系統,包括PCB板100和天線200,天線200包括環路分支202、第一開路分支201、第二開路分支203、饋線101和接地線102,所述環路分支包括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一末端分別連接饋線101和第一開路分支201 ;所述第二末端分別連接接地線102和第二開路分支203。饋線101與一信號源相連。其中,PCB板100的寬度為W。饋線101與接地線102間距為1/3W (1-0. 618) W0環路分支總長LI ;第一開路分支201和第二開路分支203鏡像對稱,分別長L2。參見圖3,本實施例中,PCB板長102mm,寬60mm,凈空區域8mm,饋線101和饋電點A,接地線102和接地點B,饋電點A和接地點B兩者距離20mm。天線支架104。天線部分200,包括兩開路分支201和環路分支202構成。開路分支201長度分別為L2。環路分支202總長LI,環路分支202于90度轉角處由豎直方向向水平方向折彎延伸。饋線101和接地線102,完全對稱鏡像,饋線101經過兩次九十度折彎后延伸至環路分支202第一末端處與其連接;接地線102經過兩次九十度折彎后延伸至環路分支202第二末端處與其連接。與未經過折彎相比,環路分支202部分總長延長,并可調節第一開路分支201和第二開路分支203的長度。環天線基本模式主要由環路分支202總長度LI決定。根據本技術,第一諧振點與一般環天線一樣,諧振長度(1/4) *L1,頻率f0,對應頻率設計在O. 82GHz^0. 96GHz之間,天線諧振模式為共模。根據本技術,第二諧振點與一般環天線一樣,諧振長度(1/2) *L1,頻率Π,對應頻率設計在I. 7GHz^l. 8GHz之間,天線諧振模式為差模。根據本技術,第三諧振點與一般環天線不一樣。一般環天線諧振長度為(3/2)*L1,天線諧振模式為共模,對應頻率設計在I. 9GHz^2. 2GHz之間。在本技術中,由于第一開路分支201和第二開路分支203的引入,使第三諧振點的頻率向高一些的頻點移動。同時使第四諧振點向低一些的頻點移動。這里,第三諧振點指諧振長度為(3/2) *L1的諧振點,第四諧振點指諧振電長度為2 *L1的諧振點。通常諧振長度為2 *L1的諧振點不會出現在3GHz以下,除非有另外的天線蓋,金屬外殼,耦合等使第四諧振點在3GHz以下出現。根據本技術,第四諧振點諧振頻率比第三諧振點低。所以,第四諧振點諧振頻率實際的諧振長度應為(L1+2*L2)*2,頻率為f2,天線諧振模式為差模,電流分布圖如圖4。第三諧振點諧振頻率實際的諧振長度應為(L1-2*L2) *3/2,頻率為f3,天線諧振模式為共模,電流分布圖如圖5。根據本技術,對于低頻諧振f0,VSWR3:1帶寬能夠覆蓋GSM850和GSM900,對于高頻的(1/2)*L1差模,(L1+2*L2) *2差模,(L1_2*L2) *3/2共模,產生的諧振頻率Π, f2,和 f3 的 VSWR3:1 帶寬能夠覆蓋 DCS,PCS,UMTS,LTE (E-UTRA Band 40),LTE (E-UTRABand 7),如圖6所示。其中FS為自由空間的回波損耗,BH為頭模型的回波損耗,BHH為頭與手模型的回波損耗。 本實施例中,第一開路分支201和第二開路分支203均平行于PCB板寬邊,僅為舉例,具體實施時,二者可以有很多變形。如圖7所示,第一開路分支201和第二開路分支203均向環路分支202靠近設置,且第一開路分支和第二開路分支為彎折線狀。或者如圖8所示,第一開路分支201和第二開路分支203均向PCB板靠近設置,且第一開路分支201和第二開路分支203為彎折線狀。本技術優選實施例只是用于幫助闡述本技術。優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諧振寬帶環天線系統,包括PCB板和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線包括環路分支、第一開路分支、第二開路分支、饋線和接地線,所述環路分支包括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一末端分別連接饋線和第一開路分支;所述第二末端分別連接接地線和第二開路分支。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多諧振寬帶環天線系統,包括PCB板和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線包括環路分支、第一開路分支、第二開路分支、饋線和接地線,所述環路分支包括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一末端分別連接饋線和第一開路分支;所述第二末端分別連接接地線和第二開路分支。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天線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開路分支和第二開路分支鏡像對稱。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天線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饋線與所述接地線鏡像對稱;所述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其娟,澤拉圖·米洛舍維奇,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安費諾永億通訊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