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揭示一種薄型連接器,包括本體、包覆本體外的下蓋、固持在本體上的端子及相對下蓋旋轉的蓋體,該蓋體與下蓋設有相互樞轉配合的樞轉軸及樞轉槽,下蓋設有本體及安裝在本體至少一側的鎖扣臂,蓋體設有朝外彎折的彎折片,鎖扣臂設有操作部及與彎折片相互配合的鎖扣片,當操作部朝外移動時,鎖扣片與彎折片相互分離,蓋體相對本體可旋轉打開,以形成插入空間。所以在連接器不使用時,可以將彎折片與鎖扣片扣合時,來減少連接器的高度,在安裝在電子設備后也可降低電子設備的厚度,當鎖扣片與彎折片相互分離,蓋體相對本體可旋轉打開,以形成足夠的插入空間。(*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薄型連接器
本技術涉及電子領域所用,尤其涉及一種網絡所用的薄型連接器。
技術介紹
隨著電子產業的崛起,一電子設備與另一電子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尤其重要,通常情況下需要通過一種連接器將其相互連接在一起。以網絡接口所用的連接器為例,通常在電子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桌上型電腦、網絡電視等)上安裝有連接器,然后通過網線接頭插入該電子設備的連接器上,便于信號的傳輸,以便于使用者能上網等便利。現有技術中的網絡接口連接器設有絕緣本體,該本體貫穿前側的對接空間及位于對接空間外側的四個側壁,該對接空間可方便網線接頭插入,構成數據傳輸的電性連接。因現有絕緣本體的四個側壁首尾相連,無形中增加了連接器的高度,同時對應也增加了電子設備的厚度,不利于電子產品的小型化發展。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連接器來克服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小型化的薄型連接器。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薄型連接器,包括本體、包覆本體外的下蓋、固持在本體上的端子及相對下蓋旋轉的蓋體,該蓋體與下蓋設有相互樞轉配合的樞轉軸及樞轉槽,下蓋設有本體及安裝在本體至少一側的鎖扣臂,蓋體設有朝外彎折的彎折片,鎖扣臂設有操作部及與彎折片相互配合的鎖扣片,當操作部朝外移動時,鎖扣片與彎折片相互分離,蓋體相對本體可旋轉打開,以形成插入空間。改進方案所述下蓋的兩側設有朝內凸伸的上述樞轉軸,上述樞轉槽設置在蓋體上。改進方案所述鎖扣臂還設有操作部及朝外凸伸并抵壓下蓋的彈性壓片。改進方案所述操作部設置在本體前端。改進方案所述本體設有底壁、連接底壁兩側的側壁及后壁,該底壁與側壁構成U 形部。改進方案所述本體的底壁及后壁設有收容槽,端子設有位于底壁的水平臂、自水平臂前側朝后壁延伸的接觸臂及水平臂后側延伸出后壁的尾臂。改進方案所述蓋體設有位于前側的一對鎖扣部及位于鎖扣部之間的通槽。改進方案所述下蓋也設有下壁及連接下壁后側的后側壁及前側的C形壁,該Cl 形壁卡扣在本體的側壁上,樞轉軸位于該下蓋的后側壁上。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通過蓋體設有朝外彎折的彎折片,鎖扣臂設有與彎折片相互配合的鎖扣片,在連接器不使用時可以扣合在一起來減少連接器的高度,并可降低電子設備的厚度,當鎖扣片與彎折片相互分離,蓋體相對本體可旋轉打開,以形成足夠的插入空間。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薄型連接器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I所示的分解圖;圖3為圖I所示薄型連接器部分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I所示扣合后的放大圖;圖5為與圖3類似的另一角度視圖。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I至圖9所示,為本技術薄型連接器的示意圖,薄型連接器200包括本體210、固持在本體上的端子220、鎖扣臂230、固持在本體上的下蓋240及相對本體旋轉的蓋體260。所述本體設有底壁211、連接底壁兩側的側壁212及后壁213,該底壁與側壁構成 U形部,其中,底壁、一對側壁及后壁一起圍成有收容空間,可收容對接連接器,因消減類似現有連接器的上側壁結構,可降低連接器高度,達到薄型機構的目的。所述本體210的底壁及后壁設有收容槽214,端子220收容在該收容槽內,其包括位于底壁的水平臂221、自水平臂前側朝后壁延伸的接觸臂222及水平臂后側延伸出后壁的尾臂223,該接觸臂凸伸在該收容空間內。所述下蓋240也設有位于本體底壁外的下壁242及連接下壁后側的后側壁243及前側的C形壁244,該C形壁卡扣在本體的側壁212上,該下蓋的后側壁兩側設有朝內凸伸的樞轉軸245。蓋體260設有位于前側的一對鎖扣部263、位于鎖扣部之間的通槽264及朝外彎折的彎折片265,鎖扣臂230設有操作部233及與彎折片相互配合的鎖扣片234,所以,在本技術薄型連接器中,當連接器不使用時可以將上蓋扣合下來,以減少連接器的高度,并可降低電子設備的厚度;當操作部223朝外移動時,鎖扣片與彎折片相互分離,蓋體260相對本體可旋轉打開,以形成足夠的插入空間201,該結構可減少旋轉式網絡連接器的高度尺寸,達到小型化的目的。所述側壁212朝外凸伸有支撐壁215,該下蓋安裝在本體上時,下蓋與側壁之間設有收容鎖扣臂230的空腔202,鎖扣臂230設有固持在本體的固持部231、朝內凸伸的上述鎖扣片234及朝外側凸伸并抵壓下蓋的彈性壓片235。若要將蓋體與下蓋分開,以形成收容對應連接器的插入空間時,只要將操作部233朝外搬動,上述彎折片265與鎖扣片234將分離,同時鎖扣部由彈性壓片的壓力,將操作部回歸到原始位置。為改善所述操作部的彈性,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鎖扣臂大致中間位置設有扣持在本體上的固持凸片及呈弧形的折彎部 236,本體設有與該彎折部配合的弧形凸柱216,以增加鎖扣部與操作部的彈性。權利要求1.一種薄型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型連接器包括本體、包覆本體外的下蓋、固持在本體上的端子及相對下蓋旋轉的蓋體,該蓋體與下蓋設有相互樞轉配合的樞轉軸及樞轉槽,下蓋設有本體及安裝在本體至少一側的鎖扣臂,蓋體設有朝外彎折的彎折片,鎖扣臂設有操作部及與彎折片相互配合的鎖扣片,當操作部朝外移動時,鎖扣片與彎折片相互分離,蓋體相對本體可旋轉打開,以形成插入空間。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薄型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蓋的兩側設有朝內凸伸的上述樞轉軸,上述樞轉槽設置在蓋體上。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薄型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鎖扣臂還設有操作部及朝外凸伸并抵壓下蓋的彈性壓片。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薄型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設置在本體前端。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薄型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設有底壁、連接底壁兩側的側壁及后壁,該底壁與側壁構成U形部。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薄型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的底壁及后壁設有收容槽,端子設有位于底壁的水平臂、自水平臂前側朝后壁延伸的接觸臂及水平臂后側延伸出后壁的尾臂。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薄型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蓋體設有位于前側的一對鎖扣部及位于鎖扣部之間的通槽。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薄型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蓋也設有下壁及連接下壁后側的后側壁及前側的C形壁,該C形壁卡扣在本體的側壁上,樞轉軸位于該下蓋的后側壁上。專利摘要本技術揭示一種薄型連接器,包括本體、包覆本體外的下蓋、固持在本體上的端子及相對下蓋旋轉的蓋體,該蓋體與下蓋設有相互樞轉配合的樞轉軸及樞轉槽,下蓋設有本體及安裝在本體至少一側的鎖扣臂,蓋體設有朝外彎折的彎折片,鎖扣臂設有操作部及與彎折片相互配合的鎖扣片,當操作部朝外移動時,鎖扣片與彎折片相互分離,蓋體相對本體可旋轉打開,以形成插入空間。所以在連接器不使用時,可以將彎折片與鎖扣片扣合時,來減少連接器的高度,在安裝在電子設備后也可降低電子設備的厚度,當鎖扣片與彎折片相互分離,蓋體相對本體可旋轉打開,以形成足夠的插入空間。文檔編號H01R13/506GK202817323SQ20122049442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6日專利技術者劉旭杰, 史廣星 申請人:昆山思瑞奕電子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薄型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型連接器包括本體、包覆本體外的下蓋、固持在本體上的端子及相對下蓋旋轉的蓋體,該蓋體與下蓋設有相互樞轉配合的樞轉軸及樞轉槽,下蓋設有本體及安裝在本體至少一側的鎖扣臂,蓋體設有朝外彎折的彎折片,鎖扣臂設有操作部及與彎折片相互配合的鎖扣片,當操作部朝外移動時,鎖扣片與彎折片相互分離,蓋體相對本體可旋轉打開,以形成插入空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旭杰,史廣星,
申請(專利權)人:昆山思瑞奕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