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來產生不同風流的風扇模塊及電子裝置。該風扇模塊包括一間隔板、一第一風扇部以及一第二風扇部;該第一風扇部設置于該間隔板的一側,該第一風扇部沿一第一入風方向吸入氣體,且該第一風扇部與該間隔板共同將由該第一入風方向吸入的氣體沿一第一出風方向排出;該第二風扇部設置于該間隔板相反于該側的另一側,該第二風扇部沿相反于該第一入風方向的一第二入風方向吸入氣體,且該第二風扇部與該間隔板共同將由該第二入風方向吸入的氣體沿異于該第一出風方向的一第二出風方向排出。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增加風扇模塊的應用彈性,進而提升電子裝置的散熱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關于一種風扇模塊及其電子裝置,尤指一種用來產生不同風流的風扇模塊及電子裝置。
技術介紹
—般而言,電子產品內設有風扇模塊,其用來在電子產品內部產生氣流,藉以散逸電子產品的內部電子組件所產生的熱量,如此內部電子組件便能在適當溫度下正常運轉。公知的風扇模塊的流道結構僅具有一出風口,其僅能將氣流沿單一方向送出。然而,由于電子產品內的機構空間的限制,電子產品的內部電子組件常無法全部集中于風扇模塊的流道結構的出風口處,導致距離風扇模塊的流道結構的出風口較遠的內部電子組件不易有氣流經過,以致該些內部電子組件所產生的熱量無法及時藉由氣流散逸而導致散熱效率不佳,從而影響該些內部電子組件運轉。因此,需要提供一種用來產生不同風流的風扇模塊及電子裝置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技術提供一種用來產生不同風流的風扇模塊及其電子裝置,以解決上述問題。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公開一種用來產生不同風流的風扇模塊,該風扇模塊包括一間隔板、一第一風扇部以及一第二風扇部;該第一風扇部設置于該間隔板的一偵lJ,該第一風扇部沿一第一入風方向吸入氣體,且該第一風扇部與該間隔板共同將由該第一入風方向吸入的氣體沿一第一出風方向排出;該第二風扇部設置于該間隔板相反于該側的另一側,該第二風扇部沿相反于該第一入風方向的一第二入風方向吸入氣體,且該第二風扇部與該間隔板共同將由該第二入風方向吸入的氣體沿異于該第一出風方向的一第二出風方向排出。根據本技術的其中的一實施方式,本技術還公開一種電子裝置,該電子裝置包括一殼體、一第一電子組件、一第二電子組件以及一風扇模塊;該第一電子組件安裝于該殼體內;該第二電子組件安裝于該殼體內;該風扇模塊安裝于該殼體內,該風扇模塊包括一間隔板、一第一風扇部以及一第二風扇部;該第一風扇部設置于該間隔板的一側,該第一風扇部沿一第一入風方向吸入氣體,且該第一風扇部與該間隔板共同將由該第一入風方向吸入的氣體沿一第一出風方向排出至該第一電子組件,藉以散逸該第一電子組件所產生的熱量;該第二風扇部設置于該間隔板相反于該側的另一側,該第二風扇部沿相反于該第一入風方向的一第二入風方向吸入氣體,且該第二風扇部與該間隔板共同將由該第二入風方向吸入的氣體沿異于該第一出風方向的一第二出風方向排出至該第二電子組件,藉以散逸該第二電子組件所產生的熱量。綜上所述,本技術的風扇模塊利用間隔板區隔第一風扇部以及第二風扇部,當風扇模塊啟動時,第一風扇部可與間隔板共同將吸入的氣體沿第一出風方向排出,且第二風扇部可與間隔板共同將吸入的氣體沿第二出風方向排出。如此一來,本技術的風扇模塊便可用來散逸設置于不同位置的電子組件所產生的熱量,亦即本技術的風扇模塊可依據內部電子組件所在的位置不同,而相對應地設計出風方向,藉以增加風扇模塊的應用彈性,進而提升電子裝置的散熱效率。有關本技術的前述及其他
技術實現思路
、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附圖的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地呈現。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電子裝置的外觀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風扇模塊的組件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風扇模塊的組件分解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風扇模塊在另一視角的組件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風扇模塊在另一視角的組件分解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風扇模塊的組件剖面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30電子裝置32殼體34第一電子組件36第二電子組件38風扇模塊40間隔板42第一風扇部421第一扇軸本體423第一扇葉結構425電致動件44第二風扇部441第二扇軸本體443第二扇葉結構46底座殼體461第一入風口 48 第一殼體50第一流道腔室501第一出風口52第二殼體521第二入風口54第二流道腔室541第二出風口Xl第一入風方向X2第二入風方向Yl第一出風方向Y2第二出風方向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并非用來限制本技術。請參閱圖1,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電子裝置30的外觀示意圖。如圖I所示,電子裝置30包含有一殼體32、一第一電子組件34以及一第二電子組件36,第一電子組件34與第二電子組件36皆安裝于殼體32內,亦即殼體32用來包覆第一電子組件34與第二電子組件36,藉以保護第一電子組件34與第二電子組件36免受碰撞而損壞。在此實施例中,電子裝置30可為一筆記本型計算機,而第一電子組件34與第二電子組件36可分別為該筆記本型計算機的內部電子組件,例如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電源穩壓器等。此外,電子裝置30還包含有一風扇模塊38,其安裝于殼體32內,風扇模塊38用來產生氣流,藉以散逸第一電子組件34與第二電子組件36在運轉時所產生的熱量,如此第一電子組件34與第二電子組件36便能在適當溫度下正常運作,從而維持電子裝置30的正常運轉。在此實施例中,風扇模塊38可為一離心式風扇(centrifugal fan)模塊。請參閱圖I至圖5,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風扇模塊38的組件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風扇模塊38的組件分解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風扇模塊38在另一視角的組件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風扇模塊38在另一視角的組件分解示意圖。如圖I至圖5所不,風扇模塊38包含有一間隔板40、一第一風扇部42以及一第二風扇部44,第一風扇部42設置于間隔板40的一側,且第二風扇部44設置于間隔板40的另一側。此外,第一風扇部42包含有一第一扇軸本體421以及多個第一扇葉結構423,第一扇軸本體421結合于間隔板40的該側,多個第一扇葉結構423連接于第一扇軸本體421,且多個第一扇葉結構423可共同用來產生風流,藉以散逸第一電子組件34在運轉時所產生的熱量。進一步地,第二風扇部44包含有一第二扇軸本體441以及多個第二扇葉結構443,第二扇軸本體441結合于間隔板40的該另一側,多個第二扇葉結構443連接于第二扇軸本體441,且多個第二扇葉結構443可共同用來產生風流,藉以散逸第二電子組件36在運轉時所產生的熱量。在此實施例中,各第一扇葉結構423的葉形可異于各第二扇葉結構443的葉形,藉此第一扇葉結構423所產生的風流方向便可異于第二扇葉結構443所產生的風流方向。換句話說,第一扇葉結構423以及第二扇葉結構443可藉由分別設計第一扇葉結構423的葉形以及第二扇葉結構443的葉形而將氣體沿不同出風方向送出,藉以散逸位于不同位置的第一電子組件34與第二電子組件36所產生的熱量。也就是說,本技術的風扇模塊38的第一扇葉結構423與第二扇葉結構443可依據第一電子組件34與第二電子組件36的位置,而相對應地設計第一扇葉結構423的葉形以及第二扇葉結構443的葉形,藉以增加風扇模塊38的應用彈性,進而提升電子裝置30的散熱效率。在此實施例中,間隔板40、第一風扇部42與第二風扇部44可為一體成型。在實務上,間隔板40、第一風扇部42與第二風扇部44可以射出成型的方式一體成型,而間隔板40、第一風扇部42與第二風扇部44的結構設計可不局限于此實施例中所述,例如間隔板40、第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來產生不同風流的風扇模塊,其特征在于,該風扇模塊包括:一間隔板;一第一風扇部,該第一風扇部設置于該間隔板的一側,該第一風扇部沿一第一入風方向吸入氣體,且該第一風扇部與該間隔板共同將由該第一入風方向吸入的氣體沿一第一出風方向排出;以及一第二風扇部,該第二風扇部設置于該間隔板相反于該側的另一側,該第二風扇部沿相反于該第一入風方向的一第二入風方向吸入氣體,且該第二風扇部與該間隔板共同將由該第二入風方向吸入的氣體沿異于該第一出風方向的一第二出風方向排出。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許家睿,
申請(專利權)人: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