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廢棄采沙場生態修復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平整土地;b.備苗;c.挖穴備土;d.種植香根草;e.香根草管理;f.后處理。當年可使廢棄采沙場淺層土壤有機質增加35%,土壤粘性增加44%(以土壤微粒數表示),微生物菌群增加20%,土壤固水能力增加10%,水土流失減少30%,沙塵減少30%,3--5年基本達到可耕程度。本發明專利技術提出的廢棄采沙場生態恢復技術主要采用生物措施,輔助一定的工程措施,達到既提高土壤營養成分,又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并且造價比較低,達到良好的改善生態環境效果和視覺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生態修復方法
,特別是。
技術介紹
廢棄采沙場是在人為因素嚴重干擾下形成的極度退化的生態系統,其原有的植被因環境的劇變而減少、退化乃至消失,嚴重影響著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廢棄采沙場的生態治理成為生態恢復研究的熱點。廢棄采沙場主要特點是1)沙多土少,土壤營養成分含量少,土壤微生物群少,不適宜耕作;2)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風沙流失嚴重。 廢棄采沙場治理的關鍵是增加土壤營養物質含量和粘性、防沙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目前我國還沒有系統的治理廢棄采沙場的措施,傳統的方法主要是植樹種草。由于采沙場土壤含量少,大部分樹木難以成活,成本高;所植草種主要為地方雜草,缺乏美觀;并且這些方法水土保持效果差,難以起到改善生態環境,改善地域景觀的目的。另外,因為大部分采沙場都建在河灘,一旦遇到多雨年份,廢棄采沙場就是洪水的通道,在廢棄采沙場種植的樹木會把河水中的漂浮物聚集在一起形成一道大的屏障,阻遏洪水通過,造成洪水泛濫。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固沙效果好、能夠有效增加沙場土壤有機質和粘性的廢棄采沙場生態修復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平整土地主要是將廢棄采沙場中形成的深溝進行適當的平整,以利于香根草的種植; b.備苗選擇I 2年生香根草苗,保留根系長度10 15cm、地上部長度30 40cm,其余部分截去;以3 5株為一小叢分苗后,并立即置于淤泥漿水中蘸根備用; c.挖穴備土穴深50cm,直徑30cm,株行距為70cmX 90cm,如果遇到坡地,要按等高線挖穴,選擇粘性土,粉碎后備用; d.種植香根草每年的4 6月份,將步驟b準備的香根草分蘗苗栽植于步驟c得到的穴內,栽植時先在穴內放入1/3穴深的備用粘土,適當澆水后將香根草苗斜放于穴內,香根草苗與水平面夾角50 60度,再覆備用粘土至2/3穴深,最后用采沙場土覆蓋平整,踏實土壤; e.香根草管理栽植后20天,澆足水一次,以后不再澆水,自然生長; f.當年11 12月份刈割地上部分,覆蓋于地上,任其自然分解,以后每年11 12月份重復刈割一次。局當年可使廢棄采沙場淺層土壤有機質增加35%,土壤粘性增加44% (以土壤微粒數表示),微生物菌群增加20%,土壤固水能力增加10%,水土流失減少30%,沙塵減少30%,3 5年基本達到可耕程度。本專利技術采用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生態恢復措施,所述生物措施是通過種植香根草來改善土壤性質和防止水土流失,香根草(Veti veria zi zanioides)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香根草不結實,通常只是靠分蔸繁殖。一般春季栽種,當年就可產生大量分蘗。經一年生長的香根草可長成封行達75%的草蘺,攔截徑流效果在32. 7% 59. 7%,防止土壤侵蝕效果63. 8% 92. 7%,香根草蘺在雨季可使O 20厘米與20 40厘米土層的含水量分別提高20. 3%和4. 1%,旱季則分別增大到42. 1%和13. 3%,起到攔截地表徑流和泥沙,保持水土效果的作用。香根草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可達58 IOOt/ha,每kg香根草莖葉(干)的全量C、N、P、K分別為422g、17. 4g、0. 5g、7. 5g,故莖桿在土壤中自然分解,起到增加肥力,改善土壤結構的作用。香根草的根可伸入土壤2 3米,最大根圍直徑可達1. 5米,產量在24t/ha以上,根系在土層中形成一張密實“根系之網”,不但能將土層牢牢扎住,就像在土層中打入千萬根樁,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還能起到改良土壤粒性的作用,把死土變成活土。每年香根草都形成新根,老根留在土壤,自然分解后可作為有機質改善土壤肥力,據測算每kg香根草根系全量C、N、P、K分別為402g、2. lg、0. 6g、5. 8g。另夕卜,香根草有根瘤菌,可有效固氮增加土壤肥力,所述工程措施是對采沙場進行簡單平整。本專利技術提出的廢棄采沙場生態恢復技術主要采用生物措施,輔助一定的工程措施,既提高土壤營養成分含量,又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并且造價低,達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效果和 視覺效果。具體實施例方式,包括如下步驟 a.平整土地主要是將廢棄采沙場中形成的深溝進行適當的平整,以利于香根草的種植; b.備苗選擇I 2年生香根草苗,保留根系長度10 15cm、地上部長度30 40cm,其余部分截去;以3 5株為一小叢分苗后,并立即置于淤泥漿水中蘸根備用; c.挖穴備土穴深50cm,直徑30cm,株行距為70cmX 90cm,如果遇到坡地,要按等高線挖穴,選擇粘性土,粉碎后備用; d.種植香根草每年的4 6月份,將步驟b準備的香根草分蘗苗栽植于步驟c得到的穴內,栽植時先在穴內放入1/3穴深的備用粘土,適當澆水后將香根草苗斜放于穴內,香根草苗與水平面夾角50 60度,再覆備用粘土至2/3穴深,最后用采沙場土覆蓋平整,踏實土壤; e.香根草管理栽植后20天,澆足水一次,以后不再澆水,自然生長; f.當年11 12月份刈割地上部分,覆蓋于地上,任其自然分解,以后每年11 12月份重復刈割一次。當年可使廢棄采沙場淺層土壤有機質增加35%,土壤粘性增加44% (以土壤微粒數表示),微生物菌群增加20%,土壤固水能力增加10%,水土流失減少30%,沙塵減少30%,3 5年基本達到可耕程度。本專利技術采用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生態恢復措施,所述生物措施是通過種植香根草來改善土壤性質和防止水土流失,香根草(Veti veria z izanioides)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香根草不結實,通常只是靠分蔸繁殖。一般春季栽種,當年就可產生大量分蘗。經一年生長的香根草可長成封行達75%的草蘺,攔截徑流效果在32. 7% 59. 7%,防止土壤侵蝕效果63. 8% 92. 7%,香根草蘺在雨季可使O 20厘米與20 40厘米土層的含水量分別提高20. 3%和4. 1%,旱季則分別增大至IJ 42. 1%和13. 3%,起到攔截地表徑流和泥沙,保持水土效果。香根草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可達58 100t/ha,每kg香根草莖葉(干)的全量C、N、P、K分別為422g、17. 4g、0. 5g、7. 5g,故莖桿在土壤中自然分解,起到增加肥力,改善土壤結構的作用。香根草的根可伸入土壤2 3米,最大根圍直徑可達1. 5米,產量在24t/ha以上,根系在土層中形成一張密實“根系之網”,不但能將土層牢牢扎住,就像在土層中打入千萬根樁,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還能起到改良土壤粒性的作用,把死土變成活土。每年香根草都形成新根,老根留在土壤,自然分解后可作為有機質改善土壤肥力,據估計每kg香根草根系全量C、N、P、K分別為402g、2. lg、O. 6g、5. Sg。另外,香根草有根瘤菌,可有效固氮增加土壤肥力,所述工程措施是對采沙場進行簡單平整。本專利技術提出的廢棄采沙場生態恢復技術主要采用生物措施,輔助一定的工程措施,既提高土壤營養成分含量,又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并且造價低,達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效果和視覺效果。表I香根草種植3年后廢棄采砂場土壤理化性質性質及微生物菌群變化權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驟 a.平整土地主要是將廢棄采沙場中形成的深溝進行適當的平整,以利于香根草的種植; b.備苗選擇I 2年生香根草苗,保留根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廢棄采沙場生態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驟:a.平整土地:主要是將廢棄采沙場中形成的深溝進行適當的平整,以利于香根草的種植;b.備苗:選擇1~2年生香根草苗,保留根系長度10~15cm、地上部長度30~40cm,其余部分截去;以3~5株為一小叢分苗后,并立即置于淤泥漿水中蘸根備用;c.?挖穴備土:穴深50cm,直徑30cm,株行距為70cm×90cm,如果遇到坡地,要按等高線挖穴,選擇粘性土,粉碎后備用;d.?種植香根草:每年的4~6月份,將步驟b準備的香根草分蘗苗栽植于步驟c得到的穴內,栽植時先在穴內放入1/3穴深的備用粘土,適當澆水后將香根草苗斜放于穴內,香根草苗與水平面夾角50~60度,再覆備用粘土至2/3穴深,最后用采沙場土覆蓋平整,踏實土壤;e.?香根草管理:栽植后20天,澆足水一次,以后不再澆水,自然生長;f.?當年11??12月份刈割地上部分,覆蓋與地上,任其自然分解,以后每年11??12月份重復刈割一次。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聶天南,陳吉寶,聶雨舟,李玉英,韓雪梅,孫大金,白華民,秦中民,陳明道,范曉華,
申請(專利權)人:南陽市乾景中藥材開發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