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防治坡地農業面源污染的方法,其是針對坡地農業作物施用化控制劑:施用土壤結構改良劑0.3-1.5kg/畝;土壤保水劑3-18kg/畝;植物抗蒸騰劑1-3kg/畝。當所述坡地為5-10°地形時,土壤結構改良劑的施用量為0.3-1kg/畝;坡地為10-15°地形,0.6-1.5kg/畝;坡地為15°以上,1.0-2.0kg/畝。本申請提出的方法將土壤-作物系統作為整體防污對象進行考慮,采用化學協同調控的技術手段進行面源污染的防治,具有更好的效果。達到了減少肥料和農藥的施用、降低坡面水土侵蝕和污染物流失、防止水肥深層滲漏、減少作物奢侈蒸騰、增產調質,實現了水肥高效利用的目的。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農業和果樹、作物栽培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施用化學制劑的方法。
技術介紹
北方干旱及半干旱農業生產區植被覆蓋率較低,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加之農業用肥料、農藥使用量過大,灌水方式粗放等因素,造成了水肥利用效率低下、經濟產出比不高等問題,而由水土流失引起的土壤侵蝕型農業面源污染更是對作物品質和環境生態健康均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農業面源污染是伴隨著地表水文過程而發生的,水肥在土壤-作物系統中主要通過①降雨-徑流-侵蝕-地表流失,②降雨(灌溉)-土壤水肥運動-淋溶滲漏和③降雨(灌溉)-土壤水肥運動-作物吸收-作物蒸騰三種途徑進行運動。本專利技術是基于化學防污技術,集合三種典型化控制劑(土壤結構改良劑、 土壤保水劑、蒸騰抑制劑)各自功能特點對水肥在土壤-作物系統中運移的三條主要途徑進行針對性的控制。隨著農村及城市郊區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化肥、農藥、農膜、畜禽糞便以及固體廢棄物不正當使用帶來的水體污染、生活飲水質量下降、農產品質量安全以及整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同時,大量研究表明,發達國家氮肥利用率為40 — 60%,磷肥為10-20%,鉀肥為50-60%,而我國肥料利用率一般低于上述水平5-20個百分點,每年損失的氮量相當于1900多萬t的尿素,折合人民幣380多億元。農藥、化肥的低利用和高排放造成了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目前國內外應用化學制劑進行坡地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技術主要是各單項技術的應用,考慮的防污途徑比較單一。國外的研究人員Shainberg1、Sirjacobs D>Sojka RE、Lentz RD和國內雷廷武、唐澤軍、于健、劉紀根等是將土壤結構較差的自然坡面作為控制對象,應用土壤結構改良劑進行坡面土壤侵蝕和肥料流失控制方面的研究,技術應用以后減輕了表土的結皮程度,增強了土壤的入滲性能,固持了水土,減少了坡面的水土流失。雖然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坡面肥料流失,但并未能很好地解決水肥在土壤垂直方向上的快速滲漏問題,且該技術也未能很好地實現作物自身對水肥吸持性能的提升。在對土壤結構改良劑應用于坡面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現狀問題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后,同時參考了 Tyliszczak B、Bakass M、Erro J、杜建軍、黃震、白文波等人在平原區果園和大田作物上應用土壤保水劑來減少水肥在土壤垂直方向滲漏的防污技術以及VoelkerBM、Hernandez D、Chiou CT、李茂松、王鳳保、周莉娜等在果樹和大田作物上應用蒸騰抑制劑來降低作物奢侈蒸騰提升作物水肥吸持機能的技術,我們提出了針對土壤-作物系統的化學協同調控防污技術模式,對應用土壤結構改良劑防治坡地農業面源污染的技術進行了有力的補充,彌補了單項技術在進行防污應用時的漏洞,形成了防污效果更好、經濟產出比更高的化學防污綜合技術體系。多年來,各大城市相關部門對農業面源污染狀況的治理非常重視,在防治技術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一些地區土壤結構較差,水土侵蝕嚴重,且有些地方節水工程的修建沒有兼顧到生態和環保影響效應,片面追求水分高效利用而忽視了工程設施周邊地區環境的保護,農戶缺乏必要的水肥管理知識,為追求高產,盲目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這些都造成了城市主要的農業種植區及水源保護區周邊面源污染問題突出,嚴重影響到了這些地區農業及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化控防污技術是利用化學物質調控土壤和作物的水肥狀況,以達到改良土壤結構、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抑制土壤蒸發、防止水肥深層滲漏、增強水肥耦合作用效能,減少植物奢侈蒸騰、增強農藥藥效、調質增產,進而實現水肥高效利用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為目標的一種新型非工程調控技術。與其它工程技術相比,化控防污技術更具有操作簡便、投入少、見效快、效益突出等優點,有望成為適宜北方地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與作物調質增產的農業綜合技術。在科研部門和生產企業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化控防污技術產品的生產技術基本成熟,應用試驗研究不斷深入,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花卉蔬菜、果樹苗木等多種作物上得到了應用。但總體而言,我國化控防污技術目前主要還是單一技術的應用,綜合集成技術的研 究缺乏;單一施用方式研究較多,綜合配套成型技術研究甚少。由于施用方式的單一,造成各單項技術不能對農業面源污染物進行全方位控制,水肥利用效率較低,污染物控制效率不夠理想。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本領域研究專利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目的是提供一種防治坡地農業面源污染的化控協同防污技術,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由于施用方式單一而造成水肥利用效率較低,污染物控制效率不高的缺陷。實現本專利技術目的的具體技術方案為,其是針對坡地農業作物施用化控制劑;施用土壤結構改良劑0. 3-2. Okg/畝;施用土壤保水劑3-18kg/畝;施用植物抗蒸騰劑l_3kg/畝為一個作物生育期內的總用量,一個生育期內噴施3-5次。其中,土壤保水劑為萌芽前期(果樹)或苗期(大田作物)一次性施入。植物抗蒸騰劑每隔25-30天噴施一次。所述坡地為5-10°地形時,土壤結構改良劑的施用量為0. 3-lkg/畝;所述坡地為10-15°地形時,土壤結構改良劑的施用量為0.6-1. 5kg/畝;所述坡地為15°以上地形時,土壤結構改良劑的施用量為1. 0 — 2. Okg/畝。其中,所述土壤結構改良劑為陰離子聚丙烯酰胺(PAMA)、陽離子聚丙烯酰胺(PAMC )、非離子聚丙烯酰胺(PAMN )、兩性離子聚丙烯酰胺(PAM-CA )中的一種或多種。土壤結構改良劑具有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團聚體數目,形成更多的連通孔隙,減輕表土結皮程度,增強土壤水肥入滲性能而減少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的功能;主要施于坡面近地面土壤表層。在種植作物的坡面表層土壤中施入土壤結構改良劑的步驟中,包括在翻耕或鋤草措施之后、灌水和雨季來臨之前撒施在土壤表面,撒施時將土壤結構改良劑與一定量的土壤進行混拌施入,施入后澆灑少量水,若撒施后遇耕作措施破壞了表土結構,需要進行一定量的補施。其中,施用所述土壤結構改良劑時,將土壤結構改良劑與土壤按照質量比例1:80 - 100混合后施用。其中,當所述作物為果樹時,在所述作物萌芽前期施入所述土壤保水劑;對于七年以上果樹土壤保水劑施用量為15-18kg/畝,對于七年以下果樹施用量為12-15kg/畝;當所述作物為大田作物時,土壤保水劑施用量為3-5kg/畝;其中,在所述種植作物的土壤中施入土壤保水劑之后,還包括對所述作物進行一次充分灌溉。其中,所述土壤保水劑為淀粉接枝聚丙烯酸鹽、纖維素羧甲基化產物、聚丙烯酸鹽、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丙烯酸交聯共聚物、聚乙烯醇中的一種或多種。土壤保水劑具有反復吸水吸肥功能,可緩慢釋放水分及養分供植物吸收利用,具有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性能、抑制土壤蒸發、防止水肥深層滲漏、延長有效水肥利用時間進而形成土壤水肥調節微型庫等功能,已成為高效利用水肥的一種新型防污技術。土壤保水劑主要施于作物根區土壤。 其中,施用所述土壤保水劑時,將土壤保水劑與土壤按照質量比例1:50-70混合后施用。其中,所述植物抗蒸騰劑為醋酸苯汞(PMA)、脫落酸(ABA)、甲草胺、Vapor Gard、黃腐酸(FA)中的一種。植物吸收的水分僅有1%用于制造有機物質,其余主要用于蒸騰。一般情況下,光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治坡地農業面源污染的方法,其是針對坡地農業作物施用化控制劑;其特征在于,施用土壤結構改良劑0.3?2.0kg/畝;施用土壤保水劑3?18kg/畝;施用植物抗蒸騰劑1?3kg/畝為一個作物生育期內的總用量,一個生育期內噴施3?5次。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培嶺,廖人寬,任樹梅,李云開,楊元輝,化相國,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農業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