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屬于池塘養殖領域。涉及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的池塘高效生態混養方法。步驟如下:1)池塘清整消毒后1周加注新水,試養鰱至鰱存活。2)一次性放養草魚150g/尾,鰱100g/尾,鳙100g/尾,匙吻鱘150g/尾,鯽60g/尾。混養比例為草魚75%,鰱8%,鳙6%,匙吻鱘6%,鯽5%;養殖密度平均為3尾/M2。3)每天投飼總重量為池塘投放草魚總重量的5%,每天分兩次投喂,投喂的飼料為混養魚種顆粒配合飼料,人工投飼的時間自投放魚種開始至210天結束。4)每周向池塘加入新水20cm;保持水質pH7.5-8.5,水溫20.0-31.0℃,非離子氨≤0.02mg/L,總堿度為1.00-2.00mmol/L,溶解氧≥5.0mg/L,透明度28-32cm,化學耗氧量≤15mg/L,生化需氧量≤5mg/L,總大腸桿菌<5000個/L,至210天。本發明專利技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魚產量平均可達到1000kg/667m2。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種適用于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的池塘高效生態混養方法
本專利技術屬于池塘魚類養殖技術。具體涉及一種適用于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的池塘聞效生態混養方法。
技術介紹
我國池塘養魚歷史悠久,其養魚產量一直占據世界第一。魚類營養價值高,易消化吸收,不僅成為人們膳食結構中理想的食物蛋白主要來源,而且是國家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國民的營養水平和促進人民健康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國現有池塘養魚面積192. 16萬公頃,目前我國池塘養魚的常規品種是草魚、鰱,鳙,鳊,鯉,鯽等,養殖方法是單養和混養兩種方法。而單養由于品種單一,池塘的立體空間和天然餌料沒有得到合理利用。而目前的混養魚類品種搭配不合理,容易產生水質富營養化,不符合健康養殖的要求。為此、本專利技術是將目前我國池塘混養的品種改進為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5種魚類,這5種魚類同池塘混養在國內、外還尚未見報道的。本專利技術在承擔的國家973科研項目中進行了“”的研究。研究從池塘的條件、放養品種、放養規格、放養密度、養殖周期、投飼量、投飼方法和生態管理技術等方面對我國原有的池塘的養魚方法進行了重大的改進。特別是在池塘混養的品種中增加了攝食浮游動、植物的匙吻鱘后,不但改善了池塘水質富營養化狀況,促進了放養魚類的生長、提高了品質,而且能顯著地提高池塘養魚的生產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本專利技術將對我國目前池塘的健康養殖和可持續發展是很重要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以解決目前我國廣大池塘養魚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較低的問題。 本專利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其步驟包括I)池塘清整消毒每年的4月上旬將池水排干,清整池底后,用100kg/667M2的生石灰消毒,池塘清整消毒后I周加注新水至1. 5m深,并用1-2M2小網箱暫養8_10尾鰱試養 1-2天,至鰱存活為混養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奠定基礎。2)魚種規格、放養比例及養殖密度一次性放養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的魚種, 各魚種的規格分別為草魚150g/尾,鰱IOOg/尾,鳙IOOg/尾,匙吻鱘150g/尾,鯽60g/尾。 放養比例分別為草魚75%,鰱8%,鳙6%,匙吻鱘6%,鯽5% ;養殖密度平均為3尾/M2。3)人工投飼每天的投飼總重量為池塘放養草魚總重量的5%,隨著草魚魚種的生長,投放的飼料總重量按同比例增加,將飼料總重量每天分兩次投喂(上、下午各占 1/2),即上午8:30和下午16:30各投喂一次;投飼方式為沿池塘四周人工手灑,投喂的飼料為混養魚種顆粒配合飼料,該飼料主要成分為水分% 11. 80,粗蛋白% 30. 20,粗脂肪% 6. 00,粗纖維% 6. 40,粗灰分% 8. 20,鈣% O. 97,總磷%1. 43,食鹽% O. 52,賴氨酸%1. 31, 蛋氨酸% O. 47。人工投飼的時間自放養魚種開始至210天結束。4)生態管理每周向池塘加入新水一次,每次加水約20cm深。每月對池塘水質分析一次,保持池塘的水質pH為7. 5-8. 5,水溫為20. 0-31. (TC,非離子氨彡O. 02mg/L,總堿度為1. 00-2. 00mmol/L,溶解氧彡5. Omg/L,透明度為28_32cm,化學耗氧量彡15mg/L,生化需氧量< 5mg/L,總大腸桿菌< 5000個/L。自放養上述5種魚種開始至210天養殖結束。本專利技術經過上述混養方式,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魚產量平均可達到1000kg/667m2。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的具體步驟如下 1.池塘清整與消毒每年的4月上旬(I號至10號)將池水排干、清整池底后,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的用量為100kg/667M2,全池均勻潑灑。2.池塘注水與試養池塘清整后I周加注新水至1. 5m深。并用1_2M2小網箱暫養 8-10尾鰱試養1-2天,以確定該池塘是否適合投放魚種。3.魚種放養當試養的鰱安全存活后即可以放養魚種。放養品種為草魚,鰱,鳙, 匙吻鱘,鯽共5種;魚種規格分別為草魚150g/尾,鰱IOOg/尾,鳙IOOg/尾,匙吻鱘150g/ 尾,鯽60g/尾;放養比例分別為草魚占75%,鰱占8%,鳙占6%,匙吻鱘占6%,鯽占5% ; 放養密度平均3尾/M2。4.人工投飼每天投飼總重量為池塘放養草魚魚種總重量的5% (隨著草魚魚種的生長,投飼料的總重量按同比例增加)。投喂方式為,每天的投飼總重量分為兩次投喂,即上午8:30和下午16:30各投喂一次,每次投飼為沿池塘四周人工手灑,投喂的飼料為商品飼料“706混養魚種顆粒配合飼料”(購自湖北海大飼料有限公司商品飼料,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吳家山五支溝團結大道南),經過分析后該飼料主要成分為水分% 11.80, 粗蛋白% 30. 20,粗脂肪% 6. 00,粗纖維% 6. 40,粗灰分% 8. 20,鈣% 0. 97,總磷%1. 43,食鹽% 0.52,賴氨酸%1. 31,蛋氨酸% 0.47。人工投飼的時間自投放魚種開始至210天養殖結束。5.養殖周期210天,從每年4月15日至11月15日止。6.生態管理技術每周給池塘加入新水一次,每次加水為20cm深。每月對池塘水質分析一次,保證池塘的水質pH為7. 5-8. 5,水溫為20. 0-31. 0°C,非離子氨< 0. 02mg/L,總堿度為1. 00-2. 00mmol/L,溶解氧彡5. 0mg/L,透明度為28_32cm左右,化學耗氧量彡15mg/ L,生化需氧量彡5mg/L,總大腸桿菌< 5000個/L。經過210天的飼養,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魚產量可達到1000kg/667m2。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分析本專利技術在池塘的混養放養品種中增加了攝食浮游動、 植物的匙吻鱘后,由于匙吻鱘比鳙更能大量攝食池塘中的浮游動植物,不但改善了池塘水質富營養化狀況,而且促進了其他4種放養魚類的生長(表I)和提高魚產量(表2),還顯著地提高了池塘養魚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表1:池塘混養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的生長比較(單位g)(平均值士 SD)權利要求1. ,其步驟如下 1)池塘清整每年的4月上旬將池水排干,清整池底后,用100kg/667M2的生石灰消毒;池塘清整后I周加注新水至1. 5m深,并用1-2M2小網箱試養8_10尾鰱1_2天,至鰱存活為混養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奠定基礎; 2)魚種規格、放養比例及養殖密度一次性放養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的魚種,各魚種的規格分別為草魚150g/尾,鰱IOOg/尾,鳙IOOg/尾,匙吻鱘150g/尾,鯽60g/尾;放養比例分別為草魚75%,鰱8%,鳙6%,匙吻鱘6%,鯽5% ;養殖密度平均為3尾/M2 ; 3)人工投飼每天的投飼總重量為放養草魚魚種總重量的5%,隨著草魚魚種的生長,投喂飼料總重量按同比例增加。每天將投喂飼料總重量分兩次投喂,即上午8:30和下午16:30各投喂一次;投飼方式為沿池塘四周人工手灑,投喂的飼料為混養魚種顆粒配合飼料,該飼料主要成分為水分% 11. 80,粗蛋白% 30. 20,粗脂肪% 6. 00,粗纖維% 6. 40,粗灰分% 8. 20,鈣% O. 97,總磷%1. 43,食鹽% O. 52,賴氨酸%1. 31,蛋氨酸% O. 47 ;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適用于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的池塘高效生態混養方法,其步驟如下:1)池塘清整:每年的4月上旬將池水排干,清整池底后,用100kg/667M2的生石灰消毒;池塘清整后1周加注新水至1.5m深,并用1?2M2小網箱試養8?10尾鰱1?2天,至鰱存活為混養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奠定基礎;2)魚種規格、放養比例及養殖密度:一次性放養草魚,鰱,鳙,匙吻鱘和鯽的魚種,各魚種的規格分別為:草魚150g/尾,鰱100g/尾,鳙100g/尾,匙吻鱘150g/尾,鯽60g/尾;放養比例分別為草魚75%,鰱8%,鳙6%,匙吻鱘6%,鯽5%;養殖密度平均為3尾/M2;3)人工投飼:每天的投飼總重量為放養草魚魚種總重量的5%,隨著草魚魚種的生長,投喂飼料總重量按同比例增加。每天將投喂飼料總重量分兩次投喂,即上午8:30和下午:16:30各投喂一次;投飼方式為沿池塘四周人工手灑,投喂的飼料為混養魚種顆粒配合飼料,該飼料主要成分為:水分%11.80,粗蛋白%30.20,粗脂肪%6.00,粗纖維%6.40,粗灰分%8.20,鈣%0.97,總磷%1.43,食鹽%0.52,賴氨酸%1.31,蛋氨酸%0.47;人工投飼的時間自投放魚種開始至210天結束;4)生態管理:每周向池塘加入新水一次,每次加水20cm深;每月對池塘水質分析一次,保持池塘的水質pH為7.5?8.5,水溫為20.0?31.0℃,非離子氨≤0.02mg/L,總堿度為1.00?2.00mmol/L,溶解氧≥5.0mg/L,透明度為28?32cm,化學耗氧量≤15mg/L,生化需氧量≤5mg/L,總大腸桿菌<5000個/L;自投放上述5種魚種開始至210天養殖結束。...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熊邦喜,陳潔,黃瑾,王琴,朱玉婷,施培松,顧錢洪,
申請(專利權)人:華中農業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