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在樹脂產品部分和廢料部分的切開分離時能夠抑制毛邊產生、無需毛邊除去工序而提高了生產性、并且也能夠應對較薄的樹脂產品的樹脂成形用模具和使用該模具制造的樹脂產品的制造方法。通過將在模具(3)的澆口(5)形成的槽口(凸部)配置在距離樹脂產品室(1)較近的部位,在切開分離時使應力集中在因槽口而使樹脂變薄的部位(凹部11a),在該部位切斷。其結果是,能夠抑制毛邊(30)的產生地將樹脂產品部分(1a)和廢料部分(5a)切開分離。此外,即使在產生毛邊(30)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該槽口的設置位置、大小來控制毛邊形狀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具有在樹脂產品部分和廢料部分切開分離時能夠抑制毛邊產生的側澆口的。
技術介紹
一般而言,樹脂成形用模具由上模具和下模具構成,在下模具設置有形成樹脂產品部分的樹脂產品室。此外,在下模具設置有用于對樹脂產品室注入樹脂材料的流道(runner),與該流道相接地設置有用于使樹脂產品部分從廢料部分切開分離的澆口。該澆口是較細的槽或貫通孔,設置在樹脂產品室與流道的交界。該澆口存在側澆口和潛伏澆口(submarine gate)兩種結構。圖6是表示使用具有側澆口的樹脂成形用模具500形成樹脂產品的狀況的圖,該圖(a)是模具500整體的截面圖,該圖(b)是對模具500注入樹脂材料58成形的截面圖,該圖(c)是成形后從模具取下已固化的樹脂材料58后的主要部分截面圖,該圖(d)是將樹脂產品部分51a和廢料部分55a切開分離后的圖。其中,圖中的符號60是上模具52與下模具53的接縫,被稱為分型線。在具有側澆口的樹脂成形用模具500中,在下模具53的表面挖掘樹脂產品室51、澆口 54和流道55,成形后,樹脂產品部分51a與廢料部分55a成為一體地被取出。澆口 54指的是連接樹脂產品室51和流道55的部分,比流道略淺且與分型線水平地被挖掘。之后,對廢料部分55a施力將廢料部分55a從樹脂產品部分51a切開分離。該側澆口的優點在于由于對模具500挖掘形成流道55,流道55位于樹脂產品59上面,因此能夠使樹脂產品59的厚度P較薄。圖7是表示使用具有潛伏澆口的樹脂成形用模具600形成樹脂產品的狀況的圖,該圖(a)是模具600整體的截面圖,該圖(b)是將樹脂材料68注入模具60成形的截面圖,該圖(C)、Cd)是成形后從模具取下已固化的樹脂材料68并將樹脂產品部分61a與廢料部分65a切開分尚的圖。在具有潛伏澆口的樹脂成形用模具600中,是在下模具63打開貫通孔作為流道65和澆口 64,通過該貫通孔使樹脂材料68流入樹脂產品室61的結構。成形后,僅將樹脂產品部分61a從樹脂產品室61取出。這樣,使樹脂材料68流入的流道65是在下模具63打開的貫通孔,成形后,僅將樹脂產品部分61a從下側垂直地向上方頂起而從廢料部分65a切開分離來完成樹脂產品69。將樹脂產品部分61a向上方頂起是通過使樹脂產品室61的底部61b向上方移動而進行的。通過這樣將樹脂產品部分61a頂起,切開分離是用刀具切斷的方式進行,抑制了毛邊的產生。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了 使對在模具中形成的型腔(cavity)注入熔化樹脂的部分即澆口,在距離為了形成埋設IC模塊的埋設用凹部的模具突出部最遠的位置的型腔內側壁形成,在與形成有該澆口的型腔內側壁相對的型腔內側壁,與上述型腔連接形成溢流空間,將熔化樹脂以填充到型腔內和溢流空間內的方式從上述澆口注入進行注塑成形。由此,提供能夠高效率地制造較薄部不會產生彎曲和不良成形部分、具有充分的對于彎曲負荷的強度的IC卡用卡基件的IC卡用卡基件制造方法和IC卡用卡基件的制造用模具?,F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5-286295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但是,上述兩種澆口分別存在缺點。(I)為側澆口的情況下,在成形時樹脂產品部分51a和廢料部分55a在保持連接的狀態下完成。也就是,樹脂產品部分51a和廢料部分55a,在廢料部分55a的與澆口 54對應的部分54a為較薄的狀態下連接。于是,通過在與該澆口 54對應的較薄部分54a切開分尚,使樹脂產品部分51a分尚。圖8 (a)是從上面(俯視)方向看圖6 (d)中C的部分的圖。此外,圖8 (b)是圖6 (d)的C的部分的放大圖。在樹脂產品部分51a和廢料部分55a切開分尚時,如圖8 (a)中符號71所不,在與燒口 54對應的部分54a內不規則地斷裂,或者,如圖(b)所示,在切斷面形成了超過允許值的高度R的毛邊70。因此在后面工序中需要去毛邊作業。該切斷面存在超過允許值大小的毛邊70時,在該面為與其他部件的接合面的樹脂產品中,不能與要接合的部件一側的面緊密地進行面接合。(2)為潛伏澆口的情況下,由于需要在下模具63上使作為流道65的貫通孔橫向打開,所以樹脂產品室61的深度較深,厚度Q的較厚的樹脂產品69成為對象。因此,不能應對較薄的樹脂產品。此外,在專利文獻I中,沒有記載使用具有側澆口的樹脂成形模具,通過使澆口作成凸部或楔部,在將樹脂產品部分和廢料部分切斷時使應力集中在凸部或楔部形成的樹脂部而切開分離,抑制毛邊的產生。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課題,提供能夠在樹脂產品部分和廢料部分的切斷時抑制毛邊產生,無需毛邊除去工序而提高了生產性,也能夠應對較薄的樹脂產品的樹脂成形用模具和使用該模具制造的樹脂產品的制造方法。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法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根據權利要求的范圍的技術方案I所述的專利技術,是具有下模具和與該下模具相接觸地固定在該下模具上的上模具的、具有側澆口的樹脂成形用模具,構成為在上述下模具的表面層具有作為樹脂產品室的凹部;作為樹脂材料的通路的、成為流道的槽;和連接上述凹部與上述槽并且比上述槽的深度淺的澆口,在該澆口上設置與上述凹部相接觸的突出部,該突出部到上述下模具表面的深度比上述澆口的深度淺。此外,根據權利要求的范圍的技術方案2所述的專利技術,在技術方案I所述的專利技術中,上述突出部是上部帶有圓度的凸部即可。此外,根據權利要求的范圍的技術方案3所述的專利技術,在技術方案I所述的專利技術中,上述突出部是楔狀地突出的凸部即可。此外,根據權利要求的范圍的技術方案4所述的專利技術,是具有下模具和與該下模具相接觸地固定在該下模具上的上模具的、具有側澆口的樹脂成形用模具,構成為在上述 下模具的表面層上具有作為樹脂產品室的凹部;作為樹脂材料的通路的、成為流道的槽; 和連接上述凹部與上述槽并且比上述槽的深度淺的澆口,使上述澆口傾斜作成楔部,上述 楔部的頂點朝向上述上模具突出即可。此外,根據權利要求的范圍的技術方案5所述的專利技術,是使用技術方案I 4中任 意一項所述的樹脂成形用模具制造的樹脂產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將上述下模具與上述上 模具以相接觸的方式固定的工序;通過上述流道對樹脂產品室注入樹脂材料使該樹脂固化 成形的工序;從上述上模具和上述下模具取出已固化的上述樹脂材料的工序;將在上述樹 脂產品室形成的樹脂產品部分和在上述流道形成的廢料部分在上述凸部或上述楔部形成 的樹脂部切開分離,形成抑制了毛邊的高度的樹脂產品的工序。根據本專利技術,通過將在模具的澆口上形成的槽口(notch)(凸部)設置在距離樹脂 產品部分較近的部位,在切開分離時使應力集中在因槽口而樹脂變薄的部位(凹部),在該 部位切斷。其結果是,能夠抑制毛邊的產生地將樹脂產品部分和廢料部分切開分離。此外, 即使在產生毛邊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該槽口的設置位置和大小控制毛邊形狀等。此外,通過在澆口上設置棱(edge)(楔部)而能夠對成形樹脂進行銳利的切割,應 力集中在該部位,所以樹脂產品部分和廢料部分的切開分離變得容易,能夠抑制毛邊的高 度。如上所述,通過抑制毛邊的產生,不需要后工序的毛邊除去作業,提高了生產性。此外,樹脂成形用模具使用陶瓷或不銹鋼等硬度較高的材料,能夠防止棱的磨耗 和缺口。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樹脂成形用模具100的結構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樹脂成形用模具,具有下模具和與該下模具相接觸地固定在該下模具上的上模具,并且具有側澆口,該樹脂成形用模具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模具的表面層具有:作為樹脂產品室的凹部;作為樹脂材料的通路的、成為流道的槽;和連接所述凹部與所述槽并且比所述槽的深度淺的澆口,在所述澆口上設置與所述凹部相接觸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到所述下模具表面的深度比所述澆口的深度淺。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加藤博文,蘆野仁泰,
申請(專利權)人:富士電機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