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玻璃基板生產中成型形狀的控制方法。其特點是,包括如下步驟:在應力消除區至切割裝置區之間,從玻璃板左側沿水平方向向玻璃板施加第一作用力(F1)和第二作用力(F2),同時從玻璃板右側沿水平方向向玻璃板施加第三作用力(F3)和第四作用力(F4)。采用本發明專利技術方法對于玻璃基板生產有以下優點:1.提高了玻璃板橫切穩定性,大大降低了切割損失率,提高生產產量;2.玻璃板形態在應力消除區至切割裝置的區域內穩定,大大提高翹曲、應力穩定性;3.通過調整玻璃板形態在應力消除區至切割裝置的區域內成型形狀的大小,有利于玻璃板撓度的控制。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
技術介紹
薄板玻璃主要指用于平板顯示技術的液晶玻璃基板,這種玻璃基板具有高耐熱性、高透明度、低吸濕性、高平坦度、良好的耐溶劑性、耐刮性能、耐強酸性、耐強堿性等特性。薄板玻璃厚度在O. 3mm 1. Omm之間。液晶平板顯示技術對玻璃基板應力的大小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如果基板應力不能保證在合格范圍內,則構成基板在廠家制造過程中出現炸裂、變形等問題,這樣會直接影響到顯示器的生產,而且即便是投放市場也可能在消費這使用過程中玻璃板面變形或出現裂紋,直接影響液晶顯示器的顯示效果,因此如何做好液晶玻璃基板生產過程中退火,有效消除應力十分重要。·目前生產液晶顯示器玻璃基板的幾種成熟的方法中,以溢流成型法最為流行,也相對的最為成熟,但該工藝對生產過程及生產環境的控制要求都很高,尤其是在生產過程中,產品質量的不穩定造成產品損失率較高,玻璃板的一致性較差,造成以上問題是因為玻璃板在消除應力過程到冷卻切割之間,玻璃板的形態不夠穩定,即玻璃板的成型形狀在應力消除區域連續變化。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能夠提高玻璃基板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和一致性。,其特別之處在于,包括如下步驟在應力消除區至切割裝置區之間,從玻璃板左側沿水平方向向玻璃板施加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同時從玻璃板右側沿水平方向向玻璃板施加第三作用力和第四作用力。其中第一作用力、第二作用力、第三作用力和第四作用力均大于O且小于等于50N。其中第一作用力、第二作用力、第三作用力和第四作用力基本位于同一個平面內,實際使用中允許四個力在水平高度方向存在差距,此差距應小于50mm。其中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在水平方向上的間距為1000 2000mm,而第三作用力和第四作用力分別位于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的兩旁,并且第三作用力和第一作用力在水平方向上的間距為10 50mm,第四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在水平方向上的間距為10 50mmo采用本專利技術方法對于玻璃基板生產有以下優點1、提高了玻璃板橫切穩定性,大大降低了切割損失率,提高生產產量;2、玻璃板形態在應力消除區至切割裝置的區域內穩定,大大提高翹曲、應力穩定性;3、通過調整玻璃板形態在應力消除區至切割裝置的區域內成型形狀的大小,有利于玻璃板撓度的控制;4、通過調整玻璃板在應力消除區至切割裝置的區域內的形態,有利于玻璃板在后工序的搬運加工;通過調整玻璃板在應力消除區至切割裝置的區域的形態,減少了玻璃板在后工序加工過程中產生劃傷。附圖說明附圖1為本專利技術
技術介紹
中的玻璃板成型形狀示意圖;附圖2為本專利技術方法中向玻璃板施加作用力的示意圖;附圖3為本專利技術方法的原理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2、3所示,本專利技術是,包括如下步驟在應力消除區至切割裝置區之間,從玻璃板左側沿水平方向向玻璃板施加第一作用力Fl和第二作用力F2,同時從玻璃板右側沿水平方向向玻璃板施加第三作用力F3和第四作 用力F4。其中第一作用力Fl和第二作用力F2在水平方向上的間距h2為1000 2000mm,而第三作用力F3和第四作用力F4分別位于第一作用力Fl和第二作用力F2的上、下兩旁,并且第三作用力F3和第一作用力Fl在水平方向上的間距hi為10 50mm,第四作用力F4和第二作用力F2在水平方向上的間距h3為10 50mm。如圖1所示,為
技術介紹
中玻璃基板(玻璃板)在應力消除區至切割裝置區域之間的范圍內,其下拉過程中橫截面的一個截面圖。沒有施加外力前玻璃板的狀態處于一種無規則的形狀且不斷的發生變化,通過圖2中方向的四個外力,能夠改變玻璃基板在應力消除區至切割裝置區域范圍內的形狀,施加外力后,玻璃基板的形狀如圖3所示。實施例1:其中第一作用力Fl為25N、第二作用力F2為30N、第三作用力F3為ION和第四作用力F4為IN,并且第一作用力Fl距基礎地面1800mm、第二作用力F2距基礎地面300mm、第三作用力F3距離地面1820mm和第四作用力F4距離基礎地面270mm。通過該方法玻璃基板在下拉過程中能夠穩定在特定的形狀下。權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在應力消除區至切割裝置區之間,從玻璃板左側沿水平方向向玻璃板施加第一作用力(Fl)和第二作用力(F2),同時從玻璃板右側沿水平方向向玻璃板施加第三作用力(F3)和第四作用力 (F4)。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作用力(F1)、第二作用力(F2)、第三作用力(F3)和第四作用力(F4)均大于O且小于等于 50N。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作用力(F1)、第二作用力(F2)、第三作用力(F3)和第四作用力(F4)位于同一個平面內。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作用力(Fl)和第二作用力(F2)在水平方向上的間距為100(T2000mm,而第三作用力 (F3)和第四作用力(F4)分別位于第一作用力(Fl)和第二作用力(F2)的兩旁,并且第三作用力(F3)和第一作用力(Fl)在水平方向上的間距為l(T50mm,第四作用力(F4)和第二作用力(F2)在水平方向上的間距為l(T50mm。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其特點是,包括如下步驟在應力消除區至切割裝置區之間,從玻璃板左側沿水平方向向玻璃板施加第一作用力(F1)和第二作用力(F2),同時從玻璃板右側沿水平方向向玻璃板施加第三作用力(F3)和第四作用力(F4)。采用本專利技術方法對于玻璃基板生產有以下優點1.提高了玻璃板橫切穩定性,大大降低了切割損失率,提高生產產量;2.玻璃板形態在應力消除區至切割裝置的區域內穩定,大大提高翹曲、應力穩定性;3.通過調整玻璃板形態在應力消除區至切割裝置的區域內成型形狀的大小,有利于玻璃板撓度的控制。文檔編號C03B17/06GK102992591SQ20121044812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9日專利技術者李拓, 李文軍 申請人:陜西彩虹電子玻璃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玻璃基板生產中成型形狀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在應力消除區至切割裝置區之間,從玻璃板左側沿水平方向向玻璃板施加第一作用力(F1)和第二作用力(F2),同時從玻璃板右側沿水平方向向玻璃板施加第三作用力(F3)和第四作用力(F4)。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拓,李文軍,
申請(專利權)人:陜西彩虹電子玻璃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