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到一種防水雙面膠帶,包括泡棉基體,分別涂布在所述泡棉基體的兩個表面上的第一粘膠層和第二粘膠層以及復合在第一粘膠層上的剝離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泡棉基體為IXPE,泡棉基體的厚度為20~1000μm,發泡倍率為2~5倍;所述第一粘膠層和所述第二粘膠層的重量組成如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發明專利技術所提供的防水雙面膠帶密合性優異,防水性好,尤其適合在電子器件、大屏幕、薄型化的產品中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防水雙面膠帶。
技術介紹
在一些電子產品部件中,以顯示部的保護面板與殼體的貼合為代表,各種部件,模塊固定的地方都要用到雙面粘著膠帶。為了確保在市場上競爭的優越性,一直以來都追求多種多樣的功能,尤其對防水功能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用于電子器件部件固定用的雙面粘著膠帶,以往都是使用無紡布或PET為基體來達到固定效果,該兩面粘著膠帶具有良好的粘接力,可以防止由于物體下落時的沖擊所導致部件脫落的優異的沖擊性,但是對于保護面板或殼體的粘接,在剛接合時,由于兩片粘著薄片難以獲得完全的密合,有時微小的空隙就會發生浸水。 作為密合性優異的雙面粘著膠帶,后期使用以發泡體為基體來解決防水性不良問題,雖然部件間短期間就可以適宜地接合,但是,單獨只靠發泡體作為基體的話,難以在部件和粘著劑層的界面抑制住極其微小的空隙,水在此位置會擴大水路,因而難以實現要求比較高的防水性。特別是在現在電子器件用途中,大屏幕、薄型化的產品越來越多,在追求著對粘接膠帶寬度的狹窄化、薄型化的情況下,難以賦予充分的防水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現狀提供一種具有優異密合性的防水雙面膠帶。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該防水雙面膠帶,包括泡棉基體,分別涂布在所述泡棉基體的兩個表面上的第一粘膠層和第二粘膠層以及復合在第一粘膠層上的剝離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泡棉基體為IXPE,泡棉基體的厚度為20 1000 U m,發泡倍率為2 5倍;所述第一粘膠層和所述第二粘膠層的重量組成如下丙烯酸酯膠粘劑100份樹脂5 40份硅烷偶聯劑0 1 3.5份硬化劑0.1 2.0份其中,所述的樹脂選自萜烯類增粘樹脂、酚醛類增粘樹脂、松香類增粘樹脂和石油類增粘樹脂中的至少一種;所述硬化劑選自異氰酸類硬化劑;所述丙烯酸酯膠粘劑的分子量為30 85萬。其中,所述的樹脂選自萜烯類增粘樹脂、酚醛類增粘樹脂、松香類增粘樹脂和石油類增粘樹脂中的一種;所述硬化劑選自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環氧系交聯劑,金屬螯合物系交聯劑,氮丙啶系交聯劑。其中,優選在聚合結束后添加而進行交聯反應的類型的交聯劑;優選富有與丙烯酸系共聚物的反應性的異氰酸酯系交聯劑和環氧系交聯劑;從提高基體與發泡體基體的密合性的方面考慮,更優選為異氰酸酯類交聯劑;較好的,所述丙烯酸酯膠粘劑為 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2羥乙酯和醋酸乙烯酯的共聚物,分子量為30 85萬。上述膠粘劑可以使用醋酸乙酯和/或甲苯為溶劑,溶劑的用量可根據需要具體選用。所述萜烯類增粘樹脂可以選自a-菔系聚合物、B-菔系聚合物、二戊烯聚合物等萜烯類樹脂以及將改性萜烯類樹脂;其中,所述酚醛類增粘樹脂可以選自各種酚類樹脂,例如烷基酚醛類樹脂、二甲苯甲醛類樹脂等;所述松香類增粘樹脂選自脂松香、木松香,妥爾油松香或松香的衍生物;所述石油類增粘樹脂選自芳香族石油樹脂、脂肪族石油樹脂或脂環族石油樹脂;所述改性萜烯類樹脂為酚改性、芳香族改性、加氫改性、烴改性萜烯類樹脂,例如萜烯酚類樹脂、苯乙烯改性的萜烯類樹脂,芳香族改性的萜烯類樹脂、加氫萜烯類樹脂等;作為增粘樹脂的粘合特性優選為松香類增粘樹脂,特別優選為松香酯類;樹脂可以選擇單一的樹脂也可以選擇幾種混配,優選為混合配比,優選兩種樹脂配合使用,配比為1:1,樹脂的用量優選10份。所述的硅烷偶聯劑選自硅烷偶聯劑KH550、硅烷偶聯劑KH560、硅烷偶聯劑KH570、硅烷偶聯劑KH792、硅烷偶聯劑DL602或硅烷偶聯劑DL171。其中,KH550中優選 A-1100、Z-6011 或 KBM-903 ;KH560 中優選 A-187 或 KBM-403 ;KH570 中優選 A-174、KBM-503 或 SH-6030 ;KH792 中優選 A-112. O、Z-6020、KBM-603 ;DL-602 中優選 A-2120 或 KBM-602。本專利技術通過大量試驗后,選用發泡倍率為2-5倍的聚乙烯泡棉IXPE作為泡棉基體,泡棉的厚度一般選擇在20 300 ii m以內,優選為50-200 u m ;該泡棉有獨立網狀的閉孔結構,加之泡棉發泡倍率較低,能夠有效阻止水分子滲透,使吸水率低于0. Olg/cm2,幾乎為0 ;所選用的基體膠黏劑具有優異的耐濕性和耐熱性、良好的沖切性和凹凸面的填充性,通過硬化劑的交聯調整分子結構由線狀轉變為網狀結構,使分子間力增加,聚合物凝聚強度增大,在受空氣或紫外線的影響下,分子間鍵不易斷裂;硅烷偶聯劑通過化學鍵結合改善了高聚物和無機填料之間的粘結性,使性能明顯改善;含有乙烯基和甲基丙烯酰氧基的硅烷偶聯劑,對不飽和聚酯樹脂和丙烯酸樹脂特別有效,偶聯劑和丙烯酸中的不飽和鍵反應后可以形成多分子的擾性樹脂層,該層能夠松弛界面應力,組織界面裂縫的擴展,因而改變了界面的結合強度。作為改善樹脂活性、提高界面結合強度,Z-6020更為優異,作為優選;在膠黏劑配合液中的比率為0. 1%-3. 5% ;硬化劑主要起到交聯作用,使原來線性主體聚合物變成體型網狀結構,提高膠粘劑的內聚強度和抗老化性等。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防水雙面膠帶密合性優異,防水性好,尤其適合在電子器件、大屏幕、薄型化的產品中使用。附圖說明圖1和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防水性能的測試平面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實施例1至6以及對比例1、2的配方如表I所示。各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基體為IXPE泡棉,發泡倍率為3倍,基體的厚度可根據具體膠帶的使用需要在50-200 u m之間任選。比較例I所使用的基體為無紡布,比較例2使用的基體為PET。膠帶的制備方法如下1、首先按表I的配方配制膠粘劑混合液,具體配制方法如下將硅烷偶聯劑先加入到樹脂混合液中,攪拌均勻,配成不同比率的樹脂溶液,然后將不同比率的樹脂溶液加入到丙烯酸酯膠粘劑中攪拌均勻,最后加入硬化劑配成膠粘劑混合液。2、對基體進行表面處理基體在上膠之前要對發泡體的表層進行處理,例如,底涂處理、電暈放電處理、等離子體處理等化學性或物理性表面處理。更具體而言,為了提高與膠黏劑層(用于提供本專利技術的雙面粘合帶的粘合面的粘合劑層以及用于發泡體層和增強層固定的粘合劑層)的密合性,可以慣用的表面處理有電暈處理、鉻酸處理、臭氧暴露、火焰暴露、高壓電擊暴露、電離射線等化學或物理方法氧化處理,也可以使用底涂或剝離劑等,通過多次實驗,本專利技術優選米用電暈處理。 3、向基體上涂覆膠粘劑混合液直接在電暈處理好的發泡體基體上上膠或在層疊于發泡體基體上的其它表面上膠,將丙烯酸系粘著劑組合物進行涂布、干燥的直接涂布方法;或在剝離薄片將丙烯酸粘著劑組合物涂布、干燥之后貼合于發泡體基體,此法成為轉涂法;4、根據電子器件使用的形態,涂布厚度在10-200 iim中任選。在小型、薄型的特殊要求下,優選為20-80 iim,特別優選為25-60 iim,在該膠帶的厚度下,可以適用于薄型小型的便攜電子器件,并且具有優異的防水性能。表I權利要求1.一種防水雙面膠帶,包括泡棉基體,分別涂布在所述泡棉基體的兩個表面上的第一粘膠層和第二粘膠層以及復合在第一粘膠層上的剝離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泡棉基體為IXPE,泡棉基體的厚度為20 1000 μ m,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水雙面膠帶,包括泡棉基體,分別涂布在所述泡棉基體的兩個表面上的第一粘膠層和第二粘膠層以及復合在第一粘膠層上的剝離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泡棉基體為IXPE,泡棉基體的厚度為20~1000μm,發泡倍率為2~5倍;所述第一粘膠層和所述第二粘膠層的重量組成如下:其中,所述的樹脂選自萜烯類增粘樹脂、酚醛類增粘樹脂、松香類增粘樹脂和石油類增粘樹脂中的至少一種;所述硬化劑選自異氰酸類硬化劑;所述丙烯酸酯膠粘劑的分子量為30~85萬。FDA00002659675100011.jpg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杜彥臣,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大榭開發區綜研化學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