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吹吸機,包括主機殼體,可拆卸地連接于主機殼體的吹吸附件,位于主機殼體內的馬達,由馬達驅動旋轉的風扇,控制馬達旋轉的開關,用于啟動開關的控制機構,以及操作手柄,所述開關相對主機殼體活動設置,所述控制機構包括抵靠部,以及活動地設置于操作手柄的控制件,僅當吹吸附件連接于主機殼體時,所述控制件可操作地控制開關與所述抵靠部相互作用并觸發開關。所述開關控制機構結構簡單,且操作安全可靠。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手持式操作器械,尤其是一種便攜式吹吸機。
技術介紹
美國專利公告號為US5604954的專利說明書揭示了一種設有安全互鎖機構的吹吸機,該安全互鎖機構設置于容納風扇的渦殼與主機殼之間,渦殼與主機殼可拆卸式連接,當渦殼被枝葉等塵屑堵塞時,需要及時對渦殼及風扇進行清理及維護;安全互鎖機構包括一個觸發按鈕,當渦殼與主機殼相連接時,觸發按鈕才能促動開關啟動電機進行工作,以及一個鎖緊件,用于當電機啟動時將渦殼鎖定于主機殼上,使得吹吸機電機于正常工作情況下,渦殼無法從主機殼上卸下;渦殼一旦從主機殼上卸下,開關就無法啟動電機工作。上述的安全互鎖機構的觸發按鈕在渦殼與主機殼分離的狀態下可以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間任意滑動,只有當觸發按鈕位于第一位置時,渦殼才能被安裝連接于主機殼,當觸發按鈕位于第二位置時,渦殼與主機殼體安裝配接受到阻礙,這給渦殼與主機殼的裝配帶來了不便;該安全互鎖機構內部零件較多,結構復雜。另外,由于其吹管附件與吸管附件只能擇一地連接于主機殼體進行工作,而安全互鎖機構又是設置于附件與主機殼之間,因此吹、吸操作轉換時,附件更換頻繁,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且吹管、吸管這樣的設置使得附件較多,也不利于吹吸機的儲放。
技術實現思路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吹吸機,其具有結構簡單、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的開關控制機構。本專利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吹吸機,包括主機殼體,可拆卸地連接于主機殼體的吹吸附件,位于主機殼體內的馬達,由馬達驅動旋轉的風扇,控制馬達旋轉的開關,用于觸發開關的控制機構,以及操作手柄,所述開關相對主機殼體活動設置,所述控制機構包括抵靠部,以及活動地設置于操作手柄的控制件,僅當吹吸附件連接于主機殼體時,所述控制件可操作地控制開關與所述抵靠部相互作用并觸發開關。所述開關相對控制件固定設置。所述開關也可設置成相對控制件活動設置。所述抵靠部固定設置于吹吸附件上。所述抵靠部也可活動設置于主機殼體內。所述抵靠部還可固定設置于控制件上。所述控制件滑動地設置于操作手柄上。所述控制件也可樞軸地設置于操作手柄上。所述控制件包括供操作者手動控制的操作部,可在主機殼體內移動的導向部,以及用于固定連接開關的支撐部。所述操作手柄包括設置于主機殼體上的第一連接部,以及設置于吹吸附件上的第二連接部,所述控制件設置于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之間設置有安全鎖緊機構,所述安全鎖緊機構具有一個鎖緊位置和一個釋放位置,當吹吸附件連接于主機殼體時,所述安全鎖緊機構處于鎖緊位置,當安全鎖緊機構處于釋放位置時,所述吹吸附件可以從主機殼體上拆卸,所述開關自動斷開,停止對馬達的控制。所述安全鎖緊機構包括活動設置于第一連接部的鎖緊件,所述鎖緊件可選擇地與吹吸附件嚙合鎖緊或者釋放。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由于吹吸機采用了開關相對主機殼體活動設置的結構,使得開關控制機構結構簡單;又由于只有當吹吸附件連接于主機殼體時,開關才能被觸發裝置觸發,因此保證了操作的安全;設置于操作手柄的控制件便于操作控制。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吹吸機的主視圖。 圖2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吹吸機主視方向的剖視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吹吸附件與主機殼分離狀態時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2中BI標記的局部放大示意圖,此時吹吸附件未安裝于主機殼體。圖5是圖2中BI標記的局部放大示意圖,此時吹吸附件正在安裝于主機殼體。圖6圖2中BI標記的局部放大示意圖,此時吹吸附件于主機殼體已安裝到位,移動控制件用于觸發開關。圖7是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吹吸機的吹吸附件與主機殼分離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吹吸機的吹吸附件安裝于主機殼時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圖8中B2標記的局部放大剖視示意圖,此時吹吸附件于主機殼體已安裝到位,移動控制件用于觸發開關。圖10是本專利技術第三實施例吹吸機的局部放大剖視示意圖。其中1-吹吸機10-吹吸附件20-安全鎖緊機構2-主機殼體11-吸風管21-鎖緊件2a_馬達殼體Ila-進風口22_鎖桿2b_渦殼12-吹風管22a-按壓部3-馬達12a-出風口22b_掛勾部4-風扇14a-主體部22c_頂部斜面5-操作手柄14b-彎折部25, 26-彈性件5a_第一連接部15-出塵管27-連接點5b_第二連接部16-調節裝置28-控制件6-導線17-吹吸轉換機構 28a-操作部7a_吸管接口17a-控制鈕28b_導向部7b_吹管接口17b-調節翻板 28c-支撐部8-管壁開口18-開關31-嚙合部9-導向裝置18a-開關觸點 31a_斜坡面Zl-主體部軸心線 18b-開關觸發件 32,32a,32b-抵靠部Z2-彎折部軸心線 19a-凹槽32b_突出部P -彎折角度19b-凸柱33-限位柱Xl-第一連接部軸心線Y-馬達軸心線 34-接觸面X2-第二連接部軸心線Pl-箭頭指示方向 P2-箭頭指示方向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見圖1所示,吹吸機I包括操作手柄5、主機殼體2,以及可拆卸地連接于主機殼體2的吹吸附件10,其中主機殼體2包括容納馬達3的馬達殼體2a以及容納風扇4的渦殼2b,風扇4的葉輪在高速旋轉下對樹葉具有粉碎的功能,馬達殼體2a與渦殼2b固定連接,馬達殼體2a的后端連接有為馬達3提供電源的導線6,渦殼2b的下端連接了一出塵管15,風扇4能在馬達3的驅動作用下高速旋轉并在渦殼2b內產生吹吸氣流;吹吸附件10通過安全鎖緊機構20與主機殼體2可拆卸連接,吹吸附件10包括吸風管11以及吹風管12,其中吸風管11末端設置進風口 11a,吹風管12末端設置有出風口 12a。主機殼體2上設置了操作手柄5的第一連接部5a,吹吸附件10上設置了操作手柄5的第二連接部5b,第一連接部5a連接于馬達殼體2a的上方并具有配接端,第二連接部5b則連接于吸風管11的上方并具有配接端,第一連接部5a與第二連接部5b延伸方向一致,第一連接部5a具有第一連接部軸心線XI,第二連接部5b具有第二連接部軸心線X2,當吹吸附件10連接于主機殼體2時,第一連接部5a配接端與第二連接部5b配接端對接形成縱向延伸的一體式操作手柄5,此時第一連接部軸心線Xl與第二連接部軸心線X2形成一平滑的弧線。參照圖1、圖2所示,主體機殼2上靠近于出塵管15的位置處設置的吹吸轉換機構17,其包括設置主機殼體2外部的控制鈕17a,以及位于主機殼體2內部的調節翻板17b,操作者只要按照標出的指示方向進行調節控制17a,便可以使吹吸機在吹與吸不同的工作模式間進行轉換。旋轉調節翻板17b至圖2所示的實線位置,吹吸機I處于吹氣工作模式,在風扇4的高速旋轉下,產生如圖2中箭頭所示的吸氣氣流由吸風管11的進風口 Ila進入吸風管11,吸入的氣流經風扇4后被送入吹風管12,最后于出風口 12a吹出;為了體現吹氣模式下的從出風口 12a吹出的氣流速度,通常出風口 12a的橫截面設置遠遠小于進風口Ila的橫截面,并且吹風管11的橫截面沿其延伸方向有一個逐漸遞減的過程。旋轉調節翻板17b至圖2所示的虛線位置,吹吸機I處于吸氣模式,枝葉、灰塵連同進氣氣流一同于進風口被吸入吸風管11,后經風扇4的葉輪粉碎后被送入集塵管15。吹吸機I在吸氣、吹氣這兩種不同的工作模式下,由于進、出氣流的影響,吹吸機I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吹吸機,包括:主機殼體,可拆卸地連接于主機殼體的吹吸附件,位于主機殼體內的馬達,由馬達驅動旋轉的風扇,控制馬達旋轉的開關,用于觸發開關的控制機構,以及操作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關相對主機殼體活動設置,所述控制機構包括抵靠部,以及活動地設置于操作手柄的控制件,僅當吹吸附件連接于主機殼體時,所述控制件可操作地控制開關與所述抵靠部相互作用并觸發開關。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格雷厄姆·格哈德,沃倫·布朗,哈利·索默,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寶時得電動工具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