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消浪設施,該消浪設施是在近岸的海底灘涂上打入兩排固定樁,固定樁的走向與潮位線平行;固定樁上加設橫欄,形成兩排網格化護欄;將軟性雙簾網置于兩排網格化護欄之間,軟性雙簾網的兩端由橫欄固定在海底灘涂上;將浮體單元固定在軟性雙簾網中間位置、置于軟性雙簾網與海底灘涂之間。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消浪設施消浪效果好、施工費用低、施工方法簡單快捷、環保、可循環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消浪設施。
技術介紹
目前,華南沿海熱帶亞熱帶濱海紅樹林遭受嚴重的破壞,使得其固有的生態服務功能和服務價值喪失,成為沿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我國濱海紅樹林濕地的重建研究已有較好的成果積累,許多研究成果也在沿海多地紅樹林濕地重建中得到大量應用。紅樹林植物苗株在植入林地初期,由于抗擊風浪能力嚴重不足,需要采取人工方式幫助其抵抗風浪的沖擊,通常采用打樁和捆綁等加固手段保護植入的苗株。但是,這些手段只是增強其穩固程度,并且每株苗木都需要單獨加固。另一方面,減輕風浪外力對苗株的直接沖擊更為重要。一些較大的造林工程因其他原因傾向于采用高成本的筑堤等永久性工程作為消浪措施,不僅成本高昂,而且不利于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后續的自然發展。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消浪設施,該設施消浪效果好、成本低、易操作、可拆裝反復使用。本專利技術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種消浪設施,是在近岸的海底灘涂上打入兩排固定樁,固定樁的走向與潮位線平行;固定樁上加設橫欄,形成兩排網格化護欄;將軟性雙簾網置于兩排網格化護欄之間,軟性雙簾網的兩端由橫欄固定在海底灘涂上;將浮體單元固定在軟性雙簾網中間位置、置于軟性雙簾網與海底灘涂之間;這樣,浮體單元與軟性雙簾網共同組成下端固定、上端可隨潮位升降的浮箱-軟性雙簾消浪體,通過浮體單元的浮力作用(浮體單元一直漂浮在海面上)和網格化護欄的空間限制作用,將軟性雙簾網撐起來形成一堵軟性的“墻”,當海浪打在這堵墻上之后,能量會大大地減弱;所述的固定樁是木樁,或者是由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兩排固定樁的間距為25-30厘米,排內固定樁間距為O. 5-1. O米;固定樁的直徑優選10厘米,固定樁下端應插入海底灘涂1. 0-1. 5米,以更好地將兩排網格化護欄固定在海底灘涂上,以免被海浪沖垮、沖走;固定樁的高度應高于最高潮位50-80厘米,大潮時確保浮體單元被限制在兩排固定樁之間;所述的橫欄是木桿或竹竿,直徑優選4-8厘米;橫欄在固定樁上自下而上、每隔30-50厘米架設一道;所述的軟性雙簾網是具有一定通透率的軟性塑料件,優選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質的遮陽網;軟性雙簾網的長度應該確保其固定在浮體單元上之后,在漲潮時浮體單元不會漂浮到網格化護欄的范圍之外;所述的浮體單元由若干個浮箱串聯而成;所述的浮箱為長方體,在與長軸平行的兩側各帶若干個半圓環耳,用兩根半圓柱桿穿入這些半圓環耳從而將浮箱串聯成浮體單元;所述的浮箱優選由高密度聚乙烯(HDPE)制成;所述的浮體單元優選由2-3個浮箱串聯而成;浮體單元兩端露出的半圓柱桿與相鄰浮體單元的半圓柱桿以鉸鏈連接;所述的將浮體單元固定在軟性雙簾網,是用扎帶將軟性雙簾網固定在浮箱兩側的半圓柱桿上。本專利技術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的優點及效果(I)本專利技術的設施消浪效果好。沒有安裝消浪設施的植林區的紅樹林苗木,不僅遭受海浪正面沖擊,也會遭受海浪觸及硬質海岸后形成的反射波沖擊。安裝本專利技術的消浪設施后,軟性雙簾網可讓海水順利通過,但其阻隔作用大幅度降低風浪波速,消減了海浪正面沖擊波、弱化了回浪的反射波,紅樹林苗木可避免遭受海浪和反射波的強烈沖擊。雙簾網上端固定在浮體單元上,可隨潮位升降,其上緣高于海面,而且雙簾網兩側均有護欄保護下有一定的前后移動空間,在移動過程中可消減波浪,雙簾網在正面波浪沖擊下緊貼內側護欄,雙簾網作為一個整體可阻隔波浪向植林區傳播。(2)本專利技術的消浪設施費用低、施工簡單快捷。每100米造價4-6萬元,遠低于剛性消浪設施構建工程,并且無需大型施工機械。(3)本專利技術的消浪設施環保、可循環利用。使用的材質為無毒環保材料,并且完成任務后可拆卸重復利用。附圖說明圖1是浮體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浮箱,2-半圓柱桿,3-半圓環耳,4-軟性雙簾網固定處,5-鉸鏈連接處。圖2是本專利技術消浪設施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固定樁,2-橫欄,3-軟性雙簾網,4-軟性雙簾網兩端的固定橫欄,5-浮體單元。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實施例一種消浪設施,其結構如圖2所示,是在近岸的海底灘涂上打入兩排木質固定樁1,固定樁I的走向與潮位線平行,兩排固定樁I的間距為25-30厘米,排內固定樁I間距為O.5-1. O米,固定樁I長度應高于最大潮潮位50-80厘米,固定樁I的直徑為10厘米,固定樁I下端應插入海底灘涂1. 0-1. 5米。固定樁I上自下而上、每隔30-50厘米架設一道木質橫欄2,橫欄2直徑為4_8厘米,這樣固定樁I和橫欄2就形成了兩排網格化護欄。將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質的軟性雙簾網3置于兩排網格化護欄之間,軟性雙簾網3的兩端由橫欄4固定在海底灘涂上。將浮體單元I固定在軟性雙簾網3中間位置、置于軟性雙簾網3與海底灘涂之間,軟性雙簾網3的長度應該確保其固定在浮體單元5上之后,在漲潮時浮體單元5不會漂浮到網格化護欄的范圍之外。浮體單元I的結構如圖1所示,其由3個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質的浮箱I串聯而成;浮箱I為長方體,長O. 8-1. 2米,高30-40厘米,寬20-25厘米,在與長軸平行的兩側各帶4個半圓環耳3,用兩根半圓柱桿2穿入這些半圓環耳3從而將浮箱I串聯成浮體單元I。浮體單元I兩端露出的半圓柱桿2與相鄰浮體單元I的半圓柱桿2以鉸鏈連接。用扎帶將軟性雙簾網3固定在浮箱I兩側的半圓柱桿上。本實施例的設施消浪效果明顯。每100米造價約5萬元。上述實施例為本專利技術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消浪設施,其特征在于是在近岸的海底灘涂上打入兩排固定樁,固定樁的走向與潮位線平行;固定樁上加設橫欄,形成兩排網格化護欄;將軟性雙簾網置于兩排網格化護欄之間,軟性雙簾網的兩端由橫欄固定在海底灘涂上;將浮體單元固定在軟性雙簾網中間位置、置于軟性雙簾網與海底灘涂之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消浪設施,其特征在于兩排固定樁的間距為25-30厘米,排內固定樁間距為O. 5-1. O米。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消浪設施,其特征在于固定樁長度高于最大潮潮位50-80厘米。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消浪設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樁上加設橫欄,是在固定樁上自下而上、每隔30-50厘米架設一道橫欄。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消浪設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體單元由若干個浮箱串聯。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消浪設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箱為長方體,在與長軸平行的兩側各帶若干個半圓環耳,用兩根半圓柱桿穿入這些半圓環耳從而將浮箱串聯成浮體單J Li ο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消浪設施,其特征在于浮體單元兩端露出的半圓柱桿與相鄰浮體單元的半圓柱桿以鉸鏈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消浪設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將浮體單元固定在軟性雙簾網,是用扎帶將軟性雙簾網固定在浮箱兩側的半圓柱桿上。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消浪設施,該消浪設施是在近岸的海底灘涂上打入兩排固定樁,固定樁的走向與潮位線平行;固定樁上加設橫欄,形成兩排網格化護欄;將軟性雙簾網置于兩排網格化護欄之間,軟性雙簾網的兩端由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消浪設施,其特征在于:是在近岸的海底灘涂上打入兩排固定樁,固定樁的走向與潮位線平行;固定樁上加設橫欄,形成兩排網格化護欄;將軟性雙簾網置于兩排網格化護欄之間,軟性雙簾網的兩端由橫欄固定在海底灘涂上;將浮體單元固定在軟性雙簾網中間位置、置于軟性雙簾網與海底灘涂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廖紹安,王安利,張勝鵬,苗玉濤,葉劍敏,葉超霞,陳振英,盧洪武,董陽,胡永梅,
申請(專利權)人:華南師范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