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水電站廠房墻體與板梁分期澆筑的連接方法及結構,該方法及結構是在先澆混凝土墻體(1)上設置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槽(5),在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槽(5)中分別設有錨入先澆混凝土墻體(1)中并與后澆梁(2)和后澆板(3)澆筑成為整體的插筋,從而將施工縫前移至混凝土墻體內部形成槽型施工縫。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插筋連接分期澆筑的墻體與板梁,結構整體性強。通過插筋槽將墻施工縫位置移到墻體內部,優化施工縫位置,提高了結構的可靠性。插筋槽頂面從內向外呈擴展斷面,以利于后澆混凝土澆筑密實。采用免拆模板作為插筋槽的定型模板既解決了“插筋穿模”,造成模板安裝拆卸的困難,又省去對插筋槽先澆墻面的鑿毛處理。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水電站廠房墻體與板梁分期澆筑的連接方法及結構,屬于水工混 凝土施工
技術介紹
水電站廠房在洪水位以下或者廠外地面以下部位都需要修建鋼筋混凝土墻體(水 下墻)擋水、擋土,以保證廠房的安全和正常運行。水下墻是重要的防洪和側向支擋結構,同 時又是廠房內部板梁結構的豎向支撐構件。在水電站廠房混凝土澆筑施工過程中,為滿足 防洪度汛或者施工進度的需要,一般先行澆筑水下墻,后澆筑內部板梁結構,因此,如何可 靠連接分期澆筑的墻體與板梁結構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目前一般采用墻體與板梁脫開 按簡支連接,或者在墻體內預留板梁插筋,墻體與板梁結合面按垂直施工縫連接。但簡支連 接不能利用墻體對板梁結構的固端約束作用,結構整體性差,不利于抗震,同時會增大板梁 結構的跨中彎矩,材料不能充分利用。而“插筋+垂直施工縫”連接中施工縫留置在墻體與 板梁結合面,該處剪力最大,不滿足“施工縫應設置在結構受剪力較小處”的原則(留置位置 不合理),板梁插筋要穿過墻體模板造成模板損壞和施工不便,施工縫縫面處理質量不易控 制,新老混凝土結合面易形成薄弱面,影響結構的可靠性。因此,現有的連接分期澆筑的墻 體與板梁結構的技術方案還是不理想。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水電站廠房墻體與板梁分期澆筑的連接方法及結 構,這種方法及結構整體性強、連接可靠,而且這種方法及結構既能利用墻體對板梁的固端 約束作用,又能克服現有施工縫留置位置不合理等現有技術的不足。為實現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思路是將先澆混凝土墻體與后澆板梁之間的施工 縫由傳統的二者與墻體外表面接觸的垂直施工縫前移至墻體內部,形成槽型施工縫,因此 本專利技術的方法包括先澆混凝土墻體與后澆梁和后澆板連接并形成施工縫的方法,該方法采 用一種水電站廠房板梁預留插筋結構,該預留插筋結構通過設置在所述先澆混凝土墻體上 的槽型結構錨入先澆混凝土墻體中,然后再將該預留插筋結構與后澆梁和后澆板澆筑成為 整體,從而將板梁與先澆混凝土墻體之間的施工縫向墻體內部前移至槽型結構中形成凹槽 型施工縫面,避免了該施工縫在剪力最大的墻體與板梁結合面。相應的,本專利技術的水電站廠房板梁預留插筋結構,包括先澆混凝土墻體、后澆梁和 后澆板,其中,在所述先澆混凝土墻體上設置梁插筋槽和板插筋槽,在梁插筋槽和板插筋槽 中分別設有錨入所述先澆混凝土墻體中并與所述后澆梁和后澆板澆筑成為整體的插筋結 構。進一步的,梁插筋槽和板插筋槽頂面從內向外呈擴展斷面進一步的,在所述梁插筋槽和板插筋槽與所述先澆混凝土墻體之間設有用于在澆筑先 澆混凝土墻體時形成梁插筋槽和板插筋槽的免拆模板。更進一步的,所述插筋包括梁預留插筋和板預留插筋。梁預留插筋設有不少于三 道的梁插筋定位箍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采用插筋連接分期澆筑的墻體與板梁,結構整體性強。通 過插筋槽將墻施工縫位置移到墻體內部,優化了施工縫位置,受力更合理,提高了結構的可 靠性。插筋槽頂面從內向外呈擴展斷面,以利于后澆混凝土澆筑密實。采用免拆模板作為 插筋槽的定型模板既解決了 “插筋穿模”,造成模板安裝拆卸的困難,又省去對插筋槽先澆 墻面的鑿毛處理。因此,本專利技術達到了整體性強、結構簡單、施工方便、連接可靠的目的。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梁預留插筋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板預留插筋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插筋槽立面圖。附圖中的標記為1-先澆混凝土墻體、2-后澆梁、3-后澆板、4-梁插筋槽、5-板 插筋槽、6-免拆模板、7-梁預留插筋、8-梁插筋定位箍筋、9-板預留插筋。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對本專利技術的任何限制。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水電站廠房板梁預留插筋結構,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在先澆混 凝土墻體I上設置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槽5,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槽5嵌入先澆混凝土墻 體I中形成槽狀,以此將板梁和墻體之間的施工縫移至墻體內中。在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 槽5中分別設有從后澆梁2和后澆板3錨入先澆混凝土墻體I中并與后澆梁2和后澆板3 澆筑成為整體的插筋,并在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槽5與先澆混凝土墻體I之間設有用于在 澆筑先澆混凝土墻體I時形成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槽5的免拆模板6。插筋包括梁預留插 筋7和板預留插筋9,梁預留插筋7設有梁插筋定位箍筋8。本專利技術的先澆混凝土墻體I為后澆梁2和后澆板3的豎向支撐構件,墻體與板梁 結構分期澆筑。梁預留插筋7和板預留插筋9長短間隔留置,插筋接頭位置和相鄰接頭間 的間距按設計要求執行。梁預留插筋7和板預留插筋9穿過免拆模板6錨入先澆混凝土墻 體1,錨固長度按設計要求執行。梁預留插筋7在錨固段內應至少設置不少于3道梁插筋 定位箍筋8,用于插筋定位。看圖1和圖2,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槽5頂面從內向外呈擴展 斷面,形成開口狀,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槽5頂面從內向外按45°擴展,以利于后澆混凝土 澆筑密實。梁插筋槽4深入墻體至少O. 4 O. 5m,其截面尺寸比梁截面寬O.1m ;板插筋槽 5深入墻體至少O.1m,其截面高度同板高。免拆模板6為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槽5的定型 模板,可形成施工縫理想的縫面,省去對插筋槽的鑿毛處理和模板拆卸。本專利技術施工時,首先在先澆混凝土墻體I模板安裝時根據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槽 5位置和尺寸,用免拆模板6制作安裝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槽5的外形,將梁預留插筋7和 板預留插筋9穿過免拆模板6,錨入先澆混凝土墻體I內并固定,澆筑先澆混凝土墻體I的 混凝土,插筋部位應加強振搗,澆筑后形成插筋槽和外露的插筋。后澆梁2、后澆板3混凝土 澆筑時在插筋槽部位也應加強振搗,保證施工縫質量。權利要求1.一種水電站廠房墻體與板梁分期澆筑的連接方法,包括先澆混凝土墻體(I)與后澆梁(2)和后澆板(3)連接并形成施工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采用一種水電站廠房板梁預留插筋結構,該預留插筋結構通過設置在所述先澆混凝土墻體(I)上的槽型結構錨入先澆混凝土墻體(I)中,然后再將該預留插筋與后澆梁(2)和后澆板(3)澆筑成為整體,從而將板梁與先澆混凝土墻體(I)之間的施工縫向墻體內部前移至槽型結構中形成凹槽型施工縫面,避免了該施工縫在剪力最大的墻體與板梁結合面。2.一種水電站廠房板梁預留插筋結構,包括先澆混凝土墻體(I)、后澆梁(2)和后澆板(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先澆混凝土墻體(I)上設置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槽(5),在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槽(5)中分別設有錨入所述先澆混凝土墻體(I)中并與所述后澆梁(2)和后澆板(3)澆筑成為整體的插筋。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電站廠房板梁預留插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槽(5)頂面從內向外呈擴展斷面。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電站廠房板梁預留插筋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槽(5)與所述先澆混凝土墻體(I)之間設有用于在澆筑先澆混凝土墻體(I)時形成梁插筋槽(4)和板插筋槽(5)的免拆模板(6)。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水電站廠房板梁預留插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筋包括梁預留插筋(7 )和板預留插筋(9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水電站廠房板梁預留插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梁預留插筋(7)設有不少于三道的梁插筋定位箍筋(8)。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水電站廠房墻體與板梁分期澆筑的連接方法,包括先澆混凝土墻體(1)與后澆梁(2)和后澆板(3)連接并形成施工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采用一種水電站廠房板梁預留插筋結構,該預留插筋結構通過設置在所述先澆混凝土墻體(1)上的槽型結構錨入先澆混凝土墻體(1)中,然后再將該預留插筋與后澆梁(2)和后澆板(3)澆筑成為整體,從而將板梁與先澆混凝土墻體(1)之間的施工縫向墻體內部前移至槽型結構中形成凹槽型施工縫面,避免了該施工縫在剪力最大的墻體與板梁結合面。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仁宏,后開祥,覃麗鈉,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