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切管套絲設備。它包括機架總成、管鉗總成、傳動系統、刀盤總成。刀盤與主軸之間有浮動傳動機構;傳動系統中有控制正反向轉動和停車的離合機構;刀盤總成可在機架總成上軸向移動;機架總成上端兩側對稱布置了兩套相同的管鉗總成。管鉗總成的左右鉗口中有一鉗口為活動鉗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切斷不同管徑和管件不需調整刀具的原始位置,套絲完成后反車退出,可自動調整活動鉗口的角度,夾緊有不圓面的管件,并可短管套絲,具有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的特點。(*該技術在200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切管的機床和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切管加套絲的設備。目前,金屬管的切斷或套絲工作大多采用手動機具,工人勞動強度大,效率低。近年來出現的一些電動機具,雖然減輕了勞動強度,但由于操作時要求被加工管件旋轉或移動,遇有較長或有彎的管件,加工有較大困難。加之傳動系統無離合機構,操作時由電源開關控制正反車和開停車,電機起動頻繁,容易降低電機壽命。中國專利局1988年12月21日公告的“絞絲切管機”技術專利申請(申請號88203400),提供了一種管子被固定在夾具上,切刀總成繞管子外圓旋轉的同時做徑向進給切削,絞絲頭安裝在主軸上的自動設備,是目前同類設備中較先進的一種。該設備存在的不足之處是1、切斷管徑差別較大的管件時,需調整刀具的原始位置;2、管鉗總成上的左、右鉗口均為固定鉗口,管件與刀具中心對中不好時會影響切管和套絲質量;3、傳動系統無離合機構;4、被加工管件需軸向移動;5、刀具不能浮動。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切管絞絲設備的缺陷進行了改進而設計的一種結構獨特合理、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的切管套絲設備。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該切管套絲機包括機架總成、管鉗總成、傳動系統、刀盤總成和減速箱。刀盤總成中裝有夾縫式自動進刀機構和離合機構;刀盤與主軸之間有浮動傳動機構;機架總成裝有移動刀盤機構,刀盤總成可在機架總成上軸向移動,機架總成上端兩側對稱布置了兩套相同的管鉗總成。管鉗總成的左右鉗口中有一鉗口為活動鉗口。置于刀盤和進刀盤夾縫中的刀片空套在刀軸上,位于進刀盤凸輪曲線狀弧形槽中的刀軸可沿弧形槽的曲面移動,實現刀片的徑向進給。刀盤總成中的離合機構包括偏心手輪、摩擦盤和銷軸,摩擦盤與進刀大齒輪空套。在傳動系統控制正反向轉動和停車的離合機構中,安裝在減速箱輸出軸上的傘齒輪與傳動軸上的兩個被動傘齒輪嚙合。兩個被動傘齒輪之間裝有結合子,結合子與撥叉相連接。刀盤與主軸(與刀盤大齒輪為一體)之間的浮動傳動機構包括十字盤、鍵、壓簧、壓板。可在正交的四個鍵上滑動的十字盤位于刀盤與刀盤大齒輪之間。刀盤大齒輪右邊的套絲刀盤,采用的是相同的浮動傳動機構。本技術操作程序為撥叉至“停”位,開啟電源開關→扳動管鉗手柄,卡緊管件→旋緊摩擦盤,按下偏心手輪→扳動撥叉至“正”位,刀盤中的刀軸開始自動進給,進刀切管→切斷后,扳撥叉至“停”位,抬起偏心手輪,旋開摩擦盤→扳撥叉至“正”位,轉動刀盤總成上的手輪,套絲刀盤前移,實現套絲→套絲完成后,扳撥叉至“反”位,自動退出→扳撥叉到“停”位,開始下一循環操作。本技術有如下優點1、被加工管件由夾具卡緊不轉動也不移動,刀盤總成繞管子旋轉的同時自動徑向進刀切管,方便了各種管件的加工;2、由于進刀盤采用較大升程的凸輪曲線,不需調整刀具的原始位置,就可切斷管徑不同的管件;3、由于切斷刀盤和套絲刀盤與主軸之間均為浮動連接,可以消除因被加工管件與刀盤對中不好對切斷尤其是套絲造成的不良影響4、傳動系統中有正反轉和停車的離合機構,套絲刀盤即能自動旋進套絲,又能自動旋出,提高了套絲效率;5、管鉗總成中相對的左、右鉗口中有一鉗口為活動鉗口,遇有管件表面凸凹不圓時,可自動調整活動鉗口的角度,夾緊管件的不圓面,保證切管和套絲的質量;6、機架上布置了兩套管鉗,可在正反兩方向套絲,尤其適合于短管套絲。本技術的實施例結合附圖加以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傳動系統及離合機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夾縫式自動進刀機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夾縫式自動進刀機構的進刀盤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自動進刀系統的離合機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刀盤與主軸之間的浮動機構示意圖。圖7是本技術管鉗總成示意圖。圖8是本技術刀盤移動機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技術包括機架總成(1)、管鉗總成(2)、傳動系統(4)、刀盤總成(5)和減速箱(6)。刀盤總成(5)中有夾縫式自動進刀機構和離合機構。夾縫式自動進刀機構包括刀盤(31)、刀軸(29)、刀片(30)、進刀盤(28)和拉簧(32)。刀片(30)空套在刀軸(29)上,并置于刀盤(31)和進刀盤(28)的夾縫中。進刀盤(28)上有凸輪曲線狀弧形槽,可徑向移動的三個刀軸(29)呈120°對稱分布在弧形槽的曲面上,三個刀軸(29)上裝有可使刀軸復位的拉簧(32)。刀盤(31)轉動時,帶動刀軸(29)轉動,刀軸(29)同時沿刀盤弧形槽上的凸輪曲線運動,實現進給功能。刀盤總成(5)上的離合機構包括偏心手輪(17)、摩擦盤(18)和銷軸(33)。偏心手輪(17)通過銷軸(33)鉸接在進刀大齒輪(27)上,摩擦盤(18)與進刀盤(28)固結,進刀大齒輪(27)與進刀盤(28)空套。按下偏心手輪(17)使之與摩擦盤(18)接觸,進刀盤(28)即與進刀大齒輪(27)結合為一體。進刀盤(28)與刀盤(31)之間有相對轉動,從而推動刀軸(29)實現徑向進給。抬起偏心手輪(17),旋開摩擦盤(18),刀片即可脫離管件。刀盤(31)與主軸(26)(與刀盤大齒輪為一體)之間的浮動傳動機構包括十字盤(34)、鍵(35)(36)、壓簧(37)和壓板(38)。刀盤(31)的端面有對稱的兩個鍵(36),刀盤大齒輪(26)的端面與刀盤(31)的兩鍵(36)正交的中心線的兩端有對稱的鍵(35),可在正交的四個鍵(35)、(36)上滑動的十字盤(34)位于刀盤(31)與刀盤大齒輪(26)之間。刀盤大齒輪(26)的端面裝有壓板(38),刀盤大齒輪(26)和刀盤(31)的徑向間隙里裝有壓簧(37)。刀盤大齒輪(26)的轉矩是由鍵(35)、(36)傳遞給刀盤(31)的。刀盤大齒輪(26)右邊的套絲刀盤(圖中略去),采用的是和左邊相同的浮動傳動機構。傳動系統(4)中控制正反向轉動和停車的離合機構包括三個傘齒輪(22)(8)(25)、結合子(9)、撥叉(24)、傳動軸(23)、被動傘齒輪(8)和(25)端面的結合爪可與結合子(9)相結合。結合子(9)和被動傘齒輪(8)、(25)均安裝在傳動軸(23)上,結合子(9)位于傘齒輪(8)和(25)之間,并與傳動軸(23)之間滑鍵連接。動力由電動機(13)經皮帶傳動系統(21)傳至減速箱(6)。安裝在減速箱(6)輸出軸(與傳動軸(23)正交的傘齒輪(22)與被動傘齒輪(8)和(25)相嚙合,傘齒輪(8)和(25)在傳動軸(23)上空套。與雙聯齒輪(14)嚙合的進刀大齒輪(27)在主軸(26)上空套。撥叉(24)撥動結合子(9),結合子(9)與傘齒輪(8)結合時,傳動軸(23)通過雙聯齒輪(14)帶動刀盤大齒輪(主軸)(26)正轉;當結合子(9)與傘齒輪(25)結合時,則刀盤大齒輪(26)反轉。機架總成(1)上的刀盤移動機構包括一對平行的導柱(3)、導套(20)、軸承座(19)、小齒輪(48)、齒輪芯軸(49)、手輪(50)、撥叉(47)。可轉動的齒輪芯軸(49)安裝在刀盤總成(5)上,小齒輪(48)固結在齒輪芯軸(49)上。小齒輪(48)與導柱(3)上的齒條相嚙合,手輪(50)安裝在齒輪芯軸(49)的一端。導套(20)套在導柱(3)上,并與軸承座(19)固定連接,可在導柱(3)上滑動。撥叉(47)固定連接在軸承座(19)上。刀盤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金屬管切斷和套絲的切管套絲機,包括機架總成(1)、管鉗總成(2)、傳動系統(4)、刀盤總成(5)和減速箱(6),其特征在于刀盤總成(5)中有夾縫式自動進刀機構和離合機構,刀盤(31)與主軸(26)之間有浮動傳動機構,傳動系統(4)中有控制正反向轉動和停車的離合機構,機架總成(1)上裝有刀盤總成(5)可在機架總成(1)上軸向移動的刀盤移動機構,機架總成(1)的上端兩側對稱布置了兩套相同的管鉗總成(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必庚,
申請(專利權)人: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紡織機械廠,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64[中國|寧夏]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