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自密封雙針加藥器,包括混藥卡體、加藥雙針、自密封彈性墊、彈性部件和外罩蓋,自密封彈性墊固定設置在混藥卡體內并套在加藥雙針的上針尖上且與該上針尖密封配合,彈性部件的一端壓在混藥卡體的底部內壁上,另一端壓在針座上,外罩蓋的端口與混藥卡體的端口可拆卸連接。西林瓶的瓶蓋向下擠壓自密封彈性墊時,上針尖刺穿自密封彈性墊和西林瓶上的密封塞,彈性部件也隨之被壓縮;混藥后,從混藥卡體內取出西林瓶,自密封彈性墊回位,在彈性部件的回復力作用下,加藥雙針上移,上針尖插入自密封彈性墊,成功實現了上針尖在混藥后自動密封,保證了加藥器內混藥通道的清潔度,使該加藥器可在無菌條件下進行重復使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混藥使用的加藥器。
技術介紹
在臨床治療疾病中,常給病人輸液或者通過靜脈滴注直接將藥物注入體內,藥物常存儲在輸液容器內,而輸液容器內的藥液注入常常通過加藥器實現。現有技術中,加藥器包括混藥卡體和加藥針,加藥針又分為加藥單針和加藥雙針。單針加藥器的加藥單針沿混藥卡體的軸向固定設置在混藥卡體內的底部,加藥單針的針尖指向混藥卡體的端口,加藥單針的底部延伸出混藥卡體的底部并與一易折柄連接,使用時加藥單針的底部通過膠管與混藥接口連接,易折柄位于膠管內,混藥時只需將西林瓶插入 混藥卡體,折斷易折柄便可進行混藥操作。雙針加藥器的加藥雙針沿加藥卡體的軸向設置混藥卡體內,加藥雙針的針座可沿混藥卡體的內壁上下移動,加藥雙針的上針尖指向混藥卡體的端口,下針尖穿過混藥卡體的底部,使用時將該混藥卡體連接在混藥接口上,將西林瓶卡在混藥卡體內,向下推動西林瓶,隨著加藥雙針下移,上針尖刺穿西林瓶上的密封塞,下針尖刺破混藥接口內的隔膜,便可進行混藥操作。上述結構的加藥器均為一次性混藥,在加藥針刺穿西林瓶進行混藥后,從混藥卡體上取下西林瓶,加藥針的針尖就完全裸露在外界中,易被環境污染,因此上述結構的加藥器無法實現在無菌條件下重復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可實現混藥后加藥針的針尖自動密封,避免混藥通道被污染的自密封雙針加藥器。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自密封雙針加藥器,包括混藥卡體、加藥雙針、自密封彈性墊、彈性部件和外罩蓋,所述加藥雙針沿混藥卡體的軸向設置并可沿混藥卡體的軸向移動,所述加藥雙針的針座位于混藥卡體內,加藥雙針的下針尖與混藥卡體底部設置的混藥通道對應;所述自密封彈性墊固定設置在混藥卡體內并套在加藥雙針的上針尖上,且自密封彈性墊與該上針尖密封配合,所述彈性部件的一端壓在混藥卡體的底部內壁上,另一端壓在針座上;所述外罩蓋的端口與混藥卡體的端口可拆卸連接。作為本技術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彈性部件為彈簧,彈簧套在加藥雙針的下針外。作為本技術的另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外罩蓋的端口與混藥卡體的端口密封連接。作為本技術的又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混藥卡體底部的混藥通道內設有膠塞。作為本技術的一種改進方案,所述混藥卡體的內壁上對稱設置有至少兩個防滑扣,所述自密封彈性墊位于防滑扣的下方。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在加藥雙針的針尖上套有與其密封配合的自密封彈性墊,在加藥雙針的針座與混藥卡體的底部之間設置彈性部件。混藥時,將西林瓶放入混藥卡體內,外罩蓋蓋在西林瓶上,向下推壓西林瓶,并將外罩蓋與混藥卡體連接,西林瓶向下移動時,西林瓶的瓶蓋擠壓自密封彈性墊,加藥雙針的上針尖刺穿自密封彈性墊和西林瓶上的密封塞,加藥雙針的下針尖刺穿膠塞,彈性部件也隨之被壓縮;在混藥結束后,從混藥卡體內取出西林瓶,自密封彈性墊回位,在彈性部件的回復力作用下,加藥雙針上移,上針尖插入自密封彈性墊內并與自密封彈性墊密封配合,成功實現了上針尖在混藥后自動密封,保證了加藥器內混藥通道的清潔度,使該加藥器可在無菌條件下進行重復使用,而且通過該加藥器可實現一種輸液溶液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混合。附圖說明圖1為自密封雙針加藥器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西林瓶插入該自密封雙針加藥器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I一混藥卡體;2—加藥雙針;3—自密封彈性墊;4一彈性部件;5—針座;6—防滑扣;7—外罩蓋;8—混藥通道;9一膠塞;10—西林瓶。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地描述。如圖1所示,自密封雙針加藥器,包括混藥卡體1、加藥雙針2、自密封彈性墊3、彈性部件4和外罩蓋7。加藥雙針2沿混藥卡體I的軸向設置并可沿混藥卡體I的軸向移動,加藥雙針2的針座5位于混藥卡體I內,加藥雙針2的上針尖指向混藥卡體I的端口,加藥雙針2的下針尖與混藥卡體I底部設置的混藥通道8對應。自密封彈性墊3固定設置在混藥卡體I內并套在加藥雙針2的上針尖上,且自密封彈性墊3與該加藥雙針2的上針尖密封配合。彈性部件4的一端壓在混藥卡體I的底部內壁上,彈性部件4的另一端壓在針座5上。外罩蓋7的端口與混藥卡體I的端口可拆卸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彈性部件4為彈簧,彈簧套在加藥雙針2的下針外,彈簧的一端壓在混藥卡體I的底部內壁上,彈簧的另一端壓在針座5底部。在加藥雙針2向下移動時,針座5壓縮彈簧,在加藥雙針2沒有受到向下的作用力時,針座5在彈簧的回復力的作用下驅動整個加藥雙針2上移。除了采用彈簧作為彈性部件4外,也可采用其他的彈性構件,如彈性片(只需將彈性片的一端壓在混藥卡體I的底部內壁上,彈性片的另一端壓在針座5的底部,彈性片形成弓形結構)。混藥卡體I的內壁上對稱設置有至少兩個防滑扣6,自密封彈性墊3位于防滑扣6的下方。本實施例中,在混藥卡體I的內壁上對稱設置有六個防滑扣6。防滑扣6可防止自密封彈性墊3向上退出混藥卡體I。外罩蓋7的端口與混藥卡體I的端口密封連接(可采用螺紋連接和卡接的方式連接),混藥卡體I底部的混藥通道8內設有膠塞9,該外罩蓋7和膠塞9使該混藥卡體I內和加藥通道內在使用前具有良好的清潔度,使用時,從混藥卡體I上拆下外罩蓋7即可。在西林瓶10卡入混藥卡體I內后,該外罩蓋7還可防止西林瓶10在混藥卡體I內向反方向退出或松動。混藥時,如圖2所示。西林瓶10放入混藥卡體I內,外罩蓋7蓋在西林瓶10上,向下推壓西林瓶10,并使外罩蓋7的端口通過卡接的方式與混藥卡體I的端口密封連接,西林瓶10向下移動時,西林瓶10的瓶蓋擠壓自密封彈性墊3,加藥雙針2也隨著下移并壓縮彈簧,加藥雙針2的上針刺穿自密封彈性墊3和西林瓶10上的密封塞,加藥雙針2的下針刺破膠塞9,便可進行混藥操作。在混藥結束后,先將外罩蓋7從混藥卡體I上取下,從混藥卡體I內取出西林瓶10,自密封彈性墊3自動回位,在彈簧的回復力作用下,加藥雙針2上移,加藥雙針2的上針尖插入自密封彈性墊3內并與自密封彈性墊3密封配合,成功實現了加藥雙針2的上針尖在混藥后自動密封,保證了加藥器內混藥通道的清潔度,使該加藥器可在無菌條件下進行重復使用,而且通過該加藥器可實現一種輸液溶液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混合。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 照較佳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技術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自密封雙針加藥器,包括混藥卡體(1)和加藥雙針(2),所述加藥雙針(2)沿混藥卡體(1)的軸向設置并可沿混藥卡體(1)的軸向移動,所述加藥雙針(2)的針座(5)位于混藥卡體(1)內,加藥雙針(2)的下針尖與混藥卡體(1)底部設置的混藥通道(8)對應;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自密封彈性墊(3)、彈性部件(4)和外罩蓋(7),所述自密封彈性墊(3)固定設置在混藥卡體(1)內并套在加藥雙針(2)的上針尖上,且自密封彈性墊(3)與該上針尖密封配合,所述彈性部件(4)的一端壓在混藥卡體(1)的底部內壁上,另一端壓在針座(5)上;所述外罩蓋(7)的端口與混藥卡體(1)的端口可拆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自密封雙針加藥器,包括混藥卡體(I)和加藥雙針(2),所述加藥雙針(2)沿混藥卡體(I)的軸向設置并可沿混藥卡體(I)的軸向移動,所述加藥雙針(2)的針座(5)位于混藥卡體(I)內,加藥雙針(2)的下針尖與混藥卡體(I)底部設置的混藥通道(8)對應;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自密封彈性墊(3)、彈性部件(4)和外罩蓋(7),所述自密封彈性墊(3)固定設置在混藥卡體(I)內并套在加藥雙針(2 )的上針尖上,且自密封彈性墊(3 )與該上針尖密封配合,所述彈性部件(4)的一端壓在混藥卡體(I)的底部內壁上,另一端壓在針座(5)上;所述外罩蓋(7)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科,袁媛,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萊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