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熱泵式空調系統。根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熱泵式空調系統,包括:壓縮機;室內換熱器和室外換熱器;節流元件,串聯設置在室內換熱器和室外換熱器之間;蓄熱換熱器,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調節閥;四通閥具備第一閥口與第四閥口連通的第一狀態,第一閥口與第二閥口連通的第二狀態;第一截止閥,設置在與第二通道并聯設置的連接壓縮機與四通閥的通道中。通過控制各個閥體及相關液壓控制元件的動作實現利用壓縮機直接排出的高溫制冷劑進行蓄熱,在除霜時,相應除霜速度也會加快,且除霜時,室內機還在同步制熱,因此對于室內溫度波動影響小,舒適性高,提高了除霜時的加熱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空調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熱泵式空調系統。
技術介紹
目前常用的熱泵式空調系統是在單冷空調系統基礎上增加一個四通閥,制冷、制熱是通過四通閥換向實現轉換。由于機組在制熱運行一段時間之后,室外換熱器表面會出現結霜的情況,特別是隨室外環境溫度的降低,以及濕度的增加,結霜情況會越來越嚴重,直接影響到制熱效果和舒適性。通常為了恢復機組的制熱效果,機組需要轉換為制冷運行進行除霜,這時室內機將無法制熱,溫度降低。另外在除霜結束轉換到制熱模式時,由于室內機出風溫度低,很難達到快速制熱的效果。上述因素都將嚴重影響到制熱舒適性效果。現有技術中公布了一種空調系統,該空調系統利用經過室內機冷凝之后的制冷劑來對蓄熱換熱器進行蓄熱,但是這樣就會導致了蓄熱相變溫度較低,從而導致蓄熱換熱器在除霜放熱時的速度緩慢,使得除霜時間延長。同時這也會使得液態制冷劑在蓄熱換熱器內無法完全蒸發,導致大量液態制冷劑吸入到壓縮機內,對其可靠性產生嚴重的影響。另夕卜,在制熱運行過程中蓄熱換熱器會始終處于蓄熱狀態,無法進行單獨控制。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熱泵式空調系統,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空調系統除霜時加熱制冷劑效率低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熱泵式空調系統,包括壓縮機;室內換熱器和室外換熱器,通過四通閥與壓縮機相連通;節流元件,串聯設置在室內換熱器和室外換熱器之間;蓄熱換熱器,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調節閥;第一通道的第一端接口設置在室內換熱器和室外換熱器之間,第一通道的第二端接口與四通閥相連通,調節閥串聯設置在蓄熱換熱器的第一通道中;四通閥的第一閥口與室外換熱器相連通,第二閥口與壓縮機的進口相連通,第三閥口與室內換熱器相連通,第四閥口與壓縮機的出口和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相連通;四通閥具備第一閥口與第四閥口連通的第一狀態,第一閥口與第二閥口連通的第二狀態;第一截止閥,設置在與第二通道并聯設置的連接壓縮機與四通閥的通道中。進一步地,熱泵式空調系統還包括控制系統,控制熱泵式空調系統的工作狀態的切換。進一步地,熱泵式空調系統還包括氣液分離器,氣液分離器的進口與蓄熱換熱器相連通,氣液分離器的出口與壓縮機的進口相連通。進一步地,熱泵式空調系統還包括油分離器,油分離器的進口與壓縮機的出口相連通;油分離器的出口與四通閥的第四閥口和/或蓄熱換熱器的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相連通。進一步地,氣液分離器的出口與油分離器的出油口相連通。進一步地,熱泵式空調系統還包括毛細管,串聯設置在蓄熱換熱器的第二通道中。進一步地,熱泵式空調系統還包括第二截止閥,與室外節流元件并聯設置。進一步地,熱泵式空調系統還包括加熱裝置,設置在蓄熱換熱器中。進一步地,節流元件包括室內節流元件和室外節流元件,室內節流元件和室外節流元件依次串聯設置在室內換熱器和室外換熱器之間。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控制各個閥體及相關液壓控制元件的動作實現利用壓縮機直接排出的高溫制冷劑進行蓄熱,因此相變材料的相變溫度點可以提高,在除霜時,相變材料與制冷劑的溫差加大,相變材料的放熱速度快,相應除霜速度也會加快,且除霜時,室內機還在同步制熱,因此對于室內溫度波動影響小,舒適性高,提高了除霜時的加熱效率。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之外,本技術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附圖說明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是根據本技術的熱泵式空調系統制冷時的運行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技術的熱泵式空調系統制熱時的運行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技術的熱泵式空調系統制熱和蓄熱時的運行示意圖;圖4是根據本技術的熱泵式空調系統制熱和除霜時的運行示意圖;以及圖5是根據本技術的熱泵式空調系統具有其他熱源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技術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參見圖1至圖5,根據本技術的熱泵式空調系統,包括壓縮機I ;室內換熱器4和室外換熱器8,通過四通閥3與壓縮機I相連通;節流元件,串聯設置在室內換熱器4和室外換熱器8之間;蓄熱換熱器11,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調節閥12 ;第一通道的第一端接口設置在室內換熱器4和室外換熱器8之間,第一通道的第二端接口與四通閥3相連通,調節閥12串聯設置在蓄熱換熱器11的第一通道中;四通閥3的第一閥口與室外換熱器8相連通,第二閥口與壓縮機I的進口相連通,第三閥口與室內換熱器4相連通,第四閥口與壓縮機I的出口和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相連通;四通閥3具備第一閥口與第四閥口連通的第一狀態,第一閥口與第二閥口連通的第二狀態;第一截止閥9,設置在與第二通道并聯設置的連接壓縮機I與四通閥3的通道中。通過控制各個閥體及相關液壓控制元件的動作實現利用壓縮機直接排出的高溫制冷劑進行蓄熱,因此相變材料的相變溫度點可以提高,在除霜時,相變材料與制冷劑的溫差加大,相變材料的放熱速度快,相應除霜速度也會加快,且除霜時,室內機還在同步制熱,因此對于室內溫度波動影響小,舒適性高,提高了除霜時的加熱效率。參見圖1至圖5,熱泵式空調系統還包括控制系統,控制熱泵式空調系統的工作狀態的切換。熱泵式空調系統還包括氣液分離器10,氣液分離器10的進口與蓄熱換熱器11相連通,氣液分離器10的出口與壓縮機I的進口相連通。熱泵式空調系統還包括油分離器2,油分離器2的進口與壓縮機I的出口相連通;油分離器2的出口與四通閥3的第四閥口和/或蓄熱換熱器11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相連通。熱泵式空調系統氣液分離器10的出口與油分離器2的出油口相連通。熱泵式空調系統還包括毛細管13,串聯設置在蓄熱換熱器11的第二通道中。熱泵式空調系統還包括第二截止閥6,與室外節流元件7并聯設置。熱泵式空調系統還包括加熱裝置14,設置在蓄熱換熱器11中。節流元件包括室內節流元件5和室外節流元件7,室內節流元件5和室外節流元件7依次串聯設置在室內換熱器4和室外換熱器8之間。在熱泵空調系統開始進行制熱運行時與普通的空調系統制熱運行方式一樣。開始時,與室內換熱器4相并聯的蓄熱換熱器流路第一截止閥9開通,因此從壓縮機I排氣口排出的高溫高壓制冷劑在通過四通閥3之前一分為二,一路制冷劑進入蓄熱換熱器11內,高溫制冷劑與蓄熱換熱器11內填充的相變材料進行熱交換,相變材料吸收熱量,并發生相變,將熱量存儲在換熱器內;另一路制冷劑經過四通閥3進入室內換熱器4進行換熱,為室內環境提供熱量。這兩路制冷劑分別進行熱交換之后在室外換熱器8入口前匯合,然后一起流入室外換熱器8、四通閥3、氣液分離器10,最后返回壓縮機I內,實現制熱、蓄熱運行循環。當控制系統檢測到蓄熱換熱器11內熱量存儲足夠時,則該蓄熱回路第一截止閥9斷開,制冷劑不再經過蓄熱換熱器11內,此時空調系統只進行單純的制熱運行。當空調系統制熱運行一段時間之后需要進行除霜時,控制系統進行相應的控制。從壓縮機I排出的高溫制冷劑繼續流入室內換熱器4,為室內提供熱量。為了加快除霜速度,一般此時室內風機需轉換為最低檔運行。此時從室內換熱器4出來的制冷劑還具有一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熱泵式空調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壓縮機(1);室內換熱器(4)和室外換熱器(8),通過四通閥(3)與所述壓縮機(1)相連通;節流元件,串聯設置在所述室內換熱器(4)和所述室外換熱器(8)之間;蓄熱換熱器(11),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調節閥(12);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接口設置在所述室內換熱器(4)和所述室外換熱器(8)之間,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接口與所述四通閥(3)相連通,所述調節閥(12)串聯設置在所述蓄熱換熱器(11)的所述第一通道中;所述四通閥(3)的第一閥口與所述室外換熱器(8)相連通,第二閥口與所述壓縮機(1)的進口相連通,第三閥口與所述室內換熱器(4)相連通,第四閥口與所述壓縮機(1)的出口和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相連通;所述四通閥(3)具備所述第一閥口與所述第四閥口連通的第一狀態,所述第一閥口與所述第二閥口連通的第二狀態;第一截止閥(9),設置在與所述第二通道并聯設置的連接所述壓縮機(1)與所述四通閥(3)的通道中。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章秋平,黃春,劉合心,李兆東,高威,陳華,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