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多功能貼附集流型吸氣罩,包括:主體,包括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罩頂帽和底板;所述左側板、右側板連接設置于所述后側壁的兩側;所述罩頂帽連接設置于所述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的上側;所述底板半封閉設置在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下側,靠近所述后側板下側部分設置有一用于導入氣體的氣體射流出口;所述后側板的對立面設置有一與外界導通、用于補流的開放口;所述后側板的底部設置有與所述后側板內側平滑對接的、弧度可調節的彈性板,所述后側板的上部或所述罩頂帽的頂部設置有一用于將氣體排出的吸氣接口。本發明專利技術能夠實現提高吸氣濃度和效率的多功能貼附集流型吸氣罩。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吸氣罩
,尤其涉及一種多功能貼附集流型吸氣罩。
技術介紹
當需要排放或后續回收處理的氣體(如煙、霧等)射流射向相對靜止的氣體中時,具有高動能量的氣體射流分子通過同周圍分子的能量交換在射流外層形成混合流,從而造成流體總流量的快速提升。若射流中帶有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物質或溫度等通過射流介質的傳遞混到周圍氣體中去,處理和排放少量的流體要比處理和排放大量的流體要節能、經濟得多。此外,出于對生產和生活安全等因素的考慮,排出的流體通常不允許通過管道直接連接的方式吸走,而只能采用間接吸取氣體的吸氣罩來實現。因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一種能克服上述缺陷,能夠實現提高吸氣濃度和效率的多功能貼附集流型吸氣罩。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能夠實現提高吸氣濃度和效率的多功能貼附集流型吸氣罩。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多功能貼附集流型吸氣罩,包括主體,包括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罩頂帽和底板;所述左側板、右側板連接設置于所述后側壁的兩側;所述罩頂帽連接設置于所述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的上側;所述底板半封閉設置在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下側,靠近所述后側板下側部分設置有一用于導入氣體的氣體射流出口 ;所述后側板的對立面設置有一與外界導通、用于補流的開放口 ;所述后側板的底部設置有與所述后側板內側平滑對接的、弧度可調節的彈性板,所述后側板的上部或所述罩頂帽的頂部設置有一用于將氣體排出的吸氣接口 ;所述開放口的開口邊緣處設置有圓弧形導向彎板,有利于所述開放口進行補氣;還包括一用于控制調節彈性板弧度的調節機構,所述調節機構設置在所述后側板上,有利于工作人員進行彈性板弧度的調節;所述罩頂帽包括有一突起部,所述突起部的內部凹陷形成的空腔面向所述后側板,進一步開拓所述主體的上部空間,有利于氣體的導流。較佳的,所述主體為可塑性材料一體化注塑成型結構,整體性更佳。本專利技術的多功能貼附集流型吸氣罩的有益效果如下1.按照本專利技術的結構設計,排放氣體射流由氣體射流出口射向主體腔體中相對靜止的氣體中,通過彈性板的調節能夠讓排放氣體緊貼后側板內壁面流動(形成貼附射流),限制了排放氣體與周圍氣體的混合提高了其濃度,最后再由吸氣接口直接吸走,降低了總吸氣量,達到縮小吸氣罩尺寸,減小轉速和后續處理系統的規模,從而取得了濃度高、效率高、節能、減少投資的專利技術目的。2.當吸氣系統故障時,本專利技術的吸氣接口無法進行正常的吸氣工作,依靠吸氣罩與外界導通、用于補流的開放口進行氣體排放,可保證生產生活的安全運行。3.當所在環境發生事故,可作為排出事故氣體之用。4.當排放的是冷熱能,本專利技術還可以利用排放的余能改善所在環境的條件。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專利技術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圖說明圖1為本實施例多功能貼附集流型吸氣罩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結構示意圖。圖3為其他實施例的多功能貼附集流型吸氣罩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B-B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貼附集流型吸氣罩,包括主體,包括后側板1、左側板3、右側板2、罩頂帽4和底板12 ;左側板3、右側板2連接設置于所述后側壁的兩側;罩頂帽4連接設置于后側板1、左側板3、右側板2的上側;底板12半封閉設置在左側板3和右側板2下側,靠近后側板I下側部分設置有一用于導入氣體的氣體射流出口 9 ;后側板I的對立面設置有一與外界導通、用于補流的開放口 10 ;后側板I的底部設置有與后側板I內側平滑對接的、弧度可調節的彈性板5,后側板I的上部設置有一用于將氣體排出的吸氣接口 7。作為本實施例的進一步實施方式,如圖2所示,開放口 10的開口邊緣處設置有圓弧形導向彎板8,本實施例中為左側板3和右側板2在遠離后側板I的一側向內彎曲形成。具體的,本實施例還包括一用于控制調節彈性板5弧度的調節機構6,調節機構6設置在后側板I上,本實施例的彈性板5可以為一側與后側板I內側平滑活動對接,通過設置在后側板I上的調節機構6調節彈性板5與后側板I內側的弧度,提高氣體射流出口 9的排放氣體與后側板I內側的貼附效果。此外,所述罩頂帽4包括有一突起部11,突起部11的內部凹陷形成的空腔面向后側板1,使得本實施例的上部腔體大于下部腔體,有利于氣體的導流。示例性的,本實施例采用可塑性材料通過注塑、燒結、注模、模壓、熱壓等工藝一體化注塑成型形成帶有后側板1、左側板3、右側板2、罩頂帽4和底板12的主體部分,具有很好的整體性和觀賞性,當然也可以將各個部分分別進行注塑成型再按照設計要求進行整體裝配。示例性的,本實施例的多功能貼附集流型吸氣罩的具體應用如下將本實施例應用在吸氣系統上,吸氣裝置通過排氣管道與吸氣接口 7連接,氣體射流出口 9設置在排出氣體排出處。工作時,如圖2所示,排出氣體通過氣體射流出口 9進入本體內部,通過調節彈性板5使得排出氣體形成貼附集流狀態的恒速射流區,排出氣體進入本體時,緊貼后側板I的射流分子得不到周圍氣體的補充而產生負壓,迫使射流保持較高的濃度緊貼后側板I的內側,射向吸氣接口 7。而后側板I對立面的開放口 10附近相對靜止的氣體形成補流區,外部氣體通過開放口 10不斷地補充與混合,在恒速射流區與補流區之間形成混流區,對排出氣體產生向上擠壓,加速排出氣體的提升,最后由吸氣接口 7全部氣體。此外,當吸氣系統故障時,本專利技術的吸氣接口 7無法進行正常的吸氣工作,依靠吸氣罩與外界導通、用于補流的開放口 10進行氣體排放,可保證生產生活的安全運行。當所在環境(開放口所在環境)發生事故,可作為排出事故氣體之用。當排放的是冷熱能,本專利技術還可以利用排放的余能改善所在環境的條件。在其他實施例中,吸氣接口 7還可以設置在如圖3和圖4所示的罩頂帽4的頂部,具體可以是在罩頂帽4靠近后側板I與氣體射流出口 9相對立的位置,主體也可以采用板材通過咬口、焊接、粘貼膠結、螺接等工藝組合制作。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構思做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
中技術人員依本專利技術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功能貼附集流型吸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包括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罩頂帽和底板;所述左側板、右側板連接設置于所述后側壁的兩側;所述罩頂帽連接設置于所述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的上側;所述底板半封閉設置在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下側,靠近所述后側板下側部分設置有一用于導入氣體的氣體射流出口;所述后側板的對立面設置有一與外界導通、用于補流的開放口;所述后側板的底部設置有與所述后側板內側平滑對接的、弧度可調節的彈性板,所述后側板的上部或所述罩頂帽的頂部設置有一用于將氣體排出的吸氣接口;所述開放口的開口邊緣處設置有圓弧形導向彎板;還包括一用于控制調節彈性板弧度的調節機構,所述調節機構設置在所述后側板上;所述罩頂帽包括有一突起部,所述突起部的內部凹陷形成的空腔面向所述后側板。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多功能貼附集流型吸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包括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罩頂帽和底板;所述左側板、右側板連接設置于所述后側壁的兩側;所述罩頂帽連接設置于所述后側板、左側板、右側板的上側;所述底板半封閉設置在所述左側板和右側板下偵牝靠近所述后側板下側部分設置有一用于導入氣體的氣體射流出口 ;所述后側板的對立面設置有一與外界導通、用于補流的開放口 ;所述后側板的底部設置有與所述后側板...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義恩,朱兆康,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艾能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