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自動調節刀片間隙的剪板機,包括:左立柱、右立柱、上刀架、下刀架、上刀片、下刀片、壓料器及傳動系統,上刀架與傳動系統連接,壓料器通過兩端的彈簧裝置與下刀架相連,彈簧裝置由壓料器凹槽、固定在下刀架上垂直通過凹槽軸心孔的螺桿、彈簧、壓蓋、螺母構成,上刀架與壓料器之間有相稱的活動卡裝置關聯,左、右立柱上設置有一個相對應的斜導軌,壓料器兩端分別裝配在左、右立柱的斜導軌上;壓料器上設置有另一個導軌,上刀架裝配在所述導軌上。通過上刀架能夠隨壓料器一起沿斜導軌運動的關系,根據工件的厚度自動生成與斜導軌斜度比例一致的刀片間隙,安全、可靠。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自動調節刀片間隙的剪板機,是能在剪切工作時,根據工件厚度 自動調整刀片間隙至適宜值的剪板機。
技術介紹
現有剪板機由左立柱、右立柱、上刀架、上刀片、下刀架(工作臺)、下刀片、壓料器 及傳動系統等構成,上、下刀片分別固定在上、下刀架上,上刀架裝配在左立柱、右立柱的垂 直導軌槽內并與傳動系統連接,壓料器通過兩端垂直設置的彈簧裝置與下刀架(工作臺) 裝配在一起并與上刀架通過活動卡裝置相關聯,上刀架、壓料器都只能相對于下刀架(工 作臺)作垂直運動。按照剪切要求上、下刀架上的刀片在水平方向要有間隙,這個間隙與被剪工件的 厚度成正比,其恰當的比例是1: 0.06 O. 08,即每毫米板厚適當的刀片間隙在O. 06 O. 08毫米的范圍內。現有剪板機的上刀架由于只能作相對于下刀架(工作臺)的上下垂直 運動,因此上刀架刀片與下刀架(工作臺)刀片間的水平間隙不能因工件厚度的變化而自 動調節至理想值,需通過手動調節裝置手動調節。調節刀片間隙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用調 節螺桿拖動下刀架(工作臺)水平移動改變刀片間隙;另一種是調節凸輪轉動迫使上刀架 傾斜從而改變刀片間隙。前者要松開很多緊固件,用塞尺多次校驗,才能得到適當的間隙, 要求工人操作熟練,勞動強度大、費時。后者也要求工人操作熟練,不能誤操作,而且上刀架 傾斜后再作剪切運動,刀片磨損加快。上述兩種方法如果操作不當或忘記調整很容易造成 機械或人員的損傷。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當前剪板機刀片間隙調節困難和安全隱患。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剪板機,出 廠時由專業人員進行了初始調整后,剪板時直接放入板料,它根據工件的厚度自動生成相 適應的刀片間隙,安全、可靠。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自動調節刀片間隙的剪板機包括左立柱、 右立柱、上刀架、下刀架(工作臺)、上刀片、下刀片、壓料器及傳動系統,所述上刀架與所述 傳動系統連接,所述壓料器通過兩端的彈簧裝置與下刀架相連,所述彈簧裝置由壓料器凹 槽、固定在下刀架上垂直通過凹槽軸心孔的螺桿、彈簧、壓蓋、螺母構成,上刀架與壓料器之 間有相稱的活動卡裝置關聯,所述左、右立柱上設置有一個相對應的斜導軌,壓料器兩端分 別裝配在左、右立柱的斜導軌上;壓料器上設置有另一個導軌,上刀架裝配在所述導軌上。所述左、右立柱上的斜導軌所形成的斜面相對于下刀架和工件的水平面縱向傾 斜,其斜度范圍為1: O. 06 O. 08,,壓料器可沿斜導軌相對于下刀架和工件的水平面同時 作上下垂直運動和前后縱向的水平運動。所述壓料器上的導軌相對于下刀架和工件的水平面是垂直的或在剪切要求范圍 內可以有一個很小角度的傾斜。所述彈簧裝置的螺桿是垂直于下刀架水平面的,螺桿與凹槽軸心孔、彈簧之間,壓 蓋與凹槽內壁的水平方向之間都留有2mm左右的間隙。上述彈簧裝置傾斜設置,彈簧裝置的螺桿相對與下刀架的水平面傾斜并與左、右 立柱上的斜導軌平行。采用上述結構,首先要對下刀架進行初調并固定,也就是將上刀片外側與工件上 表面的接觸線、下刀片外側與工件下表面的接觸線所形成的平面調至與左、右立柱上的斜 導軌所形成的斜面平行。在向下剪切前,壓料器在彈簧的作用力下帶著上刀架一起沿斜導 軌向下運動,當壓料器壓住工件后停止運動,而上刀架再在傳動系統的牽引下帶動刀片沿 壓料器上的導軌向下作剪切運動;當工件剪切完成向上復位時,在傳動系統的推動下,上刀 架沿壓料器上的導軌向上運動,由于活動卡裝置的關聯,壓料器卡住上刀架并迫使上刀架 一起沿左、右立柱上的斜導軌向上運動。工件厚度變化時,上刀架相對于下刀架(工作臺) 的刀片水平間隙由于斜線平移關系,也作相應的變化,但其比值保持不變,也就是斜導軌的 斜度值,從而實現刀片水平間隙按比例自動調節。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使剪板機在剪切不同厚度工件時,不需作專門調整,自動調 節剪切刀片間隙,僅用機械結構方式實現,制造工藝簡單。同時避免因間隙調整不當造成機 械或人員損傷。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圖1是剪板機正面示意圖圖2是第一個實施方式沿圖1中所示v-v線的剖面示意圖圖3是第二個實施方式沿圖1中所示v-v線的剖面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圖2所示自動調節刀片間隙的剪板機由左立柱1、右立柱4、上刀架2、下刀架5、上 刀片7、下刀片8、壓料器3及傳動系統9構成,上刀架2與傳動系統9連接,壓料器3通過 兩端的彈簧裝置10與下刀架5相連,彈簧裝置10由壓料器凹槽103、固定在下刀架5上垂 直通過凹槽103軸心孔的螺桿101、彈簧102、壓蓋104、螺母105構成,彈簧裝置10的螺桿 101是垂直于下刀架5水平面的,螺桿101與凹槽103的軸心孔、彈簧102之間,壓蓋104與 凹槽103內壁的水平方向之間都留有2mm左右的間隙,這樣可以保證壓料器3在剪板機能 夠剪切的厚度范圍內的水平方向的移動,上刀架2與壓料器3之間有如圖1所示的活動卡 裝置11關聯,壓料器3可以卡住上刀架2獲得向上運動的動力,在左立柱1、右立柱4上做 斜導軌41,斜度為1: O. 06 O. 08,斜導軌41所形成的斜面相對于下刀架5和工件6的 水平面縱向傾斜,壓料器3兩端裝在斜導軌41上,在壓料器3上做垂直導軌31,上刀架2裝 配在壓料器3的垂直導軌31中。下刀架5初始調節后固定不動,即工件6的上表面與上刀片7外側的初始接觸點A 點、工件6的下表面與下刀片8外側的接觸點B點的連線AB調至與斜導軌41平行(上述 點和線的關系實質上是線和面的關系,在這里只不過是為了便于說明)。作剪切運動時,上 刀架2與壓料器3在彈簧102的作用力下同時沿斜導軌41向下運動,當壓料器3壓到工件6時,壓料器3停止運動,上刀架2再在傳動系統9的牽引下,沿壓料器3上的垂直導軌31 作垂直向下的運動,當上刀架2上的上刀片7接觸工件6時,刀片間隙δ根據工件6的厚度s按S : 5=1 0.06 O. 08的比例自動形成,再剪切工件。圖3所示的第二個實施例與圖2所示的第一個實施例除了彈簧裝置10的裝配方式不同外,其它結構都一樣。圖3所示彈簧裝置10的螺桿101相對與下刀架5的水平面傾斜并與左、右立柱1、4上的斜導軌41平行,這樣可以使彈簧102的作用力與壓料器3的運動方向保持平行,從而可以消除圖2所示的第一個實施例中壓料器3沿斜導軌41向下運動時因彈簧102對斜導軌41的壓力和彈簧102的扭曲現象,也不必考慮螺桿101 與凹槽103 的軸心孔、彈簧102之間,壓蓋104與凹槽103內壁的水平方向之間間隙的大小問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動調節刀片間隙的剪板機,包括:左立柱、右立柱、上刀架、下刀架、上刀片、下刀片、壓料器及傳動系統,所述上刀架與所述傳動系統連接,所述壓料器通過兩端的彈簧裝置與下刀架相連,所述彈簧裝置由壓料器凹槽、固定在下刀架上垂直通過凹槽軸心孔的螺桿、彈簧、壓蓋、螺母構成,上刀架與壓料器之間有相稱的活動卡裝置關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立柱(1、4)上設置有一個相對應的斜導軌(41),壓料器(3)兩端分別裝配在左、右立柱(1、4)的斜導軌(41)上;壓料器(3)上設置有另一個導軌(31),上刀架(2)裝配在所述導軌(31)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動調節刀片間隙的剪板機,包括左立柱、右立柱、上刀架、下刀架、上刀片、下刀片、壓料器及傳動系統,所述上刀架與所述傳動系統連接,所述壓料器通過兩端的彈簧裝置與下刀架相連,所述彈簧裝置由壓料器凹槽、固定在下刀架上垂直通過凹槽軸心孔的螺桿、彈簧、壓蓋、螺母構成,上刀架與壓料器之間有相稱的活動卡裝置關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立柱(1、4)上設置有一個相對應的斜導軌(41),壓料器(3)兩端分別裝配在左、右立柱(1、4)的斜導軌(41)上;壓料器(3)上設置有另一個導軌(31),上刀架⑵裝配在所述導軌(31)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調節刀片間隙的剪板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立柱(1、4)上的斜導軌(41)所形成的斜面相對于下刀架(5)和工件(6)的水平面縱向傾斜,壓料器(3)可...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建軍,
申請(專利權)人:徐建軍,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