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攝影時的操作者向被檢體的接近良好的磁共振成像裝置。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包括機架(100)、和包含頂板(201)而成的床部(200),機架(100)具備覆蓋隧道狀的靜磁場空間外周的外周板(120)、和具有靜磁場空間的開口部(101)的前板(110),該前板(110)包括從開口部(101)的上部經由兩側而到達接地面的拱形的外板(111)、和設置在該拱形的外板(111)的內側的內板(112),外板(111)和內板(112)的連結部(113)構成向前方伸出的頂面(102),內板(112)具備凹曲面,以從頂面(102)達到開口部(101)的凹形狀形成。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利用核磁共振現象(以下簡稱為NMR)對被檢體的任意剖面進行圖像顯示的磁共振成像(以下簡稱為MRI)裝置,尤其涉及攝影時操作者能夠很好地接近被檢體的MRI裝置。
技術介紹
MRI裝置的機架形狀根據磁場方式有形成隧道狀的水平靜磁場空間的機架形狀、有在上下的磁鐵單元之間形成垂直靜磁場空間的機架形狀等,在任意形狀的場合下,都在成為靜磁場空間的機架的開口部插入被檢體來進行檢查。 一般地,機架形狀為水平磁場方式的隧道型MRI裝置的場合,由于供被檢體插入的空間大小較狹窄,因此存在讓被檢體有閉塞感的問題。為了減輕該問題,在機架的前面開口的供被檢體插入的攝影開口部的入口附近由柔和的圓形狀形成。典型的機架入口附近的形狀采用在圓形攝影開口部的入口部分形成圓錐狀的凹部,將向前方伸出的機架的前面的外周面、和隧道狀的攝影開口部經由圓錐狀的凹部而平滑連續的形態。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 — 124942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8 - 5999號公報專利文獻3 :外觀注冊第1265497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課題在MRI裝置中,在對被檢體進行攝像的情況下,讓被檢體躺在與機架鄰接的床部,在該狀態下,向攝像空間的隧道內移動,開始攝影。此時,需要在處于躺臥狀態的被檢體上安裝用于接收來自被檢體的NMR信號的接收線圈。現有技術中,在機架的附近在被檢體上安裝接收線圈、或者更改配置的作業性方面存在如下問題。即、床部配置為其長度方向的一端與機架的隧道狀的攝影開口部接觸。因此,被檢體躺在該床部的頂板上,連同頂板一起向隧道狀的機架內移動。因此,操作者在攝影開口部的入口附近進行將接收線圈安裝在被檢體上、或者更改配置的作業。但是,在該入口附近,盡管形成有用于減輕被檢體的閉塞感的圓錐狀的凹部,但是由于圓錐狀的凹部的外周部分向前方伸出,該伸出部分阻礙操作者的腰的動作空間及下肢空間而使操作者處于不舒服的姿勢。特別是,在攝影開口部的下部具有用于固定床部的臺座,該臺座使操作者的下肢空間變得狹窄。因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攝影時操作者向被檢體的接近良好的MRI裝置。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法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在本專利技術的MRI裝置中,具備包含用于形成靜磁場空間的靜磁場發生源的機架;以及具有用于載置被檢體并將該被檢體插入靜磁場空間的頂板的床部,該磁共振成像裝置的特征在于,機架的連結或固定床部的前面的、包含上述靜磁場空間的開口部附近的部分形成凹形狀。具體地說,機架包含具備靜磁場空間的開口部的前板,前板的開口部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凹形狀。例如,前板具有從開口部的上部經由兩側達到接地面的拱形的外板、和設置在該拱形的外板的內側的內板,外板和內板的連結部構成向前方伸出的頂面,內板由具備從頂面達到開口部的凹曲面的凹形狀形成。或者,前板具有夾著靜磁場空間配置的上下一對前板,靜磁場空間的成為開口部的上部的前板的部分及成為開口部的下部的前板的部分以從與前板的連結部下凹的凹形狀形成。本專利技術的效果如下。根據本專利技術,從成為機架前面的開口部的周圍至接地面,形成凹狀的凹陷部,能夠 將該凹陷部用于攝影時的操作者向被檢體的接近。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MRI裝置的一個實施例的圖,Ca)是整體外觀圖,(b)是從上面觀察一部分的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MRI裝置的框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MRI裝置的機架和床部的主視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MRI裝置的機架和床部的后視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的MRI裝置的機架和床部的左側視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的MRI裝置的機架和床部的俯視圖。圖7是本專利技術的MRI裝置的機架和床部的主要部分縱剖視圖。圖8是機架和床部的連結部的說明圖,Ca)是表不連結如的圖,(b)是表不連結后的狀態的圖,(C)是表示水平方向的剖面的圖。圖9是表示機架和床部的安裝狀態的說明圖,Ca)是表示頂板上升的狀態,(b)表示頂板下降的狀態。圖10是使用狀態的說明圖,(a)是從側面觀察到的圖,(b)是從上面觀察的圖,(C)是表示操作者的動作空間的圖。圖11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MRI裝置的其它實施例的圖,(a)是外觀圖,(b)是主體剖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以下參照圖1至圖10對本專利技術的MRI裝置的一個實施例進行說明。此外,在所有圖中,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附注相同符號,并省略重復的說明。首先,參照圖1,對該實施例的MRI裝置的概略結構進行說明。圖1 (a)是本專利技術的MRI裝置的機架100和床部200概略結構圖,(b)是從上面觀察該MRI裝置的一部分的圖,表示接近被檢體I的操作者50。該實施例的MRI裝置具備在與躺在床上的被檢體I的體軸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產生靜磁場的水平磁場方式的結構。在圖1中,該MRI裝置包括收放用于對被檢體I誘發NMR現象并接收NMR信號的各種裝置的機架100 ;具備載置被檢體I的頂板201的床部200 ;收納對機架100內的各種裝置進行驅動的電源及進行控制的各種控制裝置的未圖示的控制機箱;以及對接收的NMR信號進行處理再構成被檢體的斷層圖像的處理裝置,分別由未圖示的電源、信號線連接。在機架100的正面(前面)設有用于對控制裝置及處理裝置進行操作的操作面板151、用于顯示裝置狀態、患者狀態等的狀態顯示部152。機架100和床部200配置在遮蔽高頻電磁波和靜磁場的未圖示的屏蔽室內,控制機箱和處理裝置配置在屏蔽室外。因此,操作者50進行操作的照度、頂板201的移動等的操作及其確認通過配置在機架100的開口部101的正面左右的操作面板151和配置在正面上部的狀態顯示部152來進行。在該MRI裝置中,在機架100的大致中央設有隧道狀的開口部101,被檢體I以躺在床的頂板201上的狀態被插入該開口部101內的靜磁場空間。 另外,在該實施例中,床部200具備自由車輪202,是在被檢體I乘載在頂板201上的狀態下能夠移動的可動式床部。因此,在該MRI裝置上設有連結部300,該連結部300用于將床部200連結至機架100上并固定。連結部300由機架側連結部310和床側連結部350構成。根據該實施例,例如,通過使在屏蔽室的外部乘載在床部200上的被檢體I連同床部200 —起移動到屏蔽室,并通過將該床部200連結固定在機架100的規定位置,從而能夠進行攝影。另外,在該實施例中,能夠在用于連結床部200的機架100的相反一側安裝支撐裝置,該支撐裝置將床部200的頂板201向開口部101拉入并支撐頂板201。該實施例的MRI裝置的大的特征之一為如下這點,在開口部101的入口附近形成凹狀的開口入口部103,該凹狀的開口入口部103經由平緩的曲面,從向周圍的前方伸出的頂面102逐漸后退而與隧道狀的開口部101連續,形成于從該頂面102后退的位置上的凹狀的開口入口部103延長至機架100的正面下部而形成。S卩、在現有的MRI裝置中,為了減輕給被檢體I帶來形成于機架100的正面前部的隧道狀的開口部101的閉塞感,將隧道狀的開口部101的入口部分做成以較大的圓形切出的形狀。也就是,在現有例中,在隧道狀的開口部101的周圍形成有向前方伸出的緣部。因此,在將床部200連結在開口部101時,在開口部101的附近難以獲取操作者50向被檢體I安裝接收線圈、或進行配置更改作業的作業空間。特別是,頂板201的上部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0.09.30 JP 2010-2221541.一種磁共振成像裝置,具備包含用于形成靜磁場空間的靜磁場發生源的機架;以及具有用于載置被檢體并將該被檢體插入上述靜磁場空間的頂板的床部,該磁共振成像裝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機架包含具備上述靜磁場空間的開口部的前板, 上述前板的開口部附近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凹形狀。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板包含從上述開口部的上部經由兩側至接地面的拱形的外板;以及設置在該拱形的外板的內側的內板, 上述外板和上述內板的連結部構成向前方伸出的頂面, 上述內板具備凹曲面,以從上述頂面到達上述開口部的凹形狀形成。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床部具備頂板基座部,該頂板基座部在其上部具備能夠滑動移動的頂板, 該頂板基座部中與上述機架連結的端部的幅寬形成為與上述頂板的幅寬相同或其以下。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床部具備基座框體,該基座框體具備移動車輪, 具備能夠將該床部相對于上述機架裝卸的連結部, 上述連結部包括設置在從上述頂面向后方后退的上述內板的下端部中央的機架側連結部、以及設置在上述床部的長度方向的一端側的床側連結部, 上述床側...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二乃宮篤,橫山仁,柳瀨和幸,柳本學,八尾武,大關弘行,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日立醫療器械,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