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礦用井巷破碎裝載臥底機,它包括架體(7),所述架體(7)通過轉向機構(3)分別與破碎裝置(1)和挖掘扒裝裝置(2)連接,所述破碎裝置(1)和挖掘扒裝裝置(2)均通過操縱裝置(4)對液壓裝置(6)的操作來控制,在所述架體(7)的中部從左向右設有運輸裝置(8),在所述架體(7)的底部設有行走裝置(10),所述行走裝置(10)通過設置在所述架體(7)上的動力裝置(5)控制,采用上述結構,實現了工作安全可靠,效率高,勞動強度低,實用壽命長,多功能的效果。(*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用于巷道維修清理工作的礦用井巷破碎裝載臥底機。
技術介紹
目前,巷道維修設備工作裝置單一,工作效率極低,無法正常的維修和清理巷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工作安全可靠,效率高,勞動強度低,實用壽命長,多功能的巷道維修設備。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礦用井巷破碎裝載臥底機,它包括架體7,其特征在于所述架體7通過轉向機構3分別與破碎裝置I和挖掘扒裝裝置2連接,所述破碎裝置I和挖掘扒裝裝置2均通過操縱裝置4對液壓裝置6的操作來控制,在所述架體7的中部從左向右設有運輸裝置8,在所述架體7的底部設有行走裝置10,所述行走裝置10通過設置在所述架體7上的動力裝置5控制。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的運輸裝置8包括設置在所述運輸裝置8邊緣處的刮板運輸鏈裝置9和設置在所述運輸裝置8左端的集渣裝置12,所述集渣裝置12通過鉸接與所述架體7連接。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的運輸裝置8包括設置在所述運輸裝置8邊緣處的刮板運輸鏈裝置9和設置在所述運輸裝置8左端的集渣裝置12,所述的集渣裝置12通過升降裝置11與所述架體7連接。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液壓裝置6包括液壓油箱27,泵體28,先導閥29,第一先導操縱閥30,第二先導操縱閥24,第三先導操縱閥25,第四先導操縱閥26,多路閥31,一運馬達32,破碎錘33,第一行走馬達34,第二行走馬達35,挖掘扒裝臂回轉油缸36,破碎裝置回轉油缸37,第一電磁換向閥38、第二電磁換向閥19、第三電磁換向閥20、第四電磁換向閥22、第五電磁換向閥23,集渣裝置升降油缸13,第一挖掘扒裝臂油缸14、第二挖掘扒裝臂油缸15、第三挖掘扒裝臂油缸16,第一破碎裝置油缸17、第二破碎裝置油缸18、第三破碎裝置油缸21,所述的泵體28與所述液壓油箱27連通,所述液壓油箱27分別與所述先導閥29和多路閥31連通;所述先導閥29分別控制行走馬達34、35和控制所述第一先導操縱閥30,第二先導操縱閥24,第三先導操縱閥25,第四先導操縱閥26 ;所述第一先導操縱閥30上設有兩個操作桿通過控制所述多路閥31從而間接控制所述一運馬達32和破碎錘33 ;所述第四先導操縱閥26上設有兩個腳踏閥通過控制所述多路閥31從而間接控制所述第一行走馬達34和第二行走馬達35 ;所述第三先導操縱閥25上設有兩個操作桿通過控制所述多路閥31從而一路間接控制所述挖掘扒裝臂回轉油缸36、破碎裝置回轉油缸37和集渣裝置升降油缸13,另一路控制所述第一挖掘扒裝斗桿油缸14和破碎裝置斗桿油缸21 ;所述挖掘扒裝臂回轉油缸36、破碎裝置回轉油缸37和集渣裝置升降油缸13通過第五電磁換向閥23切換,所述挖掘扒裝臂回轉油缸36和破碎裝置回轉油缸37通過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38切換,所述挖掘扒裝斗桿油缸14和破碎裝置斗桿油缸21通過所述第四電磁換向閥(22)切換;所述第二先導操縱閥24上設有兩個操作桿通過控制所述多路閥31間接一路控制所述第二挖掘扒裝鏟斗油缸15和第二破碎裝置推動油缸18 ;另一路控制所述第三挖掘扒裝動臂油缸16和第一破碎裝置動臂油缸17,所述第二挖掘扒裝鏟斗油缸15和第二破碎裝置推動油缸18通過所述第三電磁換向閥20切換;所述第三挖掘扒裝動臂油缸16和第一破碎裝置動臂油缸17通過所述第二電磁換向閥19切換。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所述架體7通過轉向機構3分別與破碎裝置I和挖掘扒裝裝置2連接,所述破碎裝置I和挖掘扒裝裝置2均通過操縱裝置4對液壓裝置6的操作控制,在所述架體7的中部從左向右設有運輸裝置8,在所述架體7的底部設有行走裝置10,所述行走裝置10通過設置在所述架體7上的動力裝置5控制;這樣,通過操縱裝置4對液壓裝置6的操作控制,實現了挖掘扒裝裝置2與破碎裝置I的交替工作,并通過挖掘扒裝裝置2的來回擺動將大范圍的物料扒裝到架體7中部設置的運輸裝置8上,通過控制控制行走裝置10來實現行走,對于巷道冒頂、鼓底的維修工作都帶來了很大方便,這樣,通過雙臂的協同工作,能夠更好的在巷道工作,大大提高的勞動效率,實現了工作安全可靠,效率高,勞動強度低,實用壽命長,多功能的效果。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液壓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2中1、破碎裝置,2、挖掘扒裝裝置,3、轉向機構,4、操縱裝置,5、動力裝置,6、液壓裝置,7、架體,8、運輸裝置,9、刮板運輸鏈裝置,10、行走裝置,11、升降裝置,12、集渣裝置,13、集渣裝置升降油缸,14、第一挖掘扒裝臂油缸,15、第二挖掘扒裝臂油缸,16、第三挖掘扒裝臂油缸,17、第一破碎裝置油缸,18、第二破碎裝置油缸,19、第二電磁換向閥,20、第三電磁換向閥,21、第三破碎裝置油缸,22、第四電磁換向閥,23、第五電磁換向閥,24、第二先導操縱閥,25、第三先導操縱閥,26、第四先導操縱閥,27、液壓油箱,28、泵體,29、先導閥,30、第一先導操縱閥,31、多路閥,32、一運馬達,33、破碎錘,34、第一行走馬達,35、第二行走馬達,36、挖掘扒裝臂回轉油缸,37、破碎裝置回轉油缸,38、第一電磁換向閥。具體實施方式根據圖1、2所示,本技術涉及一種礦用井巷破碎裝載臥底機,它包括架體7,所述架體7通過轉向機構3分別與破碎裝置I和挖掘扒裝裝置2連接,所述破碎裝置I和挖掘扒裝裝置2均通過操縱裝置4對液壓裝置6的操作來控制,所述液壓裝置6包括液壓油箱27,泵體28,先導閥29,第一先導操縱閥30,第二先導操縱閥24,第三先導操縱閥25,第四先導操縱閥26,多路閥31,一運馬達32,破碎錘33,第一行走馬達34,第二行走馬達35,挖掘扒裝臂回轉油缸36,破碎裝置回轉油缸37,第一電磁換向閥38、第二電磁換向閥19、第三電磁換向閥20、第四電磁換向閥22、第五電磁換向閥23,集洛裝置升降油缸13,第一挖掘扒裝臂油缸14、第二挖掘扒裝臂油缸15、第三挖掘扒裝臂油缸16,第一破碎裝置油缸17、第二破碎裝置油缸18、第三破碎裝置油缸21,所述的泵體28與所述液壓油箱27連通,所述液壓油箱27分別與所述先導閥29和多路閥31連通;所述先導閥29分別控制行走馬達34、35和控制所述第一先導操縱閥30,第二先導操縱閥24,第三先導操縱閥25,第四先導操縱閥26 ;所述第一先導操縱閥30上設有兩個操作桿通過控制所述多路閥31從而間接控制所述一運馬達32和破碎錘33 ;所述第四先導操縱閥26上設有兩個腳踏閥通過控制所述多路閥31從而間接控制所述第一行走馬達34和第二行走馬達35 ;所述第三先導操縱閥25上設有兩個操作桿通過控制所述多路閥31從而一路間接控制所述挖掘扒裝臂回轉油缸36、破碎裝置回轉油缸37和集渣裝置升降油缸13,另一路控制所述第一挖掘扒裝斗桿油缸14和破碎裝置斗桿油缸21 ;所述挖掘扒裝臂回轉油缸36、破碎裝置回轉油缸37和集渣裝置升降油缸13通過第五電磁換向閥23切換,所述挖掘扒裝臂回轉油缸36和破碎裝置回轉油缸37通過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38切換,所述挖掘扒裝斗桿油缸14和破碎裝置斗桿油缸21通過所述第四電磁換向閥(22)切換;所述第二先導操縱閥24上設有兩個操作桿通過控制所述多路閥31間接一路控制所述第二挖掘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礦用井巷破碎裝載臥底機,它包括架體(7),其特征在于:所述架體(7)通過轉向機構(3)分別與破碎裝置(1)和挖掘扒裝裝置(2)連接,所述破碎裝置(1)和挖掘扒裝裝置(2)均通過操縱裝置(4)對液壓裝置(6)的操作來控制,在所述架體(7)的中部從左向右設有運輸裝置(8),在所述架體(7)的底部設有行走裝置(10),所述行走裝置(10)通過設置在所述架體(7)上的動力裝置(5)控制。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礦用井巷破碎裝載臥底機,它包括架體(7),其特征在于所述架體(7)通過轉向機構(3)分別與破碎裝置(I)和挖掘扒裝裝置(2)連接,所述破碎裝置(I)和挖掘扒裝裝置(2)均通過操縱裝置(4)對液壓裝置¢)的操作來控制,在所述架體(7)的中部從左向右設有運輸裝置(8),在所述架體(7)的底部設有行走裝置(10),所述行走裝置(10)通過設置在所述架體(7)上的動力裝置(5)控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用井巷破碎裝載臥底機,其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崔峰,
申請(專利權)人:兗州魯煤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