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水稻苗床播種機本技術涉及一種播種機,確切的說是一種水稻苗床播種機。目前在實際生產中,大多采用人工水稻苗床播種,沒有專用的水稻苗床播種機;個體家庭設計加工的播種機,播種精度不夠高,操作起來不方便,不適合大規模、大面積播種。本技術的專利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工效高,播種均勻,播種量可調整的水稻苗床播種機。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水稻苗床播種機的結構主要包括播種箱、傳動輪、推桿、把手、支架、道軌、播種軸、播種膠皮、前、后橫梁、播種調整塊、活動道軌;道軌由前、后橫梁固定并支撐,活動道軌接在道軌的后端,支架橫跨安裝在活動道軌的后端部,在道軌的后部裝有一把手;播種箱的橫截面為梯形,上部裝有扶手,上部中間位置的前側固定有推桿前坐,上部中間位置的后側固定有推桿后坐,推桿固定在推桿前坐和推桿后坐上并向后伸出;播種箱內部裝有播種軸,播種軸的兩端伸出播種箱側壁并裝有傳動輪,傳動輪放置在道軌上,播種軸的外表面成排的均勻分布有播種鐵釘,每個播種鐵釘的高度為5mm±0.5mm;播種箱的底部、播種軸的前后兩側固定有播種膠皮,在播種膠皮上靠進播種軸的一側均勻分布有豁口,豁口與播種鐵釘的位置相對應;播種軸的左、右兩端的上部分別有一鐵板,在鐵板上、播種軸的前后兩側分別固定有調整塊,調整塊的中部縱向有一豁口,在豁口處與播種箱側壁用螺釘固定連接。本技術采用組合式安裝,結構簡單,操作方便,2人即可進行操作,利用推桿一推一拉播種,定量干種子2兩,濕種子2.8-->兩(可調整),半天可播一棟60米大棚,每棟大棚節約種子50kg,該機還可覆土,覆蓋苗床土20%,而且播種均勻,出苗 ...
【技術保護點】
水稻苗床播種機,結構主要包括播種箱(1)、傳動輪(3)、推桿(4)、把手(5)、支架(6)、道軌(8)、播種軸(12)、播種膠皮(13)、前、后橫梁(15)、(9)、播種調整塊(16)、活動道軌(17);其特征在于:道軌(8)由前、后橫梁(15)、(9)固定并支撐,活動道軌(17)接在道軌(8)的后端,支架(6)橫跨安裝在活動道軌(17)的后端部,在道軌(8)的后部裝有一把手(5);播種箱(1)的橫截面為梯形,上部裝有扶手(2),上部中間位置的前側固定有推桿前坐(10),上部中間位置的后側固定有推桿后坐(11),推桿(4)固定在推桿前坐(10)和推桿后坐(11)上并向后伸出;播種箱(1)內部裝有播種軸(12),播種軸(12)的兩端伸出播種箱(1)側壁并裝有傳動輪(3),傳動輪(3)放置在道軌(8)上,播種軸(12)的外表面成排的均勻分布有播種鐵釘(14);播種箱(1)的底部、播種軸(12)的前后兩側固定有播種膠皮(13),在播種膠皮(13)上靠進播種軸(12)的一側均勻分布有豁口(20),豁口(20)與播種鐵釘(14)的位置相對應;播種軸(12)的左、右兩端的上部分別有一鐵板(7),在 ...
【技術特征摘要】
1、水稻苗床播種機,結構主要包括播種箱(1)、傳動輪(3)、推桿(4)、把手(5)、支架(6)、道軌(8)、播種軸(12)、播種膠皮(13)、前、后橫梁(15)、(9)、播種調整塊(16)、活動道軌(17);其特征在于:道軌(8)由前、后橫梁(15)、(9)固定并支撐,活動道軌(17)接在道軌(8)的后端,支架(6)橫跨安裝在活動道軌(17)的后端部,在道軌(8)的后部裝有一把手(5);播種箱(1)的橫截面為梯形,上部裝有扶手(2),上部中間位置的前側固定有推桿前坐(10),上部中間位置的后側固定有推桿后坐(11),推桿(4)固定在推桿前坐(10)和推桿后坐(11)上并向后伸出;播種箱(1)內部裝有播種軸(12),播種軸(12)的兩端伸出播種箱(1)側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時勛,劉靜,于曉非,孫玉華,周廣林,
申請(專利權)人:劉時勛,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23[中國|黑龍江]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